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在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时,得知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每体用语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不错,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又何尝不是呢? 的同学喜欢网络语言,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此结果多在同龄网民中。并且多是运用语言谐音的特点。特别是数字谐音:如“3166”日语中再见的意思;“7758”亲亲我吧;“8147”不要生气;“7456”气死我啦等等。这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网络是个虚岭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创造的语言具有方便性,娱乐性,不规范性 在网络方面有47.8%的同学多受其影响。网络现在已经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它内容的丰富,新新,时尚,是同学们非常乐意接受的。例如,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轻轻地走了,留下一片云彩。”在书籍中曾收集的这样一个笑话:某校学生会竞选,一位候选人的真情独白如下:我轻轻地舞着,在静谧的校园之中,世俗投来异样的眼光,诧异也好,欣赏也罢,都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因为令我飞扬的只是你们真诚的注视。(“盗版”轻舞飞扬的临终plan)结果是震撼一片,高票入选。一位比较开明的家长是这样看待网络语言的:“这些流行网络小说中的对白往往较幽默白话,很琅琅上口,同时又符合中学生有点叛
逆不羁的心理,所以才较受欢迎。”但是他们中往往也包含着许多消极的、不利于中学生成长的因素。例如,网络上常常会有充满血腥的、费时费钱的游戏流行,而中学生的控制能力不强,会沉湎于其中,不能自拔,从而荒废了学业。“CS(半条命之反恐精英)”、“传奇”等口头流行语的出现,也体现了网络的弊处。
认为这不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意志情操的陶冶。我们在网上收集的文章中有这样一个作者写到说:“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纯粹的休闲搞笑不错,但一味的模仿泛滥就显得很庸俗,失去了中学生原本的个性特和青春风采。也许有的话较为经典,但也有些痞子味十足、调侃噱头的言语不适合校园的文化氛围。”但是这毕竟也只是说到了流行语的弊性,当代中学生是崇拜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凡事都不喜欢落入俗套,而是追求创新。在口头流行语方面,他们也不满足于仅仅跟随着他人,中学生出于想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是真的有“灵感”产生,创造了新的、富有个性彩的口头流行语,并且在日常的交流和谈论中不时地挂在嘴边来增加自己语言的彩和感染力,这也正体现其“新”的一面。
还有,流行语也可运用到日常写作之中。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初步总结出当代中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他们的模仿能力和
求知欲都很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也是相当快的,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判断事物的对错,而且,对自己言行的控制力也较差。但是,社会生活又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我们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多管齐下,正确引导中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趋向,避免其走入心理的误区。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平时,要多开展有益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家庭中,家长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文明的语言环境,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同时,多和子女沟通,了解子女的思想,以便正确引导子女的言行;社会是最复杂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急遽变化,新旧观念的冲击,影视媒体的宣传,中西文化的碰撞,使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盛行,为此,我们提倡每个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净化社会环境,将不良风气驱逐出境。一些公众人物的言行,更是容易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也希望公众人物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以及语言的文明性和思想性。同时,中学生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打破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分辨能力的局限,坚持“不随意模仿,不盲目崇拜”的原则。在控制自己不受不良风气影响的同时,也要监督他人,已确保我们学习、生活环境的纯洁性。
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高级”体,但又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这个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能力在拥有辨别能力的同时又还尚未成熟,网络流行语对其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方面,做到“善而从,不善而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迅速增加。网民体逐渐出现多元化倾向,网络成为人们信息沟通、态度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普及和上网体的异质性增强,这种信息表达的渠道仍将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划分了当前网络流行用语的基本类型,进而对这些基本类型进行原因分析和功能分析。
一、网络流行用语的产生
语言是一条不停流淌的河流,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到汇聚成汪洋的大海。在这之间,语言的纯洁和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词汇从而消失,有的不断融入其中,这是自然之道。只不过在这个交替的过程当中,有些是纯净的、有益的;但是有些却是浑浊的、有害的网络进入我国不过是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发展速度却是相当惊人的。根据中国互
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1O年来,中国上网用户的人数增加了近200倍。
互联网正以无孑L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交流的普及,中国网民的人数日益攀升,他们经常聚集在聊天室、论坛、博客等等里面聊天、发表文章和见解,久而久之,他们彼此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体(“网虫”),圈内也出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比如“一‘表示很开心的一张笑脸,”@%&¥%&“是骂人的话,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某论坛上:一个网名叫”阳光女“的人发了篇贴子,内容为”偶粉稀饭周杰伦,希望大家也稀饭他,多多支持他。3q!有事请留言,88!“(我很喜欢周杰伦,希望大家也喜欢他,多多支持他。谢谢!有事请留言,拜拜--”偶“台湾普通话”我“的发音,”稀饭“和”粉“均是闽南语的发音,3q是thankyou的音,88是拜拜的音。)年轻人不但在网络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用语也流行了起来。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它及时地反映了当今社会体的语言文化特点。语言需要规范,但语言规范不能脱离语言应用和语言发展的
实际。因此,有很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试图对该现象加以客观分析,区别不同的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网络用语。
二、网络用语的几种类型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特点。许多网民挖空心思,以尽最大可能创造新的词语,注人个人感情,摒除没有声音、图像交流带来的不足,换种更快更方便简约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根据笔者近2年来对各门户网站的论坛(网易、搜狐、新浪)、及各专业论坛天涯、猫扑、日月光华BBS等的关注,初步将网络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网络用语作出如下分类:
(1)语句型: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但是从字面上看却难以理解,往往贬义居多。比如: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当时在做俯卧撑;等等。这些网络用语都跟社会现象紧密相联,往往是一些社会焦点事件经过大众传媒曝光以后,网民总结的大意,其实际涵义必须到对应的案例才能理解,但是这些用语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超过原始事件。总结而言,指表示当事人在某重要事件发生时,推托自己的责任。类似语句型网络用语还有很多(如”很黄很暴力“:出自央视新闻联播采访的一小女生之口,取代了原来的很好很强大),这类用
语的现实意义最强,因为他们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无奈。
(2)单词型:以人名、名词、动词来表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用正常的意思的谐音来表示该词或者该词的引申词。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近铁水包>广告宣传栏制作2年,网络上最流行的单词型网络用语有3个。首先是”圃“,凡是在可以说话的论坛,大概都可以见到这个字,该字读音为jiong。起初表示人们觉得自己先前的话语不恰当而表示尴尬,后来也引申到对别人话语不恰当的鄙视。第二个是”雷“,”被雷到“是形容被吓到,用来形容极度震惊、无奈、恐怖和恶心。第三个是”山寨“:是指盗版、克隆、仿制等,一种由民间的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还有一些其它的单词型用语,”呆呆“读音是”梅“,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宅“字来源于日文,是形容某人喜欢经常呆在家里而不喜欢外出活动,通常活用为”宅男宅女“,还有的论坛网友将其引申为高校中文科类的男女博士。前几年流行的一些网络用语,一般采用是用谐音表示法,这些用语已经基本上普及,在此仅简要描述一下。如”稀饭“是喜欢的意思,它是用谐音来表示的。”木有“,指代没有。”粉“,很,来自闽南方言。大电容”表“,”不要“速度连音,是来自上海人的发音。”酱紫“:“这样子”的速度连音,也叫做“绛紫”。“人参公鸡”是“人生攻击”的谐音字。(3)字母型:完全由字母组成,可以分为汉语拼音缩写(或英文)和象形两种。前一种如“qc”指代清纯,“XB”是小白的
缩写,白痴的意思,“FB”腐败的缩写,对于学生来讲通常指出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帮自己添置新的衣物,往往可以说自己刚刚fb了一把。“bxcm”是冰雪聪明的缩写,“fq”是愤青的缩写,“bd”是笨蛋的缩写。用英文单词的缩写来代替原来单词所引申的意思。如“Q”是“cute”的缩写,表示很可爱。例如小林长的好Q,像个芭比娃娃。19rrr“lol”表示大笑,是laughoutloud的缩写,“PK”是playerkill的缩写,“RUOK”是areyouok的缩写,“omg”是oh,mygod的缩写。其次,用单纯的字母组合来表示某种形象。如Orz,这三个字母的组合酷似一个人跪倒在你面前,意思是“拜倒”,引申为“佩服”
(4)符号型: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涵义。比较常见的有“:)”来形容人很
芦苇 钢筋
开心,图像和笑脸很相似。“:一D”表示非常高兴而张嘴大笑,而字母“1下划线”一“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类流行用语不但在网络上普及,甚至在手机短信中也被广泛使用。
(5)数字型:用数字代替文字,已经成为网络上聊天的习惯。从最初的”888“、”886“到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的开头都有许多种组合,或者谐音、象形等。例如:“3166网页压缩”:沙呦娜拉,
日语音译,表示再见的意思,“54”是“无视”的谐音,即漠视一个人,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01925”:你依旧爱我,“1920”:依旧爱你。“45。”:韩寒讽刺郭敬明的惯用语,后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向往姿态。
也有一些学者将近年来的网络流行用语划分为符号图形类、缩略词类、旧词新意类、谐音类、引申类、新词类、数字代码类等7个类型。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类型都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表意型”和“简洁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网络上沟通的功能型需要。表意型,是网民为了表达某种社会态度,但却不能直接地表示出来,因为受到论坛规则的限制。简洁型,则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并带有一定创新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下文将注重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和功能。
三、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络技术的推动。目前,为了方便交流,有各种输入法让大家来选择:五笔输人法、紫光输入法、搜狗输入法等。毫无疑问,拼音输入法都运用了模糊拼音输入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你输入的拼音的准确程度降低了很多要求,至少对拼音掌握不到位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QQ等聊天工具出现更加深刻体现了模糊拼音输入法的便利,
因为QQ作为一种聊天工具,它更多要求的是速度,关于在汉字输人要求准确性程度上是相当低的。只要能看得懂,聊天的人往往不在乎打字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