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阅读: 评论:0

蟾蜍粉
植物组培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植物的组织培养指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生长必需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起始于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提出的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根据这个理论基础,经过五十多年,StewardReinert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出了完整的植株,进一步证实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应用
    近年来,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园艺、工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因此,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相当广阔,归纳起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1苗木的离体快繁
    快速繁殖是组织培养在生产上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个领域。当前微繁最主要的用途是替代传统的营养繁殖方法以增加繁殖系数。这样可以节省常规营养繁殖所需的大量母株及因
栽培和保持这些母株所需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另外,植物离体快繁也适合于一些价值较高的植株的繁殖。快繁的优点:应用于用其他方式不能繁殖,或繁殖效率低的植物;快繁技术容易掌握,繁殖率高;无性繁殖避免了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生变异,能够保持某一品种的基因型稳定。
2培育无病毒植株
    病毒能引起植物的严重病害,经过逐代传递和积累,危害口趋加重,可导致种性退化,严重时可使品种灭绝。茎尖分生组织不含病毒或浓度很低,通过茎尖的离体培养便可以得到无病毒再生植株。目前国内外已通过茎尖培养的方法得到大量甘薯、苹果、月季、菊花、康乃馨等数百种经济植物的脱病毒苗,减少或者消除了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
3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在育种上的应用主要有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融合以及胚和胚乳的培养。我国在小麦、烟草、橡胶、柏树、辣椒等植物的单倍体育种的工作处于领先地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植物育种上有着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
亲和,获得属间甚至种间的杂交体细胞,产生新的植株品种,在生产上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已经得到柑橘的抗寒、抗高温和抗病的植株日。采用胚和胚乳的组织培养方式可以获得3倍体新品种,缩短了育种周期,如柑橘、葡萄、西瓜、构祀等,培育3
倍体植株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加快植株生长速度、增加生物产量等。
4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许多植物有用化合物是高等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的药用价值极高。但是,仅仅靠植物产生这些化合物产量非常限。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培养植物的某些器官或愈伤组织,并筛选出高产、高合成能力、生长快的细胞株系,以
进行工业化生产植物有用化合物,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一些宝贵的藏药材资源正濒临灭绝,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药材产量,同样使物种得到保存。利用培养的人参悬浮细胞,来生产人参皂苷,已在日本等国家初具
规模。
糖果模具5人工种子和种质保存
    人工智能垃圾桶人工种子又称人造种子,是指将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胚体或芽等包裹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凝胶胶囊内,形成类似于天然种子并可直接播种于大田的颗粒。人工种子有繁殖速度快、不受气候影响等优点,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植物组织(如茎尖分生组织)及器官等进行离体超低温保存,可以节省大量空间,避免受到病虫害侵袭,并且易于国际间的交流。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迅速繁殖,再生出新的植株,并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在濒危藏药材的繁殖与保存中的应用。经低温贮藏的物种,能够保持稳定的遗传性和较高的存活率。据报导,经过冷冻保存的胡萝卜胚状体,在保存一年之后仍具有再生成植株的能力。
问题
尽管我国植物组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植物的组培技术上面临的一些难题却经常阻碍其发展。它们分别是污染,植物玻璃化和植物褐化等。
污染
    污染是在组培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该问题经常遇到并且难以解决。不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行的范围内植物组培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是该问题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在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时,通常存在两种污染方式:一种是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以及无菌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污染;另一种是引起内源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的真菌和细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外植体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
maybridge    外植体污染是最难解决的污染之一。污染来源主要为外植体处理不当或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或对接种工具的消毒不够,或操作人员的操作不慎,或环境不洁等所致。
    选取外植体的原则是污染少易启动。选择有最大分化潜能的外植体是确保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常规试验一般选用0.1% HgCl2溶液浸泡,再用无菌水对外植体进行反复冲洗,灭菌效果最好且污染率低。
    由不能被一般的消毒方法所清除掉的外植体材料内部的微生物,随着材料带入到培养过
程即为内源菌污染。通过以下措施也能降低由内源菌引起的污染,先对外植体植株进行预栽培管理,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并改进消毒的方法(如真空减压法、酸化培养基、灼烧法等),为降低污染也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除
去。
植物组织玻璃化
  玻璃化是植物快繁培养过程中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现象,也称过度水化,这种现象易导致试管苗生根困难,移栽后成活率降低。
防止玻璃苗的措施主要有:①选不易玻璃化的基因型及部位做外植体。 ②改善培养材料的通气状况,增加琼脂的使用浓度,从根本上降低培养基中的水势,可有效地降低玻璃苗的发生频率。③降低培养容器中的相对湿度,使用透气性的封
口膜,降低培养基中NH4+浓度,增加培养瓶中的CO2浓度,正确调配培养基中激素比例。④适当提高光照度。⑤添加有机物,如添加根皮普,可有效地抑制玻璃苗形成。浮油回收机 抑制玻璃化的措施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根据培养中的实际情
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更加有效地抑制或减轻它们的发生。
褐化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褐化是指在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在对外植体进行脱分化、再分化诱导时,通过外植体表面的自身组织向培养基中释放褐物质,使培养基颜逐渐加深最终变成褐,外植体逐渐变褐直至死亡的现象。
        褐变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其原因与植物品种、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
等有关。一般来说,选择生长处于旺盛期的外植体、降低培养基中的无机盐成分、调整植物生长物质浓度、适当降低环境温度、连续转移以及使用抗氧化剂等
方法均可减轻材料的褐变程度。另外,使用0. 1 %-0.5%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活性炭同时也会吸附生长调节剂等其他物质。
组培效益与投资没有达到正比也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不能达到大规模生产的期望。有
些国内外稀有和名贵的植物品种因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而不能进行大规模化生产,因此无法应用到市场中来。同时在植物组培生产中,对组培设备要求较严格,因而增加了投资,相应的在生产过程中水电费用高,因此生产效益较低。总的说来,组织培养技术产业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前景太阳影子定位
  我国的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已由试验阶段进人了生产阶段,在果蔬、花卉等领域已有100多个品种实现了产业化,而花卉的年出口创汇能力也已达8000多万美元。接下来,要想提高我国组培技术,使之更充分地得到应用,首先应该加强我国组培技术的国际交流,努力解决组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褐化、玻璃化、组培苗污染、移植成功率低等,使组培技术真正运用于产业化中,推动经济发展;其次,运用新型稳定的组培技术,如前面所提及的光自养微繁技术等,提高组培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严格遵守组培全过程的无菌操作,降低污染率;第三,拓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范围,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快繁、脱毒等,如利用组织培养约方法让植株产生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生物制品的研制与开发,例如人参皂试、素、调味品、杀虫剂、类胰岛素以及维生素等;第四,提高我国组培的产业化水平,
由于我国组培技术仍旧有关键性技术尚未解决,需要和国外的专家进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引进资金,促进我国组培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13:4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4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植物   外植体   技术   污染   培养   植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