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的生态解决方案分析

阅读: 评论:0

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生态解决方案分析
摘要:某湿地公园为主城区的西侧沿岸带,以陆生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过渡带为主,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也是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围垦造田、湖岸修整、修筑防浪堤等各项工程设施建设,导致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极大污染和破坏。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种类数量在不断减少,严重威胁了生物的生活环境。在传统的湿地公园水质净化过程中,以大功率设备为主开展净水工作,而利用沉淀塘、高效生物滤池以及交替湿地组成的人工湿地能够改善湿地水质,为动植物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对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生态方案;应用要点
前言
在某地区的湿地公园修筑的人工湖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人类活动的安全性,但是对湖水的自然涨落产生了极大限制,这会直接影响该区域原有的浅滩湿地面积,导致湿地空间减少,周边城区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导致湿地公园的水质出现了严重的恶化,使湿地公园的生沙漏灯
态系统极为脆弱,并且原有的沉水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原生植物落消失。为了对该地区水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高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需要对生态解决方案进行充分应用开展水质净化工作,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湿地资源属于基础重要资源,在不同地区都有所分布。在开展湿地开发和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其开发与保护质量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以湿地资源为基础,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加强湿地公园水质净化工作至关重要。湿地资源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具备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为促进湿地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正弦波发生器
二、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研究
(一)问题分析
目前,在对湿地公园水质净化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以某地区水体边界的具体发展情况为基础进行研究。现阶段,已经完成村庄拆除作业,大多数鱼塘的水质都比较差,距
保温炉
离农田比较远或者没有农田的雨水径流流入的鱼塘水质比较良好,有小面积的沼泽地。该地区的湖水质为V类,该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城镇生活污染、第三产业污染、工业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湖泊内污染。其中湖水内的化学需氧量是以城市面源和未收集点源为主,其占污染负荷总量的41%和30%,总氮是以湖泊中未收集点源和农村农业污染源为主,占据污染总量的48%和28%。
在开展区域植物管理的过程中,陆生植物种类有35种,水生植物有24种,沼生植物种类仅为1种。而水生植物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漂浮植物种类。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差别不大,生物栖息地环境受到极大污染和破坏,生物环境比较破碎,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2]
(二)水质净化目标
湿地的出水水质在净化过程中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和年均污染物消减率目标。其中近期目标要确保旱季的地表水能够达到类标准,TP≤0.05 mg/L,TN≤4 mg/L,雨季的地表水需要达到防粘贴~类标准,TP≤0.10mg/L,TN≤5 mg/L;远期目标为河流水功能区可以达到类水质目标,湿地出水比地表水类标准更优,TP≤0.05mg/L、TN≤4mg/L;
年均污染物的消减率目标为COD、TP、TN分别为70%、80%、50%,要比湖滨湿地建设规范的相关要求更高。
石灰投加三、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生态解决方案分析
(一)水质净化系统设计
在湿地公园水质净化生态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设计水质净化系统。在此次设计过程中湿地公园的主要现状包括鱼塘、树林、芦苇荡、荒地等,水系并未连通,并且原居住房拆除后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排污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水质净化过程中增加沉淀塘、曝气塘设施,之后进入交替湿地,具体的水质净化系统是包括以下内容:
(1)沉淀塘与爆气塘。沉淀塘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河流的流速,确保大颗粒固体悬浮物能够有效沉淀,可以实现初期净化的目的。沉淀塘对TSS的去除率能够达到80%~90%左右,可以确保后续处理设施的管道不被堵塞,并且能够减少水泵的磨损程度,对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有积极作用。为了保证沉淀塘的水质净化效果,在沉淀塘建设过程中要投放无齿蚌。曝气塘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微纳米曝气机增加湿地水的溶氧量,为水中的生物提供氧气。
阻焊油墨
(2)高效生物滤池。高效生物滤池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过滤介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综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素和其他污染物进行转换、降解和去除,在高效生物滤池建设过程中,可以在表层覆盖大约50~100毫米厚的炭化树皮,可以有效拦截污染物和悬浮颗粒,有利于减少进入湿地处理工艺的悬浮颗粒量。为了确保高效生物滤池的去除效果,防止其对过滤介质堵塞,在高效生物滤池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底层利用改良型生物介质。高效生物滤池的运营管理工作比较方便,每次只需要对表层约51~100毫米厚的覆盖层进行更换即可,每五到十年完成一次填料更换作业。
四、湿地公园水质净化技术与配套措施
为了提高湿地公园水质净化效果,可以对更加先进的水质净化技术和相关措施进行应用。目前,比较先进的水质净化技术与完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生态浮岛水体净化技术
1、技术原理
这种水质净化技术将水生植物作为主体,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
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的生态设施,将其作为载体和基质可以利用现代农业和生态工程相互结合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发挥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在生态浮岛水体净化技术应用中,需要利用载体将水生植物栽培在自然水域水面,并不需要泥土,植物根系在水中可以吸收、吸附富营养盐物质,并利用微生物对富营养盐物质进行降解。从而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进行消化、降解,实现水质净化目标。
2、设计要点
生态浮岛水体净化技术在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对水体空间生态和营养生态等相关理论进行充分应用,才能建立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削减水体中的TN、TP等污染物质。在生态浮岛水体净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浮岛植物以及水体的具体接触情况分成干式、湿式两种。植物和直接接触尾为湿式浮岛,不接触为干式浮岛。
(二)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未来的湿地公园水质净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水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
生态系统。坚持保育为主、修复为辅的净化方案,需要设置净化湿地缓冲期、圩田修富区、农田修复区和池塘修复区等不同区域。充分考虑在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修复以及水质净化产生的影响。根据不同区域水质净化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并且可以设置人工湿地净化带,充分发挥缓冲区的作用,防止城市建成区、交通噪声、人类活动等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五、结语
在此次湿地公园水质净化过程中,主要是在湿地内设置沉淀塘、曝气池、高效生物滤池、交替湿地的生态净水设施,可以利用沉降、过滤和植物吸附等生态手段去除湿地水内的总氮、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有利于提高水的透明度和含氧量,保证生物多样性。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3: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3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净化   水质   生物   生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