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标志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正式建立,也必将对我国城轨交通的发展和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文中对城市轨道交通绿低碳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沟槽三通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绿低碳;发展策略
1导言
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交通运输绿低碳转型全面推进。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绿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已制定完成。交通减碳将着力抓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节能低碳装备推广应用、绿低碳出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绿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火热,多地提出相关计划,轨道交通、充换电设施等成为备受关注的赛道,未来市场空间可期。 2城市轨道交通绿低碳发展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
绿低碳目标将使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转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当前中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仅有30年。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2.1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挑战
企业整体产业结构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依然占据了最为核心的位置,针对绿低碳目标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带来的巨大转变,需要企业对产业发展方向有准确的研判和清晰的规划,在短时间内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问题。 2.2对企业能源结构的挑战
企业虽然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大规模的“去煤炭”改造,但是总体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在“去煤炭”工作基本完成后,继续大规模调整能源结构的工作将由能源供应环节深入到生产工艺环节,工作难度比“十三五”期间提高了至少一个等级,绿低碳目标要求必须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2.3对企业管控能力的挑战
企业2035年运营碳中和2050年全价值链碳中和的主要工作是产业机构、能源结构调整,同时也需要对传统企业管控模式下节能环保管理方式进行重大的调整,一方面对企业的宏观管控能力和各子企业对关键工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全价值链上下游碳排放的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城市轨道交通绿低碳发展策略
雕刻笔3.1强化规划引领,发挥城轨低碳出行优势
充分发挥绿规划理念的引领作用,将绿规划理念贯穿于城轨规划、制式选择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将绿低碳理念纳入城轨线网规划和项目规划,同步推进城轨交通的智慧化和绿低碳规划。推动开展城轨绿低碳专项设计方案及论证,从源头引导城轨按照绿设计建造标准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土建规模,应用装配式技术、电动化施工机械等低碳绿施工技术和装备开展施工。深化城轨规划布局,推进TOD开发,提升城轨交通和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协同,科学制定规划建设方案,推进“四网融合”,拓展城轨交通客流强度导向和客流吸引力提升的能力。推进城轨既有线网加密改造、节能改造和乘客服务智慧化建设,改善出行体验与碳普惠相结合,发挥城轨低碳出行优势,系统提升城轨出行
竞争力。
3.2优化运营管理体系,提高运营能效
优化目前城轨运营方式和组织模式,推进网络化柔性运营。构建网络化运营管理平台,推广高效运营组织模式,运能运量精准匹配,采取管理优化和既有设备设施改造并举的节能措施。优化运营组织模式,采用多交路行车组织方式,推广应用列车节能运行图,采取灵活编组、虚拟编组和夜间存车线停车的运行模式,提高运输效能。多措并举,提升列车再生能量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客流变化情况,对车站重点耗能机电设备(扶梯、通风空调、照明)采取分时、分区域的运行策略,降低运营能耗。
3.3开发应用新一代技术装备,加快城轨绿升级
社区搜索在持续推广成熟绿节能技术装备的基础上,推进城轨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绿升级,建立淘汰产品清单,推动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绿设计及评价。大力推动新一代绿智能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聚焦灵活编组和智能调度的新一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运用永磁牵引技术和轻量化材料的简统化车辆,基于双向变流技术的新一代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再生制动能
量储馈吸收、大空间空调通风一体化、直流照明供电、智能照明控制,基于新一代储能、光伏与城轨供电系统融合,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城轨交通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及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4构建智能能源体系,系统管理用能和排放
健全城轨行业能源监测管理体系,完善城轨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充分运用智慧城轨建设成果,基于城轨云平台,构建城轨企业线网级智能能源管理平台,以数据融合为基础,实现能耗和排放数据的自动计量采集、超标准用能及排放的设备设施的自动识别,研究能耗-客流的耦合关系,建立能源系统动态管理模型,建立运营综合场景的能耗关联指标体系,提升城轨交通能耗计量和碳排放监测的智能能源管理的能力,提升城轨能源智能决策水平。
3.5同步开发可再生能源,增加自身碳抵消资源
引入太阳能、地热能等绿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车站及车辆场站的建筑条件,以自发自用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开发、利用光伏发电,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研究光伏
发电与城轨供电系统的结合,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增强城轨自身的消纳能力。鼓励因地制宜采用地源热泵及空气源热泵系统,扩大氢能源在城轨工程车辆、维护作业车的应用,全面推进替代石化能源。充分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成果,加大绿电消费,增加城轨绿电增供比例。通过优化城轨交通的整体用能结构,推进城轨清洁能源化、绿低碳化发展。
3.6完善用能和节能标准体系,加强制度和法律法规管理,实现能耗的精准管控
健全绿低碳标准规范体系,针对各设备系统专业建立能耗等级评定标准,面向车站运行建立分专业、分功能、分区域的差异化、定量化的能耗指标和法规体系。及时更新修订现有标准,提升绿标准的适应性。抓紧制定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标准,加快完善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并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
3.7积极运用政策工具,营造绿低碳发展动力机制
积极发展绿低碳金融产品,充分利用国家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为城轨交通提供稳定的
绿金融支持,提高资金效益。做好数据质量把控,建立健全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取收益,促进城轨企业低碳技术革新和低碳转型。积极运用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引入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和运行维护。
4结束语
总之,城轨交通应着眼目前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全局,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全面践行绿低碳发展理念,加快自身的绿低碳转型,结合城轨特征,做好双碳目标制定、技术引领、政策扶持等宏观战略部署,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提高能效水平,倡导绿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坚持自主创新,攻克城轨绿低碳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围绕绿低碳、节能降碳、节能增效的目标,推广行业先进绿低碳技术和经验,提升城轨节能减排潜力。进一步推进新一代智慧城轨技术与城轨绿低碳业务深度融合,以智慧赋能城轨节能降碳战略,共同推进城轨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绿低碳发展,实现城轨尽早、率先达峰,为交通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努力,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押花材料
斗拱模型参考文献
山楂提取物[1]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施工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9.
[2]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张庆贺.地铁与轻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