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钢瓶每小时泄漏液化石油气量约为0.065148kg,约合TNT当量0.452871327kg

阅读: 评论:0

液化钢瓶每⼩时泄漏液化⽯油⽓量约为0.065148kg,约合TNT
当量0.452871327kg
液化⽯油⽓的⽕灾危险性
液化⽯油⽓是从油⽓⽥和⽯油炼制中的得到的较轻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饱和与不饱和的烃类混合物。其成分有:丙烷(C3H8)、丙烯
丙烷(C3H8)、丙烯
(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等低碳烃类,另外还有少量的戊烷(C5H12)及硫化物
少量的戊烷(C5H12)及硫化物等杂类。液化⽯油⽓通常以液态在(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
常温压⼒下储存,具有⽓、液两相的性质。其⽕灾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燃烧速度快。液化⽯油⽓燃烧属于⽓、液化混合燃烧,燃烧速度快,⽕势猛烈,蔓延扩展迅速。
(⼆)⽕焰温度⾼,辐射热⾼。液化⽯油⽓燃烧热值⾼达 105000 千焦/⽴⽅⽶,⽕焰温度⾼达 2000摄⽒度。
(三)爆炸速度快,冲击波威⼒⼤,破坏性强。液化⽯油⽓爆炸传播速度快,达到 2000-3000⽶每秒。
(四)易挥发。常温下,液化⽯油⽓易挥发,⼀旦暴露在空⽓中能迅速扩到250倍以上。
(五)⽐空⽓重,爆炸下限低,最⼩着⽕能量⼩。液化⽯油⽓⽐空⽓重 1.5到 2.5倍,在空⽓中易
向低洼地⽅流动,并聚集起来。液化⽯油⽓爆炸下限低,爆炸范围⼤,为1.5%-9.5%,最⼩着⽕能量也很低,只有3×10-4焦⽿。
(六)复燃、复爆危险性⼤。据测算,⼀瓶 14.5 公⽄的液化⽓,⼀旦爆炸可产⽣相当于 72.5-145公⽄的威⼒。液化⽯油⽓发⽣泄漏,与空⽓混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爆炸性空⽓混合物,由于爆炸下限很低,遇明⽕就会发⽣化学性爆炸并猛烈燃烧,在外界⾼温作⽤下,罐体内液化⽯油⽓压⼒迅速升⾼,超过罐壁设计压⼒时,就会发⽣物理性爆炸,形成多点多处泄漏,⽕势会更加猛烈,所以就会出现物理、化学爆炸的复燃和复爆,危害极⼤。
液化⽓安全事故案例
事故时间:2014年
光线路终端地点:某市居民楼
造成的损失:造成1⼈死亡,部分窗户损坏
放在相对密封的橱柜内,造成泄漏的液化⽓⼤量积事故经过:该住户使⽤的钢瓶⾓阀⽼化,造成了⼤量液化⽓泄漏
钢瓶⾓阀⽼化,造成了⼤量液化⽓泄漏。因为该住户将液化⽓存放在相对密封的橱柜内,造成泄漏的液化⽓⼤量积存在橱柜内。在使⽤液化⽓时,引爆了泄漏的液化⽓,并引起了⽕灾。
存在橱柜内。
原因分析:
(⼀)、居民安全意识不强,是事故引发的原因之⼀。
(⼆)、⾓阀⽼化是引起事故的原因之⼀。
(三)、在液化⽓泄漏的情况下,依然使⽤液化⽓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综上,究其原因主要来⾃两⽅⾯:
(⼀)、液化⽓经营者违规经营、安检不到位。
(⼆)、客户端的客户违规操作、安全意识不强。
所以,加强液化⽓安全,减少液化⽓事故,需要液化⽓⽣产企业和液化⽓使⽤者共同努⼒,杜绝违章作业,共同创建良好的安全氛围。下⾯将以泰能液化⽓公司为例,就公司端安全检查及客户端安全⽤
⽓常识两个⽅⾯进⾏详细阐述。
公司端安检措施
液化⽓公司⾼度重视客户端安全,在钢瓶流通中各个环节实施多⾓度、全⽅位的安检活动。
充装过程安检
公司的液化⽓钢瓶流通的起点来⾃灌装⼚。来⾃客户的液化⽓空瓶被统⼀运往灌装⼚,灌装⼚的收发⼈员⾸先对钢瓶进⾏外观检查,将符合充装要求的钢瓶进⾏清洗后使⽤⼿动充装秤进⾏充装。
充装⼈员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充装标准进⾏充装,充装完毕后,来到重要环节——钢瓶检漏⼯作。钢瓶检漏⼯作分为动态检漏和静态检漏两个步骤。
将试漏阀拧紧于⾓阀出⽓⼝处,开启⾓阀,采⽤动态检漏,即模拟钢瓶在使⽤过程中的情况,检测在使⽤过程中有⽆漏⽓点。具体检查⽅法:将试漏阀拧紧于⾓阀出⽓⼝处,开启⾓阀,采⽤动态检漏
仪器检漏,或⽤皂液涂抹⾓阀阀根、丝杆处,查看有⽆⽓泡来判断。如有⽓泡产⽣,说明此钢瓶存在动态漏⽓情况,需进⾏倒残、卸压,另⾏修理处理。
将钢瓶⾓阀关闭,在⾓阀出⼝和⾓阀根部涂皂液看是否静态检漏,即模拟钢瓶在⾮使⽤状态下,⾓阀关闭情况下有⽆漏点。具体检查⽅法:将钢瓶⾓阀关闭,在⾓阀出⼝和⾓阀根部涂皂液看是否静态检漏
有⽓泡,如有⽓泡产⽣,说明此钢瓶存在静态漏⽓情况,需进⾏倒残、卸压,另⾏修理处理。
等待出⼚。
经过动、静态检漏
动、静态检漏⼯作检查确认钢瓶不漏⽓符合出⼚规定后,⼯作⼈员对钢瓶进⾏悬挂充装标签、封⼝,等待出⼚
中转站出库前“四复检”
充装完毕的钢瓶由栏板车统⼀运到位于市内的各中转站等待发往客户家中。公司配送⼈员在接到配送任务时,⾸先对每个钢瓶进⾏“四复
检”,“四复检”⼯作是公司钢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步充装过程中安检的复检,关系到出库钢瓶的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1检查封⼝是否完整:
检查瓶体封⼝是否有破损、脱落或密封不到位(未将⾓阀整个包裹住)等现象。
2检查瓶体配件是否齐全:
检查瓶体护罩、底座是否有开焊现象,检查瓶体中部焊缝处是否有漏⽓现象,检查处于护罩位置的陶瓷条码是否丢失,检查钢瓶充装标签是否丢失、污损。
3检查钢瓶重量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钢瓶实瓶重量⼤于 30.5Kg ⽅可出库。空瓶16.5Kg,灌装重量为14.5+0.5Kg。
4检查钢瓶外观是否清洁
检查钢瓶是否清洗⼲净,⽤⼲布再次将瓶体表⾯浮灰擦净,检查瓶套是否有未套、污损等问题。
5 按照“四复检”内容检查完毕后,相关⼈员在《出⼊库登记表》
打√,并进⾏签名,表⽰已进
《出⼊库登记表》相关项⽬上如实填写瓶号、重量和四复检处打√
⾏“四复检”。
⼊户安检要求
1 来到客户家中前,公司要求配送⼈员穿着公司⼯作服、佩戴⼯作证、带鞋套、携带抢险⼯具⽅可为客户进⾏配送⼯作。
2 配送⼈员送⽓上门必须礼貌敲门,主动⽰牌,使⽤礼貌⽤语,征得⽤户同意后穿好鞋套⽅可进⼊⽤户家中;
fsad3 来到客户家中,为客户更换液化⽓钢瓶,按客户要求摆放⽓瓶到位,并按照下列标准进⾏安装、检查:
检查减压阀密封橡⽪垫是否完好⽆损,再接上减压阀,减压阀、胶管及连接部位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减压阀是否⽼化,透①、应按顺序先检查减压阀密封橡⽪垫是否完好⽆损,再接上减压阀,减压阀、胶管及连接部位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减压阀是否⽼化,透⽓孔是否⼯作正常;
⽓孔是否⼯作正常
软管长度不得超过 2⽶或短于0.5 ⽶,并建议 18个⽉更换⼀次;软管
燃⽓专⽤管,软管长度不得超过 2⽶或短于0.5 ⽶,并建议 18个⽉更换⼀次
②、连接液化⽯油⽓钢瓶与燃⽓器具之间的软管是应为燃⽓专⽤管
发现软管⽼化(变黄发硬)、破损、开裂要及时更换;不能穿门过墙使⽤软管。胶管禁⽌接“三通”;
两端必须⽤卡箍紧固;发现软管⽼化(变黄发硬)、破损、开裂要及时更换;不能穿门过墙使⽤软管。胶管禁⽌接“三通”;
的两端必须⽤卡箍紧固
检漏仪检查管道各连接部位,开关钢瓶⾓阀试漏;
③、⽤检漏仪检查管道各连接部位,开关钢瓶⾓阀试漏
④、钢瓶必须直⽴放置,不得在钢瓶或燃⽓灶附近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试⽕时要按顺序点⽕:点⽕的顺序是⼀⼿开启钢瓶上的⾓阀(逆时针旋转,此时⼿不能离开⾓阀⼿轮,直⾄调⽕成功;出现紧急情况,⽴即⑤、试⽕时要按顺序点⽕
顺时针关闭⾓阀),另⼀只⼿打开燃⽓灶具阀门,如⽆⾃动点⽕装置,则应先划⽕柴并靠近⽕眼⼉,
然后打开灶具开关。
杏仁脱皮机先关闭钢瓶上的⾓阀,后关闭燃⽓器具阀门。严禁只关闭燃⽓器具阀门。
⑥、试⽕⽤⽓完毕时,应先关闭钢瓶上的⾓阀,后关闭燃⽓器具阀门。严禁只关闭燃⽓器具阀门。
每次⽤⽓后,要对液化⽯油⽓钢瓶⾓阀和燃⽓器具的关闭情况进⾏检查,以防漏⽓。
⑦、告知⽤户每次⽤⽓后,要对液化⽯油⽓钢瓶⾓阀和燃⽓器具的关闭情况进⾏检查
⑦、
发⽣燃⽓泄漏后的紧急应对措施及公司抢险电话。
⑧、向客户宣传安全使⽤液化⽓,讲解发⽣燃⽓泄漏后的紧急应对措施
4将安检信息在配送单上如实记录,⽤户签字确认;如有隐患,给客户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书⾯通知客户整改隐患,客户签收。
客户端安全⽤⽓常识
我们总结很多液化⽓事故,很多是由于客户⾃⾝安全意识不强,使⽤不合规的燃⽓具,违规操作等引起的。其实,如果我们掌握了以下⼀些安全⽤⽓常识,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1 连接液化⽯油⽓钢瓶与燃⽓器具之间的软管是应为燃⽓专⽤管,软管长度不得超过
2 ⽶或短于0.5 ⽶,并建议 18个⽉更换⼀次;软管的两端必须⽤卡箍紧固;发现软管⽼化(变黄发硬)、破损、开裂要及时更换;不能穿门过墙使⽤软管。胶管禁⽌接“三通”;
调压器使⽤年限不得超过 5年。
2调压器必须使⽤专⽤液化⽓调压器,调压器使⽤年限不得超过 5年
3燃⽓灶具使⽤年限不得超过 8年,燃烧时⽆回⽕现象;须带有熄⽕保护装置,且装置有效;
燃烧时⽆回⽕现象;须带有熄⽕保护装置,且装置有效;
4 燃⽓热⽔器使⽤年限不得超过6年,必须为强制排风式热⽔器,烟道应符合燃⽓使⽤规范并通⾄户;
不要⽤明⽕查漏。
有泄漏现象。可⽤肥皂⽔涂沫各连接处,不要⽤明⽕查漏
“臭味”,这说明液化⽓有泄漏现象
5 如果在室内突然闻到⼀股“臭味”
⽴即关闭钢瓶⾓阀,迅速打开门窗,加强通风,严禁⼀切⽕种进⼊室内。现场不得开关电灯、换强烈的刺激味道),要⽴即关闭钢瓶⾓阀,迅速打开门窗
现场不得开关电灯、换
6发现漏⽓
漏⽓(会闻到强烈的刺激味道
⽓扇等电器设备,不得使⽤电话、⼿机、打⽕机和门铃等,防⽌引发爆炸、⽕灾事故。
⽓扇等电器设备,不得使⽤电话、⼿机、打⽕机和门铃
钌氧化铝催化剂⽴即关掉阀门,切断⽓源,⽕就会熄灭。
软管脱落或⽼化开裂⽽漏⽓引起燃烧时,应⽴即关掉阀门,切断⽓源
7因橡⽪软管脱落或⽼化开裂⽽漏⽓引起燃烧
⽕灭后⽴即⽤湿⽑⼱裹⼿关闭阀门。
灭⽕器对准起⽕处根部喷射,或⽤浸湿的棉被、⽑毯、⽑⼱等覆盖。⽕灭后⽴即⽤湿⽑⼱裹⼿关闭阀门阀门漏⽓着⽕,可⽤⼲粉灭⽕器
8 ⼀旦阀门漏⽓着⽕
钢瓶持续漏⽓,应在关闭⾓阀后迅速将钢瓶转移⾄室外空旷地,及时通知公司抢险队,或⽴即拨打119 报警电话;有条件时可⽤⼤桶装满
9 若钢瓶持续漏⽓
⽔,将瓶体泄漏点浸⼊⽔中,可防⽌⽓体迷漫到空⽓中发⽣爆燃起⽕。
钢瓶,严禁⽤开⽔加热、⽕烤及⽇晒。不准横放,不准倒残液和剧烈摇晃。
挂包钩10、对液化⽓钢瓶,严禁⽤开⽔加热、⽕烤及⽇晒。不准横放,不准倒残液和剧烈摇晃
4.11、液化⽓与燃⽓燃烧器具布置在同⼀房间内时,存瓶总重量不得超过 100 千克(折合 2 瓶 50千克或7瓶以上15千克⽓瓶)。地下、半地下室严禁使⽤瓶装液化⽯油⽓。
12、厨房内严禁住⼈,不要在⽓瓶间办公或睡⼈,在使⽤液化⽓场所严禁存在其他明⽕⽕源。
⼀旦液化⽯油⽓发⽣泄漏, 1L液化⽯油⽓能迅速挥发成250L以上的⽓态⽯油⽓,且不易在空⽓中扩散,在地⾯积聚,能在⼤范围内形成爆炸性⽓体,爆炸能量极⼩,燃烧爆炸破坏性极⼤。 “11·23” ⼭西寿阳⽕锅店爆炸就是典型由于液化⽓钢瓶泄漏引发爆炸燃烧的案例,造成14死47伤的惨痛后果。现结合南京市 “8·18” 盒饭⽣产点液化⽓爆炸造成的事故现场情况进⾏分析与⽐对,以确定具体的泄漏量和泄漏时间,为泄漏后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提出指导建议。
事故现场概况
8⽉18⽇上午7:26分,新河⼀村5号四幢⼀单元门⾯房为建⾏⿎楼⽀⾏盒饭⽣产点(下⽂简称盒饭点) , 因液化⽓钢瓶发⽣泄漏导致爆炸,冲击波造成5名⾏⼈受伤,其中1⼈重伤, 4⼈轻伤,爆炸产⽣强⼤的冲击波和建筑物强烈震动,致使该门⾯房及相邻建筑造成不同程度损毁如图1。建筑物破坏情况:
(1)快餐店门⾯房靠近马路⼀侧玻璃窗全部震碎,窗框严重扭曲变形,靠近马路⼀侧的⼤门飞出35m。 店外窗户正上⽅门头由于冲击波的作⽤被震落, 铝合⾦框架严重扭曲,屋外碎⽚⼀⽚狼藉。与酸菜鱼馆相邻的⼀堵墙和门被推倒,碎⽚洒落⼀地。
换面鞋
(2)与快餐店相邻墙壁有两条较⼤裂缝和多处⼩裂缝,并已发⽣位移,残墙断壁⼗分危险;屋顶天花板塌落砸⾄⼀楼⼤厅。
(3)室内空调上部有明显燃烧过的迹象,观察店内空间和顶部,爆炸后燃烧现象不明显;⽓瓶储存间未见燃爆痕迹,快餐店吊顶上⽅输⽓软管依然完好;灶头部位接管上的油斑仍清晰可见,并未受到⽕焰的烘烤。
现场泄漏状况概况
经过对事故现场的实地勘察,了解到南京市⿎楼区新河⼀村5号四幢门⾯房位于郑和南路东侧, 现场平⾯图,如图2。 其右侧为酸菜鱼馆,左侧为⾜疗馆,位于闹市区中⼼,附近居民较多情况复杂,事发时正值上班⾼峰期,⼈员流动性较⼤,现场储存有较多的液化⽓钢瓶。
该快餐店共有3只49kg的液化⽓钢瓶, 3只被单独存在在⼩储藏室内,其中2只液化⽓钢瓶接到汇流排上,通过输⽓软管将液化⽓分配给四个灶头使⽤,另外⼀只钢瓶备⽤。事故发⽣后,经过消防⼈员在事故应急处置中,勘查现场发现有连接输⽓软管的两只液化⽓瓶阀门均未关闭。根据现场情况,初步分析快餐店内是由于输⽓管线泄漏导致液化⽓泄漏。 经过近⼀步试验,确定泄漏⼝位于灶台接头处,连接软管与灶台接头处有⼀裂⼝,经过确认未见管线全程有其他泄漏⼝。证实只有这⼀处裂缝导致液化⽓泄漏,现场也未发现其他可燃源。
泄漏量的确定
泄漏⼝经测定确定为和饭店的厨房间输⽓管线,输⽓软管在与灶台接头处有⼀条细⼩的裂缝,并经泄漏源试验确认该处为管线全程及接头处唯⼀⼀处泄漏⼝。若将泄漏点看为⼀个⼩孔,那么整个泄漏过程则可以看做是⼀个⼩孔泄漏模型,如图3。
经计算:每⼩时泄漏液化⽯油⽓量约为0.065148kg, 以店主前⼀晚10点离开店内泄漏开始计算,约9个半⼩时,泄漏量为0.6 145 628kg。
爆炸能量的确定
由上节计算出的泄漏量可知,室内液化⽯油⽓的质量为0.6145628kg, 约合TNT当量0.452871327kg,其爆炸威⼒相当于0.6145628kg液化⽯油⽓的爆炸威⼒。由于当时泄漏点和旁边的房间不相通,当时⽊门、⼤门、窗户均关闭,所以认为爆炸性⽓体全部积聚在房间内部。因此,可以通过TNT当量法计算出爆炸引发的冲击波破坏后果。
经计算:⽐拟超压Ps为0.19459, 由此可得侧向超压峰值超压P0为19.684 7kPa。
经计算得P0为19.6847kPa, 参照下表可以知道,冲击波课引起的破坏后果为房屋的砌砖有50%被破坏,这与现场勘查的结果也是⼀致的。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23:1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3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液化   钢瓶   泄漏   爆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