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碾米机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1。工程概况
高铁站商务区站前路道路工程(K0—025- K4+079.663,暂施工至K2+585),起点与北外环相交,终点接东外环,途中与中银大道、槐东路、学苑路、规二路、安中路相交。学苑路道路工程(K0—044。032—K0+866),起点接学苑北路与北外环的交点,终点接站前路,途中与站一路、站二路相交,是原学苑路的向北延伸。站前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90m,学苑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80m。道路类别为城市主干路,其中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由于持续几天的强降雨,站前路、学苑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非机动车道小面积塌陷情况居多。人行道均为小面积塌陷但塌陷情况不严重。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山西第八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7月提供的《运城市高铁站区站前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基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i),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eoi)
.岩性为粉土、粉砂为主。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 粉土(Q3eol)
以浅黄为主粉土,稍湿,稍密,夹有钙质结核,含有白菌丝,偶见虫孔,植物根系,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上部0。3为种植土。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l—20.20—0。99MPa—1,平均0.60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18击之间,平均8.7击.承载力标准90KPa.
该层层厚1.5—4。8m,平均3.94m;底层埋深1.5-4.8m,平均3.94m;层底标高为374.0-387.47m,平均383.38m.
第②层 粉土(Q3al)
浅黄,稍湿,稍密-中密,具针状孔隙,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及蜗牛碎片.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夹有薄层褐黄粉土层。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l-20.11-0。82MPa-1,平均0.28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28击之间,平均10。8击。承载力标准110KPa。
换热器清洗该层层厚1.3-7.0m,平均5.08m;底层埋深5.6-10.50m,平均8。79m;层底标高为367.9—382。54m,平均378.19m。
第③层 粉土(Q3al)
浅黄,稍湿—湿,稍密-中密,夹少量钙质结核,可见虫孔及蜗牛壳。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9—34。3击之间,平均378。89击。承载力标准160KPa.
该层层厚3。2-4。8m,平均4.0m;底层埋深5。7—5。8m,平均5.75m;层底标高为375.85—382.20m,平均378。89m。
第④层 粉土(Q3al)
黄,稍湿—湿,稍密-中密,局部砂含量较高.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9—39击之间,平均23.1击.承载力标准150KPa.
3.湿陷性黄土特征
站前路、学苑路施工区域内土质均为湿陷性黄土,并存在不同的湿陷等级。
幼猪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下沉稳定后,一旦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变形或下沉。总之其具有较高的透水性、湿陷性和崩解性,易于被侵蚀搬运而形成洞穴。当道路路基内部遇水,土体被水冲蚀后形成土洞,导致路基的整体或局部下沉、路面纵横向开裂。
4。引发塌陷机理分析
站前路、学苑路塌陷路面均处于非机动车道,大多在靠近绿化带路缘石处,专业管线及其过路区域.小面积塌陷呈现漏斗形状,有部分沉陷为大面积的路面整体下沉。
4。1路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
1)站前路、学苑路均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其路基均为黄土。
2)供水、弱电、绿化喷淋等专业管线沟槽回填不密实,有部分沟槽至今未回填。其沟槽沉陷、雨水从沟槽内进入路基,直接造成路面沉陷. 3)水活动的动力条件:1.5m宽中间绿化隔离带区域,绿化方为满足种树的宽度,将路缘石后背灰凿除,水从路缘石后背渗入路基。路基回填土采空区处理方法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被破坏,产生显著附加变形或下沉,随着在水的动力作用下,土体被侵蚀和搬运,道路基层下形成空洞.这也是造成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4)本工程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未能及时将整个工程完片,降雨后,雨水不能及时的排出,存积于多处未完工区域。
4。2路面塌陷形成的影响因素
1)降雨因素:进入雨季后,降雨量大于往年,近期持续的强降雨,大量雨水渗入地下,对土体造成一定的浸蚀作用,改变了土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塌陷的产生.
2)环境因素:站前路部分道路、专业管线未完工,站前路整体的排水系统未形成。降雨后,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存积于雨水管道及井室内,地表的雨水存积于未完工的路床内和专业管线沟槽内,雨水经多种渠道渗透到路基内.
3)其他因素:部分绿化隔离带回填土不到位,土体不密实,雨水经路缘石后背渗入路床;
人行道砖间缝隙,人行道砖与非机动车道路缘石间缝隙不密实,立缘石间、平石间勾缝不到位.部分雨水并未排入雨水口,而是经这些缝隙渗入路基。
5.塌陷路面处理方案
贴片式称重料位计针对路面塌陷产生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塌陷区域的分布位置和规模范围,从安全、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出发,本着“彻底治理、安全稳定进行综合治理"的理念,确保该段道路的安全畅通。塌陷主要存在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目前部分塌陷的路面已挖开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发现空洞后继续向下和向四周开挖,再未发现漏斗型的空洞.从而排除了地下管道内水上返搬运土体形成空洞的可能性。鉴于路基空洞位置较浅,主要采取开挖后进行修复,同时加强治水措施,疏导和完善排水系统.
5。1局部塌陷路面处理方法
1)拆除塌陷区域的路面、基层,自原路床顶面向下挖80cm后,若土质坚硬停止下挖,若土质仍湿软,继续向下开挖至坚实土层,同时通知技术人员。
2)遇检查井时,检查井周边1m范围内,挖至路床顶面以下1。2米处。
3)回填之前必须通知技术、质检人员到现场查看并同意回填后,方可进行回填。
4)回填均采用二八灰土进行回填,每层虚填厚度不大于25cm.夯实至设计灰土顶面标高后,检测压实度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5)原设计中的水稳基层采用C25混凝土代替。交流汇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