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ICU行体外膜肺氧合术的重症患者开展标准化护理程序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探究主要采取分组比较的方法,选取80例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本院ICU病房行人体外膜肺氧合术的 ICU 危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均分两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n=4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以及研究组n=40例(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两组患者救治效率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的研究组,医护人员到位、开始抢救、物品准备、管道预充、置管完成的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病房重症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术护理工作中,开展标准化护理程序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患者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更利于推进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ICU 危重患者 体外膜肺氧合术 标准化护理程序 应用效果
体外膜肺氧合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最早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渐渐扩展为成人重症患者心肺辅助支持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
进行人工肺氧合器合成之后再输回其动脉或静脉中的短期心肺辅助手段。ECMO使用过程中因本身侵袭性的操作、体外生理监控,加上患者多器官功能受损以及免疫抑制状态等,导致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而危重患者所处的 ICU 环境中,空间紧窄并且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要求,因此,建立规范化护理程序对ECMO 在 ICU 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以近期在本院 ICU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术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标准化护理程序应用于 ICU 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术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期间,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80例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术。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有40例。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在观察组中,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在对照组中,包含男性患者23例和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是43岁到75岁,其平均年龄为(66.53±5.35)岁。在研究组中,包含男性患者21例和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45岁到77岁,其平均年龄是(64.47±5.74)岁。纳入标准:符合疾病危重患者诊断标准;接受体外
膜肺氧合术;患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病案资料不全。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了我院医学伦理会的批准。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给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护理人员先组织ICU急救措施培训,有专业医护人员分析并整理现有的权威文献与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与ICU中心的相关规定等,制定出标准的护理干预程序。
(2)标准化护理程序小组构建。其中物品供应、管道预充、置管配合岗各 2 人,记录岗、机动岗各 1 人,共 8 人。
(3)术前准备。将动脉插管包、等渗盐水、变温水箱、肝素等物品准备到位并处于备用状态;垫高患者肩部,手术部位选择股动脉与股静脉置管,在穿刺部位进行备皮,取对侧肢体部位开通静脉通路,方便术中给药。
(4)管道预充:在管道充分消毒并包装完好的情况下连接安装管道及回流室,妥善安放回流室、氧合器等;将10 mg 肝素加 500 m L 乳酸林洛氏液加入预充口,排出气体;使用离心泵进行二次排气,停泵后用管钳关闭动静脉管道,等待连接动静脉插管。
(5)术中:根据小组分配的岗位有序开展工作,置管配合岗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抢救和动静脉置入插管;管道预充岗将血液循环管路、动静脉置管固定,确保膜肺位置在心脏下方。
(6)术后:维持患者体温在 35~37℃;监测氧合器性能,启动驱动泵上机后开通气体,保持膜肺血相压力不低于气相压力;进行流量管理,以 50~75 m L/(kg·min)为初始流量,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节流量;为防止并发症及感染,护理全程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并定期更换患者伤口敷料。
(7)急救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监测相关生命指标如心率、脉搏等,同时护理人员定时观察患者体温、精神状态以及皮肤颜等,若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记录并上报患者主治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积极合理的处置。ICU此外,护理人员要对常见药物的分类、用法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等有深刻的认识,患者用药干预后要检测患者基本情况,观察是否
出现相关并发症,同时准备好急救物品与药物,当发生并发症时要及时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1)对比 2 组医护团队操作流程各项指标(到位时间、开始抢救时间、物品准备时间、管道预充时间、置管完成时间)。
(2)对比 2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感染、出血、神经系统损伤以及肾功能衰竭)。合成氨工艺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统计和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其中肺功能和血气指标表示为(均数±方差),使用t进行检验,利用(%)以及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
2、结果
气体放电灯2.1对比两组救治效率
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的研究组,医护人员到位、开始抢救、物品准备、管道预充、置管完成的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 1 2 组救治效率相关指标对比(±s,min)
组别 | n | 人员到位 | 开始抢救 | 物品准备 | 管道预充 | 置管完成 |
研究组 | 40 | 5.54±1.52 糖浆罐 | 4.46±1.57 | 6.15±1.67 | 14.13±2.33 | 38.28±2.39 |
对照组 | 40 | 8.13±2.18 | 6.52±2.11 | 9.46±2.57 | 18.11±3.10 | 投币器45.39±3.94 |
t | | 4.637 | 6.357 | 5.368 褐变度 | qq客服系统6.671 | 9.647 |
p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 | | | | | |
2.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 2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组别 | n | 出血 | 感染 | 神经系统损伤 | 肾功能衰竭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 | 40 | 0 | 1 | 0 | 0 | 1(2.50) |
对照组 | 40 | 1 | 3 | 1 | 1 | 6(15.00) |
X2 | | | | | | 5.168 |
p | | | | | | <0.05 |
| | | | | | |
3、讨论
给予 ICU病房危重患者行ECMO是重要的抢救措施,适用于对多数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与生命延续。但是对危重患者行ECMO 手术过程繁琐且复杂,需要在多人协助下完成上机,并且整个过程耗时也较长,若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将会进一步延长手术时间, 降低手术效率,甚至引发栓塞、出血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疾病的预后以及转归。在对危重患者行ECMO 手术过程中,护理工作是关键,在 ECMO 手术患者中开展标准化护理程序,可以促进护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科学化,能够使护理团队在人员到位、实施抢救、准备物品等各个环节节省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与评估,迅速实施紧急救护,提高抢救效率同时,还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性。本研究研究组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与对照组相比较,医护人员到位时间、开始抢救时间、物品准备时间、管道预充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均更短,患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2 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标准化护理程序应用于 ICU 危重患者ECMO 手术中,保障了手术过程的各个环节顺序的合理安排,量化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时间,避免操作过程中的重复步骤,为抢救患者争取了大量的时间,进而提升了抢救效率,利于患者尽早稳定病情,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