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名称:苏州星海街公共绿地和地下车库桩基及基坑围护工程
建设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
设计单位: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承建单位: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电热水器控制器
本工程地处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商务区,北临苏雅路,西临星桂街,南临相门塘河,东至星海街东侧人行道,基坑南北长200m,东西宽120m,基坑面积约24000m3,基坑深度13。500m;在基坑南、北方向中央有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星海街车站穿过,与本工程一并实施,改区域挖深16.100m。
本工程围护采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东侧采用高压旋喷桩)作止水帷幕,以钻孔灌注排桩作档墙,加两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统。止水帷幕深度约19.3m。 格构柱长度为15.15~17。75m,插入桩内长度为3m,下部采用Φ800钻孔灌注桩(部分利用工程桩者除外)作为基础。格构柱插入灌注桩深度误差≤5cm,格构柱垂直误差≤1/300,定位偏差≤2cm,钢立柱各边与轴线严格垂直或平行。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所处地区地层从上至下主要为: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③1粘土、③2粉质粘土、④a粉质粘土、④粉土、⑤粉质粘土、⑥1粘土、⑥2粉质粘土、⑦粉砂、⑧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⑨粉土、⑩1粘土与粉质粘土、⑩2粉质粘土。
2.编制依据
本工程招标文件、包括招标答疑会议纪要等;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验收规范》(GB50202-2002);
《钻孔灌注桩施工规程》(DBJ08-11-1999);
《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国家、江苏省及苏州地区其他相关规范、规程及规定;
我公司制定的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等管理文件。
800导航
3.施工人员组成及机械配置情况
针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施工工期的严峻性,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宏观管理领导,项目副经理具体组织实施,技术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和现场技术工作,其他人员各负其责,层层把关的生产管理体系。施工人员组织安排见下表:
表1 施工人员组织安排表
名称 | 岗位 | 人数 | 备注 |
项目部 | 低重心脚轮 项目经理 | 1 | |
广告检测项目副经理 | 1 | |
项目总工程师 | 1 | |
工程部 | 生产经理 | 1 | |
安全、质量部 | 安全总监 | 1 | |
质量总监 | 1 | |
透镜体其他 | 钻机工、泥浆工 | 80 | 每台钻机分两班 |
电焊工 | 8 | |
电工 | 2 | |
辅助人员 | 2 | |
| | | |
4.立柱桩施工流程
立柱桩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所示:
·
5.立柱桩施工程序
方波信号发生器6.1.桩口周围地坪硬化;
6.2.桩位放样;
6.3.钻进成孔;
6.4.钻孔到位后,测定孔深、孔径、沉渣厚度、泥浆各项指标;
6.5.下放钢筋笼,至笼顶第一道环箍处用横杠固定;
6.6.岸边段格构柱插入钢筋笼中3m,保证格构柱与钢筋笼垂直居中后将笼顶主筋与格构柱牢固焊接;
6.7.起吊,格构柱与钢筋笼整体下放距设计位置50cm左右,用横杠固定;
6.8.安装格构柱校正架,校正架精确定位并固定;
6.9.调整格构柱居中到位,固定在校正架上;
6.10.下放导管,进行二次清空,达到浇灌要求时,安装注浆管;
6.11.灌注混凝土,混凝土灌注完毕拔出导管;
6.12.待混凝土灌注完12小时后拆除格构柱校正架,拔出护口管。
6.立柱桩施工工艺及保证措施
6.1.本工程立柱桩概况
本工程为顺作法施工,立柱桩分增打立柱桩和利用主体工程桩的立柱桩两种类型,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插角钢格构柱的形式。增打的立柱桩普遍区域采用Φ700的钻孔灌注桩,栈桥区域采用Φ800的钻孔灌注桩,保护层厚度均为50,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水下混凝土提高一级),其余为利用主体结构工程桩的立柱桩(利用作为普遍区域支撑立柱桩的主体工程桩桩径调整为Φ700,桩底标高调整为—35.900,利用作为栈桥立柱桩的主体工程桩桩径调整为Φ800,桩底标高调整为-54。900。利用的主体结构桩其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构造和桩顶标高及相关施工要求同相关结构施工图。利用作为立柱桩的主体工程桩须经主体设计认可方可实施,配筋须请主体设计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