台湾泥鳅

阅读: 评论:0

                    台湾泥鳅个大好养
 TW-6台湾龙鳅是由品种选育、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第一人,台湾农业部渔业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师林森庄先生耗四十二年心血,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是全球水产界唯一公认的人工选育品种。最明显的特征是个大、生长速度快。
2012年被湖北蓝海春公司从台湾直接引进,由该公司技术总负责人樊启学教授实现其本土化,确保台湾龙鳅在不同的地域均可有很理想的表现,在生长速度、个体大小、免疫力、商品品质、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上均能与原种保持一致。
目录:
生活习性
龙鳅的食性
营养价值
品种优势
养殖模式
生活习性
一、不钻泥  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不钻泥是台湾龙鳅的明显特性,冬天很好捕捞。
二、喜温性  台湾龙鳅的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为25-27℃。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食欲减迟,生长缓慢。
三、耐低氧  台湾龙鳅比一般的鱼类更耐低氧,龙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辅助呼吸。肠呼吸是龙鳅特有的生理现象。
龙鳅的食性
台湾龙鳅属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并不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殖质、有机碎屑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等。
台湾龙鳅处于寸片到二寸片阶段时(3~5厘米),喜食腐殖质,其次是小型甲克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殖质的重量比例高达70%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而全长在5~8厘米的泥鳅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有机碎屑和水槽的嫩叶与芽。当泥鳅长到8~10燃烧炉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生活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泥鳅,其食物有所不同,但通过食物组成可以认定龙鳅时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及高等植物。
营养价值
营养成分
台湾龙鳅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铁等矿物元素以及大量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 鱼、黄鱼、虾高出34倍,而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他鱼类要高。蛋白质含量高达26%,高营养,高品质,真正的水中人参。

药性功效
    台湾龙鳅性平,味甘,具有暖脾胃、袪湿、疗痔、壮阳、止虚汗、补中益气、强精补血之功效,是急慢性肝病、阳痿、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此外,台湾龙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治小便不通、热淋便血、痈肿、中耳炎。
宜食
    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体虚盗汗以及癌症患者放疗化疗后、急性黄疸型肝炎、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此外,台湾龙鳅维生素B1含量丰富,风味独特,肉质细嫩松软,易消化吸收,是肿瘤病人理想的抗癌食品;其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同时,龙鳅能够醒酒,并能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因此,常喝酒的人应多吃台湾龙鳅。
品种优势:
一、 个体大。台湾龙鳅最大个体在500克以上,体长在30cm以上。这一特点,简化了泥鳅作为食材的处理工艺,拓宽了泥鳅作为食品的加工价值。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熊
善柏教授是国内较早对泥鳅深加工技术进行研究的专家,在其设计的速冻环节,本土泥鳅因个体小而影响工艺效率。台湾龙鳅相对庞大的个体,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 生长速度快。从水花到商品规格(条重20克左右),本土泥鳅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适合泥鳅生长的有效时间只有100余天的东北地区,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但对台湾龙鳅而言,这一过程只需要三个月就够了。这就意味着,在全国所有地域,台湾龙鳅都可以实现当年投苗,当年上市。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甚至可以养成两批上市。这一特点,提升了养殖效益。
三、 产量高。台湾龙鳅能很好地适应高密度养殖环境,且摄食旺盛,亩产量一般在5000斤以上。若养殖户的水处理技术、疾病控制技术、管理技术到位,饲喂得当,亩产量甚至可以突破万斤大关。
四、 丝锥磨床不钻泥。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辛辛苦苦地养了一年,在能卖出好价钱的时候却捞不上来,等到能捞上来的时候,好行情又过去了。台湾龙鳅不钻泥的特性,消弭了养殖户的这层烦恼。
五、 高压捕鼠器雌雄大小相同。本土泥鳅中,同龄的雄性体重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台湾龙鳅的雌雄几乎没有个体大小的差异。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幅提高单产,同时,商品规格整齐,卖相好。
六、 免疫力强。作为一个集合了诸多地方泥鳅优点于一身的人工培育品种,台湾龙鳅的免疫力明显优于本土泥鳅,甚至在苗种培育阶段,其成活率也高于本土泥鳅。
七、 饵料系数低。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台湾龙鳅的饵料系数可低至1.3,亦即1斤3两饲料即可养成一斤龙鳅。饲料的高转化率,使得饲料成本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控制,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养殖风险。
八、 商品品质卓越。台湾龙鳅的蛋白质含量可高达26%,高营养,高品质,在香港、台湾,一改泥鳅不登大雅之堂的历史,荣登高档酒店。
九、品种纯正。TW-6台湾龙鳅是由台湾鳅科品种选育、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第一人,台湾渔业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师、“台湾龙鳅之父”林森庄先生耗四十二年心血,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是
水产界唯一公认的人工选育品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采用本土化技术,保留和优化了其原有的性状,并使其具备更理想的适应性。
养殖模式:对台湾龙鳅而言,其常规养殖模式指池塘精养模式。非常规模式包括室内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水生动植物共生模式等。
1、池塘精养模式
    池塘养殖是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泥鳅养殖模式,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产量也高。泥鳅池的大小无具体要求,一般多在200500㎡,池深多为120150cm,水深120cm左右。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土池的塘埂要加固,可用砖石浆砌,具有防逃的作用,水泥池池底要铺设20cm厚的泥土层。池塘的进排水口都应设置防逃网,阻止泥鳅逃逸和野杂鱼或凶猛肉食性鱼类进入池塘。在池塘出水口应设置鱼溜,其作用主要是便于捕捞和高温季节泥鳅避暑。鱼溜深3050cm左右,周围可用水泥砌成或塑料板围住,面积可根据放养密度来决定,多在池塘总面积的5%20%之间。
    放苗前1015旋转衣柜天要进行清塘,清塘药物可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生石灰清塘需将池水排干,
每亩用量为75150Kg,化浆泼洒,之后再灌水2040cm;漂白粉可带水清塘,用量为20g/m3,化浆泼洒。
    清塘之后开始施肥,施足基肥,培肥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腐熟的鸡、鸭、猪粪等有机肥,每亩用量150200Kg。施肥35天后,池水变肥,保持水体透明度为2025cm左右,水体中饵料生物如轮虫、枝角类等开始大量出现,此时可以放养泥鳅苗种。
    泥鳅苗的放养量主要受苗种规格、池塘条件、饵料及技术条件等影响。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每亩6万尾,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在泥鳅池中可适当搭养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
    泥鳅苗下塘之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除去鱼体表面的病原,增强其抗病能力。通常的做法是用3%5%的食盐水将泥鳅苗浸泡1015分钟,然后转入清水中再浸泡1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根据泥鳅苗的反应而定,主要是要让泥鳅苗产生应激反应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粘液来保护鱼体。放养时应及时捞出有病、有伤、死亡的个体,防止病原感染、传播,还应注意水温温差不超过2℃。
    台湾龙鳅有一个异于本地泥鳅的特性:不钻泥。因此,在池塘周边,无需扎围网,保持池塘埂适当的硬度即可。
 2、网箱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泥鳅,可以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单产水平较高,而且便于捕捞,可防止逃逸。但由于养殖密度较大,故泥鳅的发病率也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对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要求也较高。
    网箱可置于面积较大的池塘、湖泊中,要求水位不能有大的涨落。网箱多为聚乙烯网片制成,网目0.51 cm(具体以防止泥鳅逃出为准),面积小则6平方,大则30平方左右。要求网箱底着泥或距池底约50cm。箱底铺上1015cm的泥土。
    投苗之前,网箱也需要进行消毒,一般整体消毒,方法同池塘消毒。34月份放泥鳅苗较为理想。规格为寸片,放养密度为400/㎡。此外还应根据水质条件、技术水平等合理调整放养密度。苗种进网箱也要进行3%5%的食盐水或其它溶液浸泡消毒。
    网箱内应种植水葫芦或者水花生,以覆盖网箱内水面的2/3为宜,过多则要及时清理,始
终控制水草总量。养殖期间一定要勤刷网衣,保持网箱内水体流通,溶解氧丰富,并使足够的浮游生物进入网箱,还要经常检查网衣有无破损。
 3、稻田养殖模式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大片稻田可以养殖泥鳅,发展潜力很大。稻田养殖泥鳅意义很多,泥鳅能充分摄取水中的饵料及杂草,减少了饵料成本;泥鳅的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两者互利;泥鳅呼吸产生的CO2能促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泥鳅的活动起到了松土的作用,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稻田养殖泥鳅节地节水,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放养苗种之前要对稻田进行改造。选择天旱不干,大雨不淹,保水能力强的田块,土壤弱碱性。放养前要夯实田埂,加宽加固,进排水口要建两道防逃网,内侧用金属网,外侧用聚乙烯网。根据稻田的大小挖若干鱼溜,每个3平方左右,深3050cm,总面积以占稻田面积3%5%为宜。鱼溜的位置应便于投喂和管理。还应在稻田中挖出鱼沟,沟宽30cm平压平自动模切机,比鱼溜略浅。
    稻田养殖泥鳅要施足基肥,可先将水放干,晒田几天,再按每平方米撒细米糠0.10.2K
g电机传动,第二天施肥,按2040Kg/㎡,数天后灌水。由于有机肥肥效长,对泥鳅的后续生长无不良影响,一般一次施足,后续的施肥次数减少。
    泥鳅苗种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投放,单季稻多在第一次除草后投放,双季稻宜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投放。投放之前,苗种需进行3%5%的食盐水或其它消毒溶液浸泡消毒,方法同池塘养殖。放养的规格尽量一致,避免残食,大小为35cm的苗种,放养密度为1520/㎡。
    由于施了大量的基肥,投苗后不必立即投喂,半个月后应注意投喂,但不宜过多,1个月后每半个月追一次肥,每次1015Kg/100㎡。后期的投饵最好集中在鱼溜中。
    稻田养殖较为特殊,农作物需要农药来进行病虫防治,这与泥鳅养殖存在矛盾,因此尽量避免使用高毒农药,无法避免时应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应选取耐肥力高、抗倒伏,特别是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管理好水,可以定期施用少量的生石灰。由于稻田较浅,泥鳅容易随漫水逃逸,应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加固田埂。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8:5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332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泥鳅   养殖   台湾   龙鳅   池塘   模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