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开关Nd:YAG激光机

阅读: 评论:0

《Q开关Nd:YAG激光
【基本原理】
激光能量在极短时间内释放,从而形成峰值极高的巨脉冲,素颗粒在瞬间吸收巨大的激光能量后,迅速膨胀、破裂,而细胞框架可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得以修复,素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排出体外。——即在对正常组织几乎“无损”的情况下,对素组织实现目的。
【临床应用】
1、太田痣、伊藤痣、去除纹身、纹眉、纹眼线、纹唇;
2、改善黄褐斑、老年斑;
3、进行非侵入性面部皮肤年轻化,即减少皱纹、面部美白,紧肤与浅层红血丝;
4、甲癣的。
分为:  调Q方式输出
长脉冲300us输出
产生:  532nm 、1064nm  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
在精确脉冲辐射时间(脉宽)及能量特性范围内,利用光热分离原理和激光的选择性,使损伤有效控制在所组织范围内。
【1064nm激光】
蓝和黑对其吸收强烈,且此波长具有较强的穿透性
适用于真皮层蓝、黑素疾病,如:太田痣、错误纹身。
长脉冲300us时,适用于非侵入性的面部皮肤年轻化和美白,可改善黄褐斑、毛孔粗大、减少细小皱纹,令皮肤光滑白皙,增强皮肤弹性。
【532nm激光】
红、黄、褐对其吸收较强烈,能量局限于组织表面压延玻璃,适用于表皮的素性疾病,可有效去除浅表红、咖啡,如雀斑。筋膜放进B里面
两种不同激光的有机结合,可以完成对不同类型皮肤的,并使副作用和并发症达到最小。
【激光辐射及其基本特性】
激光源发射出固定波长的平行光线(单辐射),并在时间和空间同步(相干)共同极化光子。特性如下:
1、辐射波长(nm)  2、激光辐射脉宽(ns)  3、脉冲频率(Hz)
4、激光脉冲能量  5、能量密度(J/cm2)以及能量在光斑周围及中心区域分布的特征  6、脉冲能量与作用到患者皮肤上的光斑大小的关系,即激光能量密度(J/cm2)
医院用筋膜仪【生物组织吸收光谱】
在有效的激光辐射和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影响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属于其中所含的黑素的数目
【皮肤类型的分类】
黑素和血液是皮肤中两种主要的生团,他们在皮肤中的含量决定了皮肤的光学性质。
根据皮肤黑素数量、毛发、虹膜的不同,将皮肤定为六种不同的光学分类(费茨帕特里克比率)
皮肤类型
毛发颜
皮肤颜
液压静力压桩机
眼睛颜
太阳光照射的反应
外用药酒
浅绿
不会晒黑投饵机
浅蓝
很难晒黑
棕褐
浅黄
棕黄
中等晒黑
黑褐
中黄
容易晒黑
暗褐
极易晒黑
中国人皮肤主要为Ⅳ型,个别人也为Ⅲ型或Ⅴ型
【临床注意事项】
激光术前:
1、使用5%恩纳霜(EMLA crcam)是由二种非常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在低熔条件下,各以2.5%浓度,即1:1的比例配制成油/乳化胶,,其浓度为5%,它们在油相中,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剂。其配方如下:利多卡因25g丙胺卡因25g羟基聚亚甲基(乳化剂)
2、首先选择最低能量密度,发射2或3个激光脉冲至患者靶部位,然后观察皮肤反应。
3、脉冲覆盖不要超过20%
4、  使用532nm激光,如果皮肤呈现为粉糖状,表明参数设置合适。
                    若表皮无反应,应逐渐增加能量密度。
                    若部位变为褐,应立即降低能量密度。
5、 使用1064nm激光,若皮肤呈现为霜糖状,则表明参数设置合适。
                    若表皮无反应,应逐渐增加能量密度。
                    若出现表皮脱落或出血,应立即降低能量密度直至出现所需表皮反应。
6、对复合痣进行时,应使用高能量密度(≥4J/cm2),发射多个脉冲至同一部位直至出血。
激光术后:
1、术后护理和灼伤护理相似。
2、用“第二皮肤”辅料或类似油纱布覆盖,每天至少一次,直至结痂。
3、不要摩擦或强力揭下结痂,应使结痂自然脱落。
4、结痂脱落后,立即在部位涂抹防晒霜,防晒霜至少应在出门前一小时涂抹。
5、如果术后出现炎性素减退,则应在夜间使用4%对苯二酚白天使用防晒霜。素减退完全消失可能需要6个月。
特殊注意事项:
1、如果病变或纹身颜变浅,则视为成功,应升高能量密度
2、如果手术前进行了剥脱,则被反射的激光能量减少,激光穿透性更好。因此,进行同样时所需的能量密度降低。
3、如果可能,应总是进行保守,选用最低有效能量密度。
4、前,使患者保持合理的手术期望值对任何激光,50%的患者满意率来自于实际,另外50%来自于患者的合理管理
【太田痣的】
1、太田痣是一种侵及面部三叉神经第1支、第2支分布区域的褐或青灰的皮肤斑状损害。病变区皮肤呈大片的青褐,严重影响容貌。
2、病因不明。一半以上病例在出生时即有明显的面部皮肤素改变;亦可在1岁内或儿童期发病,或病情加重、皮肤素改变逐渐明显而被发现;也有在青春期才明显的。
总发病率1‰-2‰,男女比例1:2.5。
3、根据素痣出现的部位分为轻、中、重 三型。
轻型又分眼窝型、颧骨型、前额型、鼻翼型四型。
  根据素出现的部位分为 单侧型、双侧型。
双侧型又分为对称型、非对称型。
  根据素痣的颜分为褐型、青型。
  根据细胞组织学特点分为 浅在型——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多呈褐。
                          深在型——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多呈青紫。
                          弥漫型——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青紫。
根据发病年龄分为  早发型——出生后数年内出现病变。
                    迟发型——青春期后病变明显。
4、病变区皮肤表现为淡褐、青灰或蓝褐,斑片状素改变,一般无明显浸润迹象,但随着年龄增大,皮肤病变区域颜会逐渐明显,面积逐渐增大,亦有少数病例略微隆起
或在素斑中散在大小不一的结节。
太田痣除皮肤素改变外,无其他自觉症状。
常发生于单侧面部,如眼眶周围、颞部、额部、颧部和鼻部等处。
较多病例中在同侧的巩膜也有淡蓝斑片。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17:0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43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皮肤   色素   能量   治疗   激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