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粗颗粒土在渗流水通过时,试样的渗透系数和细颗粒随渗流逐渐流失的临界坡降(管涌)及土体整体浮动时的破坏坡降(流土)。 本试验适用于扰动的粗颗粒土试样和原状粗颗粒土试样。
二、试验原理
在双对数纸上,以渗透坡降i为纵坐标,渗透速度v为横坐标,绘制渗透坡降与渗流速度关系曲线(Lgi~Lgv曲线),如图2.0.1
图2.0.1 Lgi~Lgv曲线
当Lgi~Lgv关系曲线的斜率开始变化,并观察到细颗粒开始跳动或被水流带出时,认为该试样达到了临界坡降ik其值为:
ik=
式中 i2——开始出现管涌时的坡降
i1——开始出现管涌前一级的坡降
三、试验设备及试验操作
(1)垂直渗透变形仪:包括仪器筒、顶盖、底座、透水板及支架。
(2)供水设备:供水箱、提升架、橡皮管、供水箱设置溢流堰,能保持常水头。
(3)加荷设备:活塞杆、加荷框架、加荷杠杆和百分表支架。
(4)量测设备:测压管、量筒、秒表、温度计、百分表和测压装置。
(5)其他设备:击锤(或振动器)、台秤、天平及标准筛等。
2.操作步骤
(1)将下进水口与供水管相连接,使仪器充水,检查仪器的各部件是否堵塞及漏水等。检查完毕后,降低供水箱,使水箱中水位与下透水板的下沿齐平。取去顶盖,放入孔径5mm的下透水板,并铺以同样直径的滤网,以免细料漏失。沿仪器壁和滤网之间的接触缝隙涂一圈油泥或橡皮泥。开启全部测压孔,使之处于排气状态。
(2)扰动试样制备
①从风干、松散的土样中,取具有代表性土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确定试样的颗粒级配,并绘制颗粒级配曲线。
②根据试验土样粒径,按仪器内径应大于试样粒径arm7开发板d85的5倍选择仪器。当常规试验的仪器内径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计加工大直径的渗透变形仪。或根据试样情况,亦可对最大允许粒径以上的粗颗粒按SL237-053-1999规程3.1.3的规定加以处理。
③拧扣机根据需要控制的干密度及试样高度,按下列公式计算试样质量:
md=ρdπr2hˊ
空气过滤材料式中 md—试验需要的干土质量,g;
ρd—需控制的干密度,g/cm3;
固体增塑剂r—仪器筒身半径,cm;
hˊ—试样高度,cm。
④称取试样后,为减少粗细颗粒分离现象,保证试样的均匀性,应当分层装试样,且每层的级配应相同,还可酌加相当于试样质量1%~2%的水分,拌和均匀后再进行装样。
⑤将称好的试样均匀分层装入仪器中,用击实锤(对于风化石渣或易击碎之土料可采用振动加密法)击实。达到要求的密度试样总厚度:砂土不小于10cm细砾石不小于15cm;中粗砾石为20~25cm;卵石不应小于d85的3托板~5倍,以包括试样中最大颗粒为度。装填分层厚度:砂土一般为2~3cm;砂砾石及砂卵石为d85的1.5~2.5倍。
(3)一种关注原状试样制备
①取样位置。应选择有代表性地层和渗流流态条件的不同部位,如防渗墙底部、坝基内部段、水流出逸段、抗渗强度较低处等部位取样。
②在取样地点。首先挖一尺寸大于试样尺寸的土柱,除去土样表面的扰动土,再用削土工具小心地慢慢地将土样削至所要求尺寸(圆形)。
③环绕土柱底四周的水平土面上铺垫一层砂,并使垫砂平整。
④套上筒身,筒身与试样周围间隙大致相等,埋设中间测压管,间距10cm左右,然后在试样周围浇注膨胀快凝水泥砂浆(配合比:水灰比0.65、灰砂比1:1,掺20%生石膏、20%氯化钙、0.005%铝粉),浇好养护。
⑤待砂浆有一定强度后(一般24h),小心地切断土柱,然后连同筒身运至室内。将试样削平,在试样下端放置下透水板及斜透水板。接上下进水口,并与供水管连接。
(4)试样装好后,测量试样的实际厚度,然后采用热水饱和法进行饱和,即在供水箱内贮
存热水,使水位略高于试样底面位置再缓慢地提升水箱,每次提升1cm, 待水箱水位与试样中水位相等,并停10min后,再提升水箱,随着供水箱上升,让水由仪器底部向上渗入,使试样缓慢饱和,以完全排除试样中的空气。与此同时,随着水位上升,应接通相应的测压管。(若试验用自来水,应至少贮存一天曝气后再用来作试验用水,以减少水中气体的离析)。为减少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用水分离出的气泡堵塞试样孔隙,影响试验准确度,力求使试验用水的温度等于或高于室温或采用其他排气措施。
(5)根据工程要求,如需要在试验过程中在试样顶面施加荷载,则利用加荷设备,通过活塞及上透水板对试样施加荷载。
(6)试验时,选择初始渗透坡降及渗透坡降递增值,应先根据细粒含量大致判别试样渗透变形的破坏形式。如为管涌破坏,则渗透坡降初始值及递增值要小一些。如为流土破坏,则渗透坡降初始值及递增值应大一些。其原则是既要测得试样临发生变形前的坡降 又能准确地测得临界坡降。
(7)提升供水箱,使供水箱的水面高出渗透容器的溢水口(上进水口),保持常水头差, 形成初始渗透坡降。
(8)对管涌土,加第一级水头时,初始渗透坡降可为0.02~0.03,然后一般可按0.05、0.1、0.15、0.2、0.3、0.4、0.5、0.7、1.0、1.5、2.0、…等坡降递增。但在接近临界坡降时,渗透坡降递增值应酌量减小。对于非管涌土,初始渗透坡降可适当提高,渗透坡降递增值应适当放大。
(9)每次升高水头30min至1h后,测记测压管水位,并用量筒测读渗水量3次。每次测读间隔时间一般为10~20min。同时测读水温、室温。对非管涌土,测读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仔细观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水的浑浊程度、冒气泡、细颗粒的跳动、移动或被水流带出、土体悬浮、渗流量及测压管水位的变化等,并描述记于记录中。
(10)如果连续4次测得的水位及渗水量基本稳定,又无异常现象,即可提升至下一级水头。
(11)对于每级渗透坡降,均按(9)的规定重复进行直至试验破坏。当水头不能再继续增加时,即可结束试验。
四、试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 按下列两式计算试样的干密度和孔隙率。
(1)干密度:
(2)孔隙率:
土粒比重GS应为粗细颗粒混合比重,既:
2.按下式计算渗透坡降:
3.按下式计算渗透流速:
4.按下式计算渗透系数:
5. 在双对数纸上,以渗透坡降i为纵坐标,渗透速度v为横坐标,绘制渗透坡降与渗流速度
关系曲线(lgi~lgv曲线)。
6. 对管涌破坏的试样,应分别确定其临界坡降及破坏坡降首先根据试样的总厚度作出(lgi~lgv)曲线,必要时还应作出测压管之间试样厚度的lgi~lgv曲线。临界坡降可根据lgi~lgv关系曲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