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2)《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2006);
2、编制原则
遵照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条款中对安全的要求、监理单位对安全下达的要求及指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3、安全总目标
生产性死亡为0,因工重伤率为0,因工轻伤率低于7‰,无重大机械、火灾、交通和损失10
万元以上事故发生;保护环境;无职业病发生,做到员工以健康的身体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创建一流的安全、文明、环保新工地。
二、概述
1、工程概况
2、脚手架搭设部位
本工程需要搭设的脚手架主要用于高边坡支护、石拱涵涵身及拱圈混凝土浇筑部位模板加固体系中。均采用扣接式脚手架,各部位脚手架搭设参数另见相关专项方案。
3、脚手架施工部位分布
脚手架施工部位分布表
序号 | 脚手架施工部位 | 备 注 |
1 | 左高边坡 | 边坡支护脚手架施工 |
2 | 左高边坡 | 边坡支护脚手架施工 |
3 | 左高边坡 | 边坡支护脚手架施工 |
4 | 左高边坡 | 边坡支护脚手架施工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 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 | |
4、工程特点分析
本公路工程为XXX工程,是原XXX乡道是XXX唯一的交通道路,因当地村民不愿行走便道,所以工程施工必须在保证交通畅通的情况下施工。因此本工程边坡支护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易发生坠物砸伤行人、行车事故。
三、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1、脚手架工程事故的类型
1)整架倾倒或局部垮架;
2)整架失稳,垂直坍塌;
3)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4)落物伤人(物体打击);电动车电池修复器
5)不当操作事故(闪失、碰撞等);
2、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及相关措施
1)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
①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㈠构架缺陷:构架缺少必要的结构杆件,未按规定数量、要求搭设连墙件等。
㈡在使用过程中任意拆除必不可少的杆件或连墙件等。
㈢构架搭设尺寸过大、承载力不足或设计安全系数取值不够与严重超载。
倒挂器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②采取的相关措施
㈡脚手架地基必须夯实,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
③搭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给定参数进行搭设,禁止私自对搭设尺寸、搭设结构进行调整。
2)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①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㈠作业层未按规定设置围挡防护。
㈡作业层未满铺脚手板或脚手板与墙之间的间隙过大。
㈢脚手板和杆件因搁置不稳、扎结不牢或发生断裂而坠落。
㈣不当操作产生的碰撞或闪失等。
②采取的相关措施
㈠作业层严格按照相关专项措施及安全规范要求设置围挡防护。
㈡脚手板选材应满足规范要求,作业层脚手板应满铺,并且搁置稳当,绑扎牢固。
㈢作业层禁止多人同时操作作业,防止操作不当产生的碰撞或闪失等事故的发生。
3)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①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㈠在搭设或拆除时,高空抛投构配件,砸伤工人。
㈡架体上物体堆放不牢或意外碰落,砸伤工人。板间
㈢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砸伤工人。
②采取的相关措施
㈠脚手架搭设或拆除时,操作人员应配备专门的工具包,防止手头工具掉落,对下方人员造成伤害。
㈡在搭设或拆除时,严禁高空抛投构配件,应通过安全通道进行构配件的上下运送。
㈢架体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禁止在架体上堆放脚手架构配件或其他杂物。如需临时堆放时,
应堆放在受其他部位施工影响较小、架体稳固的位置,并且对堆放物进行必要的固定。
㈣严格按照措施要求搭设尺寸进行搭设,防止因搭设尺寸不满足而导致架体倾倒、坍塌,引发不安全事故发生。
4)不当操作事故
①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㈠用力过猛,致使身体失稳。
㈡拥挤碰撞。
㈢集中多人搬运或安装较重构件。
②采取的相关措施
㈠脚手架上操作人员均需佩戴安全带、安全帽、防滑鞋等用具,防止操作过程中用力过猛,致使人员站立不稳发生不安全事故。
㈡同一作业层上施工人员不可过多,以彼此操作互不影响为原则。
㈢集中多人搬运或安装较重构件时,应在专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进行。
5)其他伤害
①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㈠在不安全的天气条件(六级以上大风、雷雨和雪天)下继续施工。
㈡在长期搁置以后未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重新投入使用。
②采取的相关措施弹跳床
㈠在不安全的天气条件(六级以上大风、雷雨和雪天)下,应当停止施工。
㈡长期搁置的脚手架在重新投入使用前,需对脚手架重新进行验收、检查,防止脚手架管件锈蚀、松动、脱落等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危险源的监控
(1)脚手架的构配件材料的材质,需具有厂家相关资质文件及经国家检测中心检测合格证等文件,方可进行使用。因此需对脚手架材质进行监控。
(2)对脚手架的构架和防护设施承载可靠和使用安全进行监控。
(3)对脚手架的搭设、使用和拆除过程进行监控,坚决制止乱搭、乱改和乱用情况发生。
(4)加强安全管理,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进行监控。
四、一般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在脚手架搭设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2)物资准备
①根据材料分析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编制材料采购计划,为施工备料,确定堆放场地
及组织运输提供依据。
②根据脚手架构造体系要求,对构配件和制品进行加工。
3)人员组织准备
①组织机构
②主要人员安排
㈠施工员:主要负责脚手架搭设、拆除的技术指导。
㈡安全员:主要负责脚手架搭设、使用、拆除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㈢脚手架技术工人:根据进度需要,主要负责脚手架的搭设、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及拆除工作。
㈣其他配合人员:主要负责协助进行模板、钢管、扣件等的运输工作。
2、地基与基础
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必须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地质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相关规定进行。
3、脚手架搭设
1)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边坡已开挖全部到位,在高边坡锚杆支护过程中需搭设脚手架。
2)脚手架及施工荷载轴向力主承力区选择在边坡底部的路基上;
3)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立杆和大、小横杆(纵、横水平杆)、坡面扫地干均采用φ48×3.5钢管,连接扣件采用标准扣件;
4)根据高边坡实际设计参数,采用错落坡型脚手架,脚手架随坡度而设,主受力立杆间距1.5m,其余辅助受力立杆随坡度而调整搭设间距1.4—1.5m,锚杆施工自下而上施工,因此脚手架施工顺序也由下而上搭设。
5)脚手架连墙杆和卸载连壁锁脚锚杆采用φ25mm螺纹钢筋,按照1步2跨(1h×2L)进行设置, 固定点拉杆深度不低于1.5m,角度与边坡锚杆角度相等,连墙杆和卸载连接点设定在每一级边坡平台、每级斜坡面以上。锚杆施工自下往上,脚手架连墙杆、卸载跟随设置,连墙杆、卸载连接按要求操作、施工。
6)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构架和设置要求的一般规定
①立杆纵距应为1.4~1.6m,立杆横距应≤1.2m,平杆步距应为1.5~1.8m。
cd架
②作业层距地面高度≥2.0m时,脚手板的铺设宽度:外脚手架≥750mm、里脚手架≥50mm。铺设的脚手板边缘与坡面的间隙≤30mm,铺设的脚手板边缘与挡脚板的间隙≤100mm。当脚手板侧边不贴近立杆时,应予以固定。
③剪刀撑的斜杆与水平面的交角宜在45°~60°之间,水平投影宽度不应小于两跨(≥4m)
或不应大于四跨(≤8m)。斜杆应与脚手架基本构架杆件加以可靠连接,至少应与3~4根立杆相连接,且斜杆相邻连接点之间的长细比≤60。
④立杆底端100~300mm高底处,一律设纵向和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连接牢固,为防止滑动,每隔3缝打入锚管(Ф48×3.5)深1.5m与纵横杆扣接。
7)杆件连接构造的规定
①脚手架左右相邻立杆和上下相邻平杆的对接接头应相互错开设置在不同的构架框格内。相邻立杆接头宜布置在不同步距内,距相邻平杆的距离应<1/3步距。上下相邻平杆接头宜布置在不同纵距内,距相邻立杆的距离应<1/3步距。
②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杆件的搭接接头长度应≥0.8m。搭接部分的结扎不应少于2道,且结扎点间距≤0.6m。
③杆件端部伸出结扎点的长度≥0.1m。
④单立杆和双立杆连接:当采用单杆连接时,单立杆与双立杆之中的一根立杆直接对接,
并在对立杆上加旋转扣二道。当采用双杆连接时,单立杆底支小于横杆上,上部与横杆扣牢,并与双立杆不少于3道旋转扣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