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线工艺守则

阅读: 评论:0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1  目的
守则是二次配线工艺的基本标准,是产品总装过程中二次配线工作的依据。主要规定了二次配线工作的工艺流程、工艺原则及配线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式箱变及各种高低压开关柜(屏、)、动力箱等(以下统称装置)的二次配线工艺。
3  职责
3.1  电装车间是该工艺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该工艺的提高。
3.2  车间生产工人负责产品二次配线工作。
3.3  技术部、质保部、车间主任负责监督二次配线工艺守则的执行。
镭射贴
4  工作程序及要求
4.1  使用的材料、设备及工具
BV1.0~4.0绝缘线        线号打印机
BVR1.0~4.0绝缘线      尖咀钳
聚氯乙烯号码管        斜口钳
扎带                  剥线钳
缠绕管                钢丝钳
各种规格的冷压接头    螺丝刀
元件贺标签            万用表
吸盘                  压线钳
4.2  二次配线的原则
4.2.1  二次配线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圆束横平竖直走线;另一种是敷线槽走线。
4.2.2  同一批次产品内产品所选用的导线颜应一致。
4.2.3  易受干扰的导线应采取有效的防干扰措施。
4.2.4  连接两个电器元件的导线或一个电器元件本身的连线均不准有中间接头。
4.2.5  二次配线均应采用绝缘铜导线,绝缘导线的额定电压不应低于辅助电路的额定绝缘电压,所选用的导线绝缘层不得有褪、老化等现象。导线在弯曲敷设后,绝缘层不允许开裂及损坏。
4.2.6  对于电流二次回路,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2。电压二次回路,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1.5mm2。计量回路均采用单芯铜导线,电压截面积不小于2.5mm2,电流截面积不小于4.0mm2。弱电回路可用截面积不小于0.5mm2的绝缘铜芯线。
4.2.7  二次配线工艺过程
备图→备料→按图纸核对元件位置→打印异形套管线号→量线→下线→套异形套管线号→行线→接线→自检→交检
4.2.7.1  看清图纸及技术要求。
4.2.7.2  按材料表领取导线及辅助材料。
cagaa
4.2.7.3  按图纸核对元件安装位置。
4.2.7.4  根据导线规格选择线号管规程,并按图纸打印好线号。
4.2.7.5  根据装置的结构形、元件的安装位置,确定线束或线槽的走向及安装固定的方法,量距下线。线槽走线时,逐线顺线槽下线,保证线头接点处弧长度一致即可。线束走线时,除保证接点长度一致外,行线中每增加一处弯线长增加5cm。
4.2.7.6  依据接线图在下好的线束两端套上打印好的异形套管线号,并在敷设途中及时分出与补入导线而逐渐形成总体线束与分支线。线束走线时,依线束方向用缠绕管缠好导线,并用扎带固定好,然后一一接入电气元件接点或端子排,接头时剪去过长的导线,剥去线端绝缘层,用羊眼圈或冷压接头接入电器元件或端子排,并达到工艺要求。
4.2.7.7  接线完毕后,根据接线图自检一遍。
4.2.7.8  自检结束后清理装置内外部卫生,不允许有线头、螺丝等杂物遗留在装置内,装置表面不允许有污迹。
4.3  工艺要求及说明
4.3.1  走线及下线
4.3.1.1  一次线与二次线应分开走线,尽可能分别在两侧走线。
4.3.1.2  过门线一律采用多股软线,线束要用两线夹压紧,根据方位一般弯成C型或S型,线束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在门开关过程中不得使线束触及箱体并能使门开至最大限度,关门时线束要和元件保持一定的距离。
4.3.1.3  按行线方案量距下线,线头预留3~10cm余量。
4.3.1.4  采用成束捆扎行线方式时,要求整齐美观,线束要以适当距离用尼龙扎带固定在装置本体上,水平线束固定间距不大于30cm。垂直线束固定间距不大于40cm,线束需要
转弯时,应有适当圆角R,其弯曲半径(内径)不得小于线束直径的两倍,不允许打死弯。
4.3.1.5  导线不得用强力拉直。
4.3.2  剥线
二次线均应使用剥线钳剥绝缘层,钳口与线以应配合得当,不得损伤导线。
4.3.3  接线
4.3.3.1  多股软线用螺栓与电器接点连接时,均应根据螺栓的规格选用合适的冷压接头压接,压接时必须用专用压线钳,冷压后导线与端头不准松动。
4.3.3.2  导线在与要求焊接方式连接的接点连接时,采用焊接方式。
4.3.3.3  所有接入电器元件的导线端头都应套上线号管,线号管上的读字方向原则上为水平从左往右,垂直从上往下架构调整
4.3.3.4 在一次母线上引出二次线时,必须用专用连接片连接或在母线上打Φ4.2孔,攻M5丝后用M5螺栓压接,若两处引线其孔距必须保证两处平垫圈不接触。
4.3.3.5  导线穿过金属底板时,底板上必须加装橡胶垫圈或其它绝缘套管,不允许导线从母线相间或安装孔中穿过。
4.3.3.6  当元件本身带有引出线接入电路时,如原来的引线不够长,应以端子进行过渡,不得悬空连接。
4.3.3.7  二次接线端子只允许接一根线,线压针型线鼻;元器件接点一般只接一根导线,特殊情况下,最大允许接入两根导线,压接时两线端须中间加一平垫圈。连接导线的紧固螺栓应拧紧并加弹簧垫圈以防松动。拧紧后螺栓以露出螺母2~3扣为宜。
4.3.3.8  电流回路导线要经过试验端子接至测量仪表,其它需断开的回路宜经过特殊端子或试验端子接出。
4.3.3.9  二次接线端子上的每个端子均应有耐久、清晰的序号标记。
4.3.3.10  经整流器引入电流表的连接导线,采用2.5mm2铜芯线时,两根总长不超过5m。
4.3.3.11  二次接线与高压导体之间电气绝缘距离。
电压3KV≥75mm;电压6~10KV≥125mm;电压35KV≥300mm。
4.3.3.12  设备的金属壳体或可能带电的金属体与接地螺丝间,必须保证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其与接地螺丝间的连接电阻值,不得超过0.1欧。
注:金属门(盖)与金属壳体间的连接,须采用专用多股编织带护套裸铜线来实现
4.3.3.13  电气元件或导电部件之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
额定绝缘电压V
爬电距离mm
电气间隙mm
≤300
10
6
300~600
14
8
600~800
20
兔毛纱线
10
800~1500
28
14pfa喷涂
4.3.3.14  导线羊眼圈开口方向要顺时针方向压接,羊眼圈封口要严,外径不能大于压接垫
圈直径。两羊眼圈压于同一接点时,中间须加一平垫圈。
4.3.3.15  所有接线点必须牢固,要求弹垫开口压平即可。
4.3.3.16  二次连线或线束,必须与元件活动部位有大于15mm的间隙。
4.3.3.17  同一批次产品,导线接入电器元件及弯曲形状应保持一致,达到整齐美观的要求。
4.3.4  线束的绑扎与固定
4.3.4.1  两根以上的导线应用扎带或缠绕管扎成圆柱型,扎带捆扎间距20~30mm。
4.3.4.2  线束捆扎要舒展、牢固、横平竖直、层次分明、整齐美观、便于维修,除必要的弯曲敷设外,不准歪斜、扭曲,不得有凹凸不平、松动现象,导线或线束需要弯曲时应用手进行弯曲,不得用尖咀钳或钢丝钳等锋利工具,以保证导线,绝缘层不受损伤。透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4.3.4.3  线束中导线要平行,无交叉错落等现象。
4.3.4.4 线束不得在导电体上敷设,与其间隙应大于4mm。
4.4  注意事项
4.4.1  二次回路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必须符合GB7251的规定要求。
4.4.2  线束不能受外力所有接点必须牢固,确保装置受振动时接线具有可靠性。
4.4.3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不得开路,必要时,可将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点短接。
4.4.4  电压互感器不得短路。
4.4.5  电阻等发热元件不允许在端子(端子排)或元件引线端子上固定。
4.4.6  无连接线的电器元件端子及端子排上的紧固件,如螺钉等应拧紧不松动。
4.4.7  电源进线应从熔断器固定端或二次微型断路器上方进线。
4.4.8  二次端子应按图分段布置,每段端子前端设端子标记卡标记端子名称。
4.4.9  连接片固定端均应安装在下方,进线或电源端接固定端。
4.4.10 控制微型断路器、插座、端子均应加固定器。
4.4.11 转换开关、选择开关手柄应向上安装。
                                                技术部  质保部
                                    2015年11月2日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4:0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6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导线   端子   线束   不得   连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