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出路研究

阅读: 评论:0

Hot-Point Perspective
热点透视
DCW
163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2
1    “互联网+”与犯罪的定义
1.1  “互联网+”定义
通俗来讲,“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为“互联网+”,这是一种趋于“结合”、“融合”后的形态,并非二者简单相加,这种融合方式在各传统行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国务院于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了这个概念,“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
1.2  “互联网+”犯罪的定义
传统是一种犯罪活动,但不是一个单独罪
名,是指单位或个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公开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予高额利息。主要涉及的罪名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罪。相较而言,“互联网+”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发行证
券、众筹、p2p 借贷等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2]。
2    “互联网+”犯罪治理困境
互联网的发展,使犯罪呈现出新的特质,如筹资手段更加创新、所依托媒介更加隐蔽、产业衍生更加高效、电子证据更易灭失等,使得传统侦查模式面对新兴产业的数据洪流,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显得相对较为乏力[3]。
笔者将“互联网+”犯罪治理困境从“立案前”“侦查中”“结案后”三个环节总结为“发现困境”、“取证困境”、“维稳困境”,具体展开如下:
2.1  立案前发现犯罪难
(1)“互联网+”背景下的商贸形式多种多样,新模式还是新,难以甄别。“金融创新”“消费返利”“金融互助”“虚拟货币”“炒期货外汇”“共享经济”等各种新型商业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媒体大肆宣传,政府大力扶持。在种种
“互联网+”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出路研究
温碧霞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5)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上兴起的各种借贷、众筹、支付平台为提供了极大便利,突破了传统现金流集资交易模式和时空壁垒,席卷了民间资本市场,给投资者和普通民众带来惨重损失。目前,“互联网+”犯罪主要存在“发现困境”“取证困境”“维稳困境”三大治理困境,为此应构建“线上+线下”双重取证思维,建立专门情报信息平台、多部门联动的预警系统,提高“云收集”证据能力并重视涉案财产的处置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犯罪;治理困境;治理对策doi :10.3969/J.ISSN.1672-7274.2021.02.072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1)02-0163-03
Application of Data Based Guidance in Internet Plus Illegal Fund-raising Cases
WEN Bixi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Shenyang 11003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various lending, crowd financing and payment platforms sprung up
on the Internet have provided great convenience for illegal fund-rais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ash flow mode and space time barriers, sweeping the private capital market, and causing heavy losses to investors and ordinary people.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jor governance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rnet plus" illegal fund-raising crime, namely, "finding difficulties", "obtaining evidence difficulties"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dilemma". Therefore, we should build a "double line" and "offline" double evidence thinking, establish a spe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a multi department linkage early warning system,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loud collection evidenc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sposal of the property involved.
Keywords :Internet plus; illegal fund-raising; data oriented surveillance; actual combat model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重点项目“‘互联网+’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出路研究”(项目号:2019YCZD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温碧霞(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犯罪侦查。
透视
Hot-Point Perspective
I G I T C W 热点
164DIGITCW
2021.02
因素误导下,受害用户当局者迷,粘性很高,因牵扯利益关系很少主动报案,导致公安机关发现犯罪难。
(2)公安机关预警系统存在不足。首先是受限于技术发展和公安工作现状,不同公安业务预警系统各自独立,各业务警种信息采集标准不同,即使同一警种,也存在多个不同平台,公安内部实现跨平台预警存在困难;其次从外部看,公安机关与工商、银监等职能机构业务不通,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
进一步助长了类企业的嚣张气焰[4],使其能够肆无忌惮地操纵大额资金流转、不断扩大行业覆盖面,导致利益受损体不断增多。
2.2  侦查中收集证据难
(1)取证思维局限,取证技术地域差异性大。“互联网+”犯罪的作案手段及侦查取证方法已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互联网+”特性使得局限于“线下”收集证据的取证思维在侦办案件中难以发挥实质作用。此外,虽然侦查领域的高端数字技术已在全国普及,但侦查技术水平的地域性差异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技术短板造成的证据收集难、分析难、审查难仍是侦办此类案件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2)电子证据固有的局限性。“互联网+”行为存在于越地域、跨国界的网络空间,具有鲜明的数字性。电子证据收集是固定“互联网+”犯罪重要证据的手段,但由于其固有的无形性、易变性以及存储方式不断更新的特点,造成证据提取难、分析难、法庭认证难。换句话说,电子数据作为网络案件中的主要证据形式,其自身特有的数字化特征和易变性特征,成为了侦查取证的难点。
2.3  结案后社会维稳难度大纸浆模
(1)涉案财物处置不当。实践中处置财物分为行政处置和刑事处置。在法院判决书正式下达之前,这两种类型的处置主体都可以对涉案财物进行处置,因此,处置主体多元这是其一。另外,实践中缺
乏严格的处置程序,在案件未判决时,有些地方处置主体迫于种种压力,仍允许公司正常营业或者贱卖涉案财物用以减轻部分集资参与人的损失,处置程序混乱无序,很容易将矛盾纠纷扩大。
(2)偿付程序不够规范和透明化。实践中,涉众型经济案件侦办期和审理期都历时较长,尽管《刑法》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但追赃主体、追赃程序及对涉案财物的处理方式等都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续处理程序不够规范和严谨。同时,涉案单位一旦被查处,涉及受害体切身利益的资金清算、
资产变现、现金流等信息也不会主动公开,偿付的不透明化进一步加剧民众对公安部门的不信任。
3    “互联网+”犯罪的治理对策
在充分调查当前“互联网+”犯罪的治理难点与分析域外治理经验后,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大数据侦查理念,笔者将从主动受案、收集证据和社会维稳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治理对策。
3.1  “发现困境”的治理对策
(1)建立专门情报信息平台和警民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侦查人员可以利用平台搜索案件关键词在情报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深挖犯罪线索;另一方面可以对众进行普法宣传,使他们及时了解最新
的手段、模式,提高辨识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平台与众互动、重点关注QQ 、微博、等通信软件,及时监控关键社信息以期及时发现犯罪。
(2)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预警系统。从内部看,公安机关经侦、治安、网侦等警种应互联互通、形成侦查合力,对“互联网+”犯罪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监测预警;从外部看,应积极开展跨地域联合会议,整合不同地区和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同推动跨部门的治理协作,推进公安机关与工商、银监等其他职能机构业务互助与信息互通,以期实现公安、工商、银行、互联网管理机构之间信息互通一体化。
3.2  “取证困境”的治理对策
(1)构建“线上”、“线下”双重取证思维。“互联网+”背景下,行为从现实社会延伸至虚拟空间,而在互联网空间,必然也有一套相应的符合虚拟空间思维模式的行为法则。侦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应当同时关注“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转换侦查思维,学习和利用各种先进算法,提高线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高效精准挖掘有价值的情报信息。(2)注重电子证据的提取。在侦办“互联网+”案件时,应注重对虚拟现场的勘查,及时收集网络服务器中的电子证据。侦查人员到案后的第一时间,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对相关服务器断网,及时固定、保全服务器中的数据,需要鉴定的及时转移司法鉴定中心。同时加强与数据库运营商合作,提高“云收集”能力,由
云端技术服务商控制的数据,应尽快冻结、封存,防止信息泄露和灭失。在收集电子证据时,应全程录音录像,保证取证程序的合法性。
3.3  “维稳困境”的治理对策
(1)重视涉案财产的处置问题。应明确涉案财物的
处置主体,严格界定行政处置主体职责范
(下转第169页)
Hot-Point Perspective
热点透视
DCW
169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2
压延膜违法犯罪力度,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威慑力,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钌炭催化剂[1]  张晶,李洪洋,张智钧,李佳怡,王梁.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治理的网络安全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
[2]  孟华.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
与应用,2021.
[3]  刘友华,朱蕾.大数据时代庭审网络直播的安全风险及其防范[J].法学杂志,2020.
[4]  刘祎明,邱超.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
[5]  何江.探究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J].信息记录材料,2020.
(上接第135页)析,Web 服务是SOA 体系结构中综合性较高的服务。文章对SOA 的优势和基础进行了分析和研
究,也对Web 服务进行了着重分析也结合实例进行说明。SOA 体系结构具有很大优势,对以后的软
件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上所述,对软件开发设计,SOA 结构比传统体系结构有巨大的优势,在SOA 体系结构基础上开发软件,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珊珊,李根.一种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购软件开发方法分析研究[J].软件工程,2018,21(04):30-32.
[2]  杨润民.一种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电子制作,2015(22):29.
[3]  崔翘楚,魏长安.信息化体系结构ATE 软件开发平台设计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22):29-33.
[4]  张艳.基于UML 的软件体系结构开发方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4):55+58.
(上接第164页)围;严格依法区分涉案财物处置范围,例如要区分财物的性质、归属是否存有争议,对与案件
无关的财物一律不得采取措施,在对涉案公司资产采取措施时,要将公司和个人的合法资产剥离出去,以保障公司的正常经营行为和个人的合法财产权益。此外,还应完善涉案财物管制制度,加强对
涉案财物的监督力度。(2)规范追偿程序,加大资金偿付的公开透明度。首先,应明确追偿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让办案人员有章可循;其次,向社会受害众公开的内容要包括公司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负债、相关业务进展、变卖和拍卖信息等,形成可行的偿还或追缴方案,消除受害人等
紧张恐惧感,安抚受害人情绪,有效缓解社会压力。
参考文献
[1]  曹东勃,王佳瑞.互联网技术革命的经济哲学反思[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20(04):15-28.
[2]  葛大江.特殊“内部集资”现象值得关注[J].金融发展研究,2009(05):86-87.
led显指数[3]  李语湘,吴正远.论网络犯罪侦防对策——以P2P 网贷平台为视角[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31(06):30-36.
[4]  李政泽.互联网类犯罪的侦查困境及突破[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8.
(上接第166页)堡垒机对网络设备的操作行为进行审计,使用数据库审计系统对数据库的操作进行审计,使用日
志管理系统对网络日志进行分析和审计等。
4    结束语
红外光通讯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愈加复杂,网络安全形势
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也日益严峻,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对大数据平台进行系统化的安全防护,才能有效保障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龙振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6):161-162.
[2]  王瑞芳.试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19(7):33-34.
[3]  刘慧慧.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分析[J].应用技术,2020(11):49-51.
[4]  李伟洪.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8):201.
[5]  郝钰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防范措施[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17):216-217.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0:4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3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集资   互联网   数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