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取消
宁河 百科内容来自于:
位于天津的宁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族风俗,近几年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有突出发展 概况
天津宁河,京畿古邑。历代海防重地,古称渠梁,漂榆津,历史悠久,境内有战国至汉代文化遗址多达光学检测技术30余处。县城芦台镇是唐代海防重镇,古称海口镇。历称:千年雄镇古芦台。今日宁河是天津市滨海地区的一颗明珠,华北平原著名鱼米之乡,已呈现出现代城市的风采
宁河县地处天津东部,濒临渤海。区域面积1031平方公里,辖7个镇,15个乡,285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4.8万,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
宁河是个多民族的县。境内有汉、回、壮、满、瑶、朝鲜、蒙古、藏、侗、佬、鄂伦春、毛南、畲、土家、苗等15个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生活,共同建设这个美丽的家园。
宁河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境内有广襄广阔的七里海,逶迤绵长的蓟运河,川原隽秀,物华天宝,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宁河因产香甜
粘软的小站稻,驰名中外,被国务院农业部确定为优质小站稻基地县,以及棉花基地县和产粮大县。 明清时期作为朝廷贡品的银鱼、紫蟹、对虾是这里的优统名吃。
宁河县
行政区划
芦台、丰台、宁河、潘庄等6个镇,董庄、赵庄、任凤、大北、南涧、淮淀、?l口、廉庄、大辛、赵本、小李、后棘坨、岳龙、板桥、苗庄、造甲、大贾、东棘坨16乡。县政府设在芦台镇。 县城芦台镇有住宅区26个,主要有光明区、商业区、南小区、北小区等。有绿化树68193株,有公共绿地8.74di palomo公顷,绿化覆盖率12%,京山铁路、津榆公路贯通全境。
主要干道有芦玉、芦汉、宝芦线。县内公路总里程644公里,乡村公路210条,总长380公里。全县有中等学校38所,芦台一中是市重点中学。小学223所。有托幼园所218墨水生产
个。有卫生医疗机构61个,有体育馆1座,体育场5个。全县有影剧院5个,较大的为芦台影剧院、百花影剧院。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各1座。县内有保护价值的名胜古迹119处,主要有:板桥乡田庄坨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潘庄镇西塘坨西汉古文化遗址、天尊阁、于方舟烈士故居等。 历史沿革
宁河县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宝坻县析出始置县。1949年9月划归天津专区。1959年五月,宁河县与汉沽区合并,称天津市汉沽区。1961年6月,复置宁河县,属唐山专区。心电电极1962年8月复属天津专区。1973年8月划归天津市管辖,至今有264年。
民间艺术
版画、木刻、根雕
民风民俗
正月初一:旧时宁河人这天不出去拜年,而家居自娱。 初二:敬财神,给小儿压岁钱,开始互相拜年,挑水人给用户送水送柴,取“进财进水”口采。 初三:烙羊肉馅合子,天津有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于往家转(赚)”。 初五:俗称“破五”,家家吃饺子,俗称“捏小人”。 十五:商号悬灯结彩,各家皆吃元宵 十六:妇女皆往亲戚家串门,俗称“走百病”。 正月二十五:在屋内或院中画囤形,中放一包米或钱,称为“填仓”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妇女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 清明节:前十天后十天扫墓添坟。 二月二十三:天后生日,市民和四乡农民赴天后宫进香,出皇会。 四月初八;城隍庙演戏,晚间出“鬼会”,市民到西门外白骨塔处行祭“赦孤”。 端午节:门旁插艾枝,小儿穿黄衣裤,身挂老虎坠,家家吃江米小枣粽子。 七月十五:鬼节,为亡灵焚化纸钱。 八月十五:中秋节,旧时妇女焚香拜月,亲友互赠月饼。
九月初九:重阳节,黎明时登高远望,食品多为糕类。如切糕、年糕等,取“高”音。
九月十七:财神生日,商号皆以香烛供奉之,并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立冬:开始“数九”,并记“九九消寒图”。此日食馄饨。
腊月初八:用各种米豆,小枣,栗子熬“腊八粥”,包素饺子,并开始用醋泡大蒜,称“腊八醋”,以备春节时食用。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谓本日灶王上天述职,故将旧神象烧化,等到除夕夜再换新神像,祭品为糖瓜,粘糕等。
腊月三十:扫除,贴对联吊钱,全家团圆,吃团圆饺子,守岁,午夜燃放鞭炮。
美食
饺子,古代称扁食、角儿、角子、粉角、水点心和水包子等,是中国的传统面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它的足迹,并远播世界,影响颇大。天津人喜欢吃饺子更会经营饺子,这是世人所公认的。
天津人喜欢吃饺子,一年到头都少不了,这同天津的民风民俗。时令节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生日祝寿,都要包上一顿饺子以示祝贺,这在民间已流传久远。形成风俗。除夕夜12点后,是辞旧迎新的第一个子时,一夜连双岁,子时更岁,更岁交子。祈祷祝福,就把包了馅的面食称为饺子。“饺子”——“交子”,“饺”谐音“交”。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谓主子时饺子,长岁饺子、吉祥饺子。从这开始,不出正月,隔日就要包一顿饺子,像初一饺子,初三合子(饺子的变形花样)、“破五”饺子,(寓剁小人,除晦气之意)、初八、初九“合子”(迎合“夹八越过越发”,“夹九越过越有”的民间习俗)。另外款待亲戚朋友包饺子,闺女出阁包“送亲饺子”,过生日祝寿头天吃饺子,叫“催生饺子”。又如“头伏饺子”是与24节气有关。凡此种种,都是人们为了营造一种生活乐趣,寄予一种美好的期盼。现在依然延续着。
天津人爱吃饺子,会吃饺子,尤其讲究饺子的馅儿。有荤的、素的,还有荤素搭配的,多种多样,风味各异。荤馅,即单一肉馅,饮食行业术语称“常行馅”。以猪肉馅为例,介绍一下调制“常行馅”的方法,用适量的鸡汤或猪骨头汤调拌猪肉末,或用泡姜末的水调拌。上肉馅先放点油搅拌上劲,再像澥麻酱那样,将需要加进的水,分几次调进猪肉馅里,边搅拌边放酱油、盐、味精,使其既松软有劲,又不纰不澥,最后放葱末和香油搅拌均匀即
成“常行肉馅”。牛、羊肉要用花椒水搅拌。以达去膻增鲜之目的。荤馅里还有三鲜馅、海鲜馅、鱼馅等等。素馅,又分为斋素(即佛教不含大五荤,全是植物原料)也口小青素和基本素馅两大类,基本素馅,同斋素所不同的就是可以放皮米、放鸡蛋,调料可以放葱蒜,其他植物原料可多可少,随自己喜好调配。荤素搭配的馅,一般都以“常行馅”为主,配什么样的菜,就叫什么品名的饺于,如:猪肉韭菜饺、猪肉白菜饺、西葫羊肉饺子、胡萝卜牛肉饺等,还有茴香、小白菜、豆角、茄子、芹菜、汗萝卜、卷心菜等各种蔬菜以及菌菇、野菜、干菜都可以同荤馅配伍成馅儿,包制成饺子。而蔬菜的粗加工,其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可以直接生切、生剁后,成菜馅坯;有的如豆角、芹菜、胡萝卜等则需要先用开水煮至半熟后,捞出过凉水,再切碎成拌馅的料坯,另外,蔬菜不宜剁的太碎烂,水分也不宜挤得太干。过碎,过干都会造成馅的口味发纰,口感发柴。
天津人喜欢吃饺子,自然给天津经营饺子的餐馆带来生机。解放前有不少的餐馆单独以经营水饺为主营业务。如早年在官银号的玉顺楼、东门脸的中立园、南市的文华斋、鸟市的白记饺子馆,西南角的杨巴水饺……工字扣解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单独经营饺子的名餐馆不再继续经营,为了满足穆斯林顾客的需求,1982年重新修建恢复了有110多年历史的“白记水饺”。由第三代传人白成桐亲传技术。如今,白记饺子馆又在慎益街、和平
略开设了两处分号,原有的店铺面积扩大了,品种也增加了,如:大葱牛肉馅、牛肉茴香馅、牛肉胡萝卜馅、西葫羊肉馅、鸡茸馅、鱼馅、海鲜馅、三鲜馅、扇贝馅、南荠虾仁馅、虾肉木樨馅、鸡蛋黄瓜馅、香菇素馅、全素馅、香椿鸡蛋馅等等。后又恢复了杨巴水饺。近年来,“猫不闻速冻饺子”以规模大、品种多、质量好,占领了全国诸多省市的市场。而正信发展集团组建的天津百饺园餐饮公司则以十大类229个品种,申报上海吉尼斯世界记录。
除以上所述水饺外,还有沸水烫面,搓揉熟和,放剂儿压皮,包馅,上屉蒸熟的烫面蒸饺,其中“庆发德”经营的烫面蒸饺品种达十几种,1997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压成薄皮儿(周围压出花边)中间放馅,不捏实,呈石榴状的“烧麦”也是天津百姓喜爱的馅子品种。
景点
县内有保护价值的名胜古迹119处,主要有:板桥乡田庄坨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潘庄镇西塘坨西汉古文化遗址、天尊阁、于方舟烈士故居等。
历史名人
于方舟:天津党组织创始人。原名兰渚,又名芳洲,1900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宁河县),1916年,于方舟考入直隶官立中学,。他是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
中学时期,于方舟面对神州破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况,自警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生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激励自己:“努力壮尔神,努力执尔柁,战胜眼前魔,何愁沧海阔?”遂以“方舟”为名,自期自奋,愿做“渡人之舟”,把祖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五四运动爆发,于方舟作为直隶省第一中学的学生代表被选为参加“天津各界联合会”的学生代表之一。期间,他曾担任学生救国团团长、天津学生联合评议会委员、天津各界联合会学生代表等职,并倡导组织了“新生社”,并创办《新生》杂志。1920年1月,因要求释放爱国人士而被捕入狱,与周恩来等一起同敌人进行了半年铁窗斗争。他在狱中以诗言志:“千古做完人,震撼三津。爱国不怕进狱门。”
出狱后,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组织了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2年,他考入南开大学,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执行部长。1923亨润成型机炮筒公司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1924年春,在****中央和北方区委领导下,主持成立了****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并任书记,是天津党组织的创
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代表直隶省出席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五卅运动中,领导了天津工人罢工斗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于方舟以****顺直省委组织部长身份领导了冀东第二次玉田。10月底失败,他率部突围,不幸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死亡威胁,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信仰********!”。1928年1月14日夜晚,于方舟等4位同志高呼着“****帝国主义”、“****军阀”、“**********反动派”、“******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解放后,于方舟故乡宁河县政府为其建立衣冠冢。于方舟衣冠冢墓地建在宁河县烈士陵园内。衣冠冢墓高于地面站一米,面积为7.6米*8.7米的方形台基。正面石阶周围为护栏和短墙,均为花岗岩制作。台基中央为墓碑,由刘格平同志书写“于方舟烈士之墓”。正面上端镶有烈士瓷像。背面刻有烈士生平事迹。碑卑后石棺一具,内放遗物,均为汉白玉制作。塑像建筑地为圆形甬道。中央为烈士半身塑像,汉白玉(花岗岩)制作。像基呈四方型,正面为李瑞环市长题“津门之光”。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上有一个,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下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在
天津木斋中学念,后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后张病了,指导他学业的便是胡宁教授。他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钱敏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