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份识别制度8篇
在社会⼀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都跟制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维护公平、公正的有效⼿段,是我们做事的底线要求。你所接触过的制度都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患者⾝份识别制度,欢迎⼤家分享。
患者⾝份识别制度1
⼀、患者⾝份识别制度
⼀、患者⾝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命安全得到最⼤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份识别
门诊患者⾝份识别
1、患⽅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标识进⾏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带⾝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的⾝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标识进⾏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就诊挂号时未能出⽰以上任何⼀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员按患⽅⾃⼰填写的姓名、年龄、出⽣⽇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姓名、年龄识别患者⾝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 4、当医师发现患⽅使⽤别⼈的⾝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成⼈⾝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使⽤患者本⼈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法确认⾝份的⽆名患者,接诊医护⼈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份识别
住院患者⾝份识别
1、住院患者必须建⽴床头卡,住院病⼈⼀览卡。
2、医护⼈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查对制度,应⾄少同时使⽤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法(禁⽌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份,确认识别⽆误后⽅可进⾏操作。
3、临床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或⾎制品、发放特殊饮⾷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员除应采取以上⽅法确认患者⾝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份。
4、对急诊室、产妇、⼿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交流障碍、⾝份⽆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腕带”标识,作为患者⾝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对新⽣⼉、意识不清、语⾔交流障碍等原因⽆法向医务⼈员陈述⾃⼰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员,还必须由陪同⼈员陈述患者姓名。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误。项⽬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员核对后⽅可使⽤,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重新核对。
6、患者使⽤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肤完整⽆破损。
7、医务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8、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患者⾝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览卡等信
息,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核对,确保患者⾝份识别各种信息的⼀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术室、⼿术室与病房、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必须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重点环节患者⾝份识别的⽅法和流程
重点环节患者⾝份识别的⽅法和流程
急诊科、病房、⼿术室、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1、患者由急诊科收⼊病房,由急诊科⼈员、病房值班护⼠按照《住院患者⾝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份并双签名于“送病⼈登记本”中。
2、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科护⼠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3、病房与⼿术室相互转接患者:
⼿术前⼀天由病房责任护⼠确认患者⾝份,戴“腕带”。主管医⽣进⾏⼿术部位标记。
⼿术患者核对:依据⼿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术名称、⼿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术室护⼠与病房护⼠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术名称、⼿术部位”的确认。
⼆、腕带使⽤管理制度
⼆、腕带使⽤管理制度
1、患者⼊院后由责任护⼠负责给患者系上腕带,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2、腕带标识⼀般佩戴于患者上肢左⼿,特殊情况的佩戴于下肢。
3、严禁医务⼈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标识腕带取下。
4、执⾏各项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5、如遇转院或腕带不慎丢失,应由责任护⼠给病⼈重新佩戴腕带。
6、严禁任何⼈涂改,刮除腕带标识信息。
7、腕带标识是病⼈的专⽤信息,不得借予他⼈使⽤。
8、在⼿术病⼈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份的具体措施如:⼿术病⼈进⼿术室前,由病房护⼠对患者使⽤“红⾊”腕带标识,写清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型,⿇醉前⼿术室⿇醉医师、护⼠分别核对,⼿术前⼿术医师核对。病⼈回病房⿇醉清醒后,由病房护⼠核对取下。
9、昏迷、神志不清、⽆⾃主能⼒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蓝⾊”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的⼀种⼿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
10、新⽣⼉出⽣后由巡回助产⼠或护⼠给新⽣⼉带上“粉⾊”(⼥婴粉红⾊,男婴粉蓝⾊)腕带,填上母亲姓名、性别、床号、体重、出⽣⽇期,回病房后由病房护⼠核对。
患者⾝份识别制度2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对住院患者实⾏双重⾝份识别,即实⾏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图⽚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份识别⼿段。
2、管床护⼠在患者⼊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术室、ICU、产房、新⽣⼉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少同时使⽤姓名、年龄两项患者⾝份识别⽅法且由患者向医务⼈员陈述⾃⼰的姓名,新⽣⼉、意识不清、语⾔交流障碍等原因⽆法向医务⼈员陈述⾃⼰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4、使⽤护⼠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电⼦条码腕带,未开通护⼠移动站的病区使⽤塑料腕带。
5、对于⽆法进⾏患者⾝份确认的急诊⽆名患者,亦使⽤“腕带”标识对患者实⾏⾝份识别,如需住院,则对其实⾏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误,佩戴部位⽪肤完整,⽆擦伤,注意⼿部⾎运情况。⼀条腕带只限⼀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律佩戴在左⼿,作为病⼈个⼈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患者⾝份识别制度3
为了规范医院管理,有效防⽌错误识别患者⾝份引起的医疗事故,规定护⼠⾄少使⽤2种⾝份识别⽅法查对患者⾝份。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份识别制度。
⼀在进⾏各项、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床头卡、卡、腕带等⽅法确认患者⾝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说出本⼈姓名,确认⽆误后⽅可执⾏。
⼆是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是对住院患者使⽤“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使⽤绿⾊腕带,病危、病重、⼀级护理、⼿术病⼈使⽤红⾊腕带,新⽣⼉使⽤粉红⾊腕带。在进⾏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份。
四是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员核对后⽅可使⽤,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误。项⽬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五是患者使⽤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肤完整⽆破损;护⼠在给病⼈使⽤“腕带”标识时,实⾏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情况的检查。
六是在⼿术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份的具体措施,如:⼿术病⼈进⼿术室前,由病房护⼠对患者使⽤“腕带”标识,⼿术室护⼠核对后⽅可接⼊⼿术间。
七是在采⾎、给药或输⾎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患者⾝份识别查对制度,应⾄少使⽤两种⾝份识别⽅法。
⼋是在实施任何介⼊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份识别制度为规范医疗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能最⼤限度的提⾼管理效率,它将⼤⼤提⾼患者护⼠在操作过程中识别患者的准确性,全⾯提升护理⼯作的安全性。
患者⾝份识别制度4
病⼈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份,包括门、急诊病⼈和住院病⼈。
1、住院病⼈均应佩戴腕带作为⾝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的:
(1)病⼈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术、外出检查等);
(2)有过敏史者有醒⽬标记,随时提醒,⽅便核对;
(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4)确保母婴的唯⼀性,防⽌相互混淆;
(5)医⽣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读取病⼈信息。
①⼿术病⼈(包括微创⼿术)、危重病⼈以及过敏性体质病⼈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核对后⽅可使⽤。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扭曲、勒伤。病⼈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需经家属确认⼫体后才去除)
④执⾏各项、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管串
附:国际病⼈安全⽬标管理规程
(⼀)⽬的
shenh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作中能够得到执⾏,以确保病⼈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
(⼆)标准
1、正确识别病⼈:要使⽤⾄少两套病⼈识别码
(1)当给病⼈⽤药、输⾎或输⾎制品、抽⾎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进⾏其他任何治
疗或操作时,⾄少要有两套病⼈识别码。
(2)住院病⼈使⽤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姓名作为病⼈的识别码,在病⼈⼊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使⽤病⼈的姓名(对于⾝份不明的昏迷病⼈,由接诊的医护⼈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的标识码,在病⼈进⾏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门诊病⼈使⽤病⼈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的识别码,出⽣⽇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后再与这些信息进⾏核对。患者⾝份识别制度。在核对病⼈的识别码时,询问病⼈“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回答,然后将病⼈的回答与⼿中信息进⾏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流⽔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写明政策。
(4)在病⼈的⾎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病⼈的识别码,以便与病⼈进⾏核对
(5)在给病⼈、⽤药、输液、输⾎、抽⾎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的识别码进⾏核对。
(6)病⼈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的识别码使⽤。
雨水边沟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作只能需执⾏⼝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头报告时,务必有⼀个⼝头确认过程,护⼠或接听报告的⼈⾸先要把别⼈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记录,然后⼤声复述⼀遍⼝头医嘱的全部资料、各类检查紧急的⼝头报告资料,对⽅确认⽆误。
(2)医院允许在病⼈抢救、中深度镇静、⼿术时使⽤⼝头医嘱。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师不能⽴即到达⼜需要⽴即处理时能够使⽤电话医嘱,其他状况不准⼝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请⽰上级医⽣后,上级医⽣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或管床医⽣下达书⾯医嘱后护⼠才能执⾏,⽽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资料。
(3)⼝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即要⽴即书⾯记录(可记录在⼝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记录资料⼤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要明确⽰意,经确认⽆误后护⼠执⾏。在个性紧急且⼈⼿紧张的状况下,护⼠记录⼝头医嘱会影响到病⼈抢救时,可先按要求在保证正确⽤药的前提下执⾏⼝头医嘱,事后⽴即补记医嘱资料。⼝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抢救完成后六⼩时内在电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术病⼈的⼝头医嘱单要求下达医嘱的医⽣和执⾏护⼠签字确认,并存⼊病历中保存。
双柱汽车举升机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安全的异常检查、检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员。检验科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
得项⽬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告职责⼈。并以书⾯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员、新⼊职员⼯进⾏培训。检验危急值得报告能够透过lis系统⾃动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的结果和/危急值结果的书⾯报告要在审核后⽴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作⼈员,包括医师和护⼠在接听到急诊检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记录,并将记录的资料⼤声复述⼀遍给报告⼈听,要得到对⽅的确认。记录的资料包括病⼈姓名、住院号、检查项⽬名称、检查结果、接听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或值班医⽣的时间等。各科要有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或值班医⽣接到检查项⽬⾼危报告后,要及时对病⼈进⾏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或科主任请⽰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院前与接收科室进⾏电话沟通时,需将收治病⼈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命体征、基本病情、病⼈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电监护、呼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话⼈员要有书⾯记录并⼤声复述给打电话的⼈员,要得到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其他状况下进⾏的电话沟通要按<;医疗⼯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记录。
3、消除⼿术错误
(1)⼿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术病⼈、⼿术⽅案和⼿术部位的错误,在⼿术开始前停⽌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术病⼈和⼿术部位的错误,在⼿术室的⼿术和门、急诊⼩⼿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资料,⼀致确认⼿术病⼈、⼿术⽅案、⼿术部位和病⼈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术室,⼿术需要的所有医疗⽂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功能正常。
②在⼿术室进⾏的⼿术、⼿术前核对要在⿇醉诱导前进⾏,⼿术病⼈本⼈(清醒可合作的病⼈)、⼿术医⽣、⿇醉师、巡回护⼠⼀齐根据<⼿术护理记录>中“⼿术前核对清单”中的资料进⾏逐项核对,核对资料由巡回护⼠记录,并将参与核对⼈员名单记录。
电子元件打标机
③门、急诊的⼩⼿术应在⼿术前由病⼈本⼈(清醒可合作的病⼈)、⼿术医⽣、护⼠⼀齐核对,核对资料由护⼠记录在<;门急诊、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对⼈员名单进⾏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法透过(填“否”)时,⼿术不得进⾏,如果在特殊状况下仍需⼿术时,要经
过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紧急抢救⽣命的⼿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命为主要职责,能够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术标记:所有⼿术操作,包括在⼿术室内进⾏的⼿术、在门诊进⾏的⼿术、在急诊进⾏的`⼩⼿术都要进⾏⼿术标记。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状况下由病⼈讲出病变部位。
①住院病⼈由⼿术医⽣在病区进⾏⼿术标记,门、急诊⼿术的病⼈也应有⼿术医⽣在门急诊进⾏⼿术标记,除⾮是威胁到病⼈的⽣命安全的状况下能够在⼿术室⼿术前铺单前进⾏⼿术标记。⼿术标记需要病⼈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进⾏确认时要触动病⼈的肢体⽅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的认同。昏迷的病⼈进⾏确认时要请病⼈家属参与,要得到病⼈家属的认同。
②⼿术切⼝、穿刺点和⼿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术标记要使⽤蓝⾊和紫⾊油性标记笔。
③⼿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都要明⽩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应随⾝携带标记笔,⼿术室应备消毒后的标记笔供使⽤。标记笔只能⽤来作⼿术标记,不准它⽤。
③其他操作或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时容易发⽣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状况。
4、减少病⼈跌倒风险
(1)建⽴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具来测定和确定病⼈跌倒的危险因素,对⾼危病⼈进⾏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对病⼈进⾏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有跌倒风险要进⾏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住院病⼈
①每位住院病⼈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务必包括对病⼈跌倒的风险评估(新⽣⼉除外)。跌倒风险评估资料包括病⼈的年龄、意识状况、⾛动潜⼒、⾃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使⽤状况、环境设施状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及家属进⾏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危病⼈均须进⾏动态评估,病⼈出现下列状况需随时评估:转⼊病⼈、病情变化(如⼿术后,意识、活动、⾃我照顾潜⼒等改变)、使⽤镇静/⽌痛/安眠/利尿/降⾎压/、调⾎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变化时、更换陪⼈或家属时;同时对病⼈家属进⾏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记录。耐高温盘根
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跌倒的计划,⽽且这些计划要得到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