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洞室的开挖及形成,改变了围岩的原有应力场及受力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围岩的力学性能,导致洞室变形,严重时出现掉块甚至坍塌等现象。因此,围岩的稳定是决定地下工程施工成败的关键。 锚喷支护是地下工程施工中对围岩进行保护与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如下内容: 一、新奥法与锚喷支护的原理
二、锚喷支护的作用与选型
三、锚杆支护及其施工工艺
四、喷混凝土施工
锚喷支护是地下工程施工中对围岩进行保护与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对于不同地层条件,不同断面大小、不同用途的地下洞室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在DL/T5099-1999《水工建筑物
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要优先采用锚喷支护。实际上,我国在水电、铁道、矿山、军工及城市建设等行业不同类型的地下洞室施工中,锚喷支护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锚喷支护技术有很多类型,包括单一的喷混凝土或锚杆支护,喷混凝土、锚杆(索)、钢筋网、钢拱架等分别组合而成的多种联合支护。
锚喷支护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根据大量工程统计,锚喷支护较之传统的模注混凝土衬砌,混凝土用量减少50%,用于支撑及模板的木材可全部节省,出渣量减少15%~25%高纯球形硅微粉,劳动力节省50%左右,造价降低50%左右,施工速度加快一倍以上,同时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与工作特性,对围岩的支护更合理更有效。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奥地利隧道工程法(简称新奥法),特别强调锚喷支护措施的应用。现代意义的锚喷支护技术就是建立在新奥法核心思想或理论基础上的,以此为基础,开展支护方案的选择、支护结构的设计、支护顺序的安排、支护工艺的实施,特别是支护时机的确定,将有利于全面发挥锚喷支护的作用,确保地下洞室围岩的安全稳定。
一、新奥法与锚喷支护的原理
钛合金粉末冶金加工
新奥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考虑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搞好地下洞室的开挖与支护”。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强调运用光面爆破(或其他破坏围岩最小的开挖方法)、锚喷支护和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状况监测,此亦称为新奥法的三大支柱.新奥法运用锚喷支护,是基于如下支护原理:把围岩视为具有弹性、塑性及粘性的连续介质,利用岩体开挖中洞室变形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适时采用既有一定刚度又有一定柔性的支护结构主动加固近壁围岩,使围岩的变形受到抑制,同时与围岩共同形成具有抵抗外力作用的承载拱圈或称广义的复合支护系统,从而有效增加洞室围岩的稳定性。
锚喷支护特别强调合适的支护时机。过早了,支护结构要承担围岩向着洞室变形而产生的形变压力,这样不仅不经济,而且可能导致支护结构破坏;过迟了,围岩会因过度松弛而使岩体强度大幅度下降,甚至导致洞室破坏。正确的做法是:在洞室开挖后,先让其产生一定的变形,再施作一定的柔性支护,使围岩与支护在加以限制的情况下共同变形,不致发展到有害的程度。
锚喷支护的正确运用,必须特别重视支护结构、支护构筑时机、围岩应力状态及围岩变形过程四者的相互关系,下图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洞室的开挖使围岩将向内空间的变形,为保持围岩的稳定,必须向围岩施加一个约束力即
支护反力,以限制这种变形的自由发展。若允许围岩变形量较大时,对围岩施加的约束力(支护力)可以小些;反之,则需要较大的约束力。图6-20中的1号线,反映了围岩变形量△与约束力Pi的关系。若围岩支护过迟或支护的约束力不够,围岩的变形就会继续发展,达到△k时,围岩将出现坍塌失稳,岩体松塌所形成的压力作用在支护结构上(3号线)。由图可知,变形超过△k后,所需的支护力将越来越大。因此,支护结构的施作,应该在围岩出现△k或相应时间Tk之前完成并发挥作用。
理论上,在Tk时提供支护反力Pik是最小的,即支护是最经济的。由于支护结构强度的增长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4号线为强度增长曲线),在实际工程中还必须留有余地,因此支护结构宜在Tk之前施作并发挥作用。于是,往往要提前在T0时开始进行支护。T0就是新奥法强调的“适时支护”的时刻。
图中2号线表示未进行支护时围岩变形率随时间的发展过程。正常情况下,在成洞初期,围岩变形率最大,其后,变形率逐渐减小。对于一般情况的围岩,其绝大部分的变形均是在3~7d内完成的。因此,在T0(或△0)时开始施作支护结构,便可有效地抑制了围岩的变形,使围岩变形按5号线的规律发展,并控制在设计允许的变形△A以内(小于△k),其支
护力达到PiA。当然,对于围岩特性、断面尺寸、开挖方法及技术和结构要求不同地下洞室,PiA值及T0值是不一样的,因而其支护结构设计与支护时机均会有较大不同。
新奥法施工中,锚喷支护一般分两期进行:
①初期支护,在洞室开挖后,适时采用薄层的喷混凝土支护,建立起一个柔性的“外层支护”,必要时可加锚杆或钢筋网、钢拱架等措施,同时通过量测手段,随时掌握围岩的变形与应力情况。初期支护是保证施工早期洞室安全稳定的关键。
②二期支护,待初期支护后且围岩变形达到基本稳定时,进行二期支护,如复喷混凝土、锚杆加密,也可采用模注混凝土,进一步提高其耐久性、防水性、安全系数及表面平整度等。
二、锚喷支护的作用与选型
锚喷支护的作用是加固与保护围岩,确保洞室的安全稳定。由于围岩条件复杂多变,其变形、破坏的形式与过程多有不同,各类支护措施及其作用特点也就不相同。在实际工程中,尽管围岩的破坏形态很多,但总起来看,可以归纳为局部性破坏和整体性破坏两大类。
1.局部性破坏
只在局部范围内发生破坏称为局部性破坏,其表现形式包括开裂、错动、滑移、崩塌等,一般多发生在受到地质结构面切割的坚硬岩体中。这种破坏,有时是非扩展性的,即到一定限度不再发展;有时是扩展性的,即个别岩块首先塌落,然后由此引起连锁反应而导致邻近较大范围甚至是整个断面的坍塌。
对于局部性破坏,只要在可能出现破坏的部位对围岩进行有效的加固就可维持洞体的稳定。实践证明,锚喷支护是处理局部性破坏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手段。利用锚杆的抗剪与抗拉能力,可以提高围岩的工艺瓶c、φ值及对不稳定块体进行悬吊。而喷混凝土支护,其作用则表现在:①填平凹凸不平的壁面,以避免过大的局部应力集中;②封闭岩面,防止岩体的风化;③堵塞沿结构面的渗水通道、胶结已经松动的岩块,以提高岩层的整体性;④提供一定的抗剪力。
2.整体性破坏
整体性破坏也称强度破坏,是大范围内岩体应力超限所引起的一种破坏现象。常见的形式
为压剪破坏,多发生在围岩应力大于岩体强度的场合,表现为大范围塌落、边墙挤出、底鼓、断面大幅度缩小等破坏形式。出现应力超限后,再任围岩变形自由发展,将导致岩体强度大幅度下降。整体性破坏的处理电子交易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整体性加固措施,对隧洞整个断面进行支护,而且某些部位的加固措施还要到达稳定岩层的一定深度。为达到这一目的,常采用初复式喷混凝土与系统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固围岩,而且可以调整围岩的受力分布。另外,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支护和喷混凝土锚杆钢拱架支护等不同支护复合型式,对处理整体性破坏也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