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如何选型及计算 【1】散热器基础 | ||||||||||||||||
散热器技术性能中的W 是热功率计量单位。是指每米或每片(柱)散热器在不同工况下每小时的散热量(瓦)。 | ||||||||||||||||
2、什么是金属热强度?其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 ||||||||||||||||
金属热强度Q(W/KG .℃):是指金属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相差1℃时,每公斤质量的金属单位时间所散出的热量.Q值越大,说明散出同样的热量所耗用金属越少.这个指标是衡量散热器节能和经济性的一个指标。 | ||||||||||||||||
各种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比较表 | ||||||||||||||||
| ||||||||||||||||
3、什么是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甘汞电极 | ||||||||||||||||
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W/㎡.℃):是指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与室内气温相差为1度时,每平方米散热面积所传出的热量.该值与散热面积的乘积,再乘标准传热温差(64.5℃)就是该散热器的标准散热量.即Q=K.F.64.5,在散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K值越大,则散热器的散热量就越大.K值为整个传热过程的综合系数(包括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与散热器本身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有关,如水流情况,内外表面情况等。 | ||||||||||||||||
4、散热器的散热过程是什么样的? | ||||||||||||||||
当温度较高的热媒在散热器内流过时,热媒所携带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不断地传给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其散热过程为: | ||||||||||||||||
1、散热器内的热媒通过对流换热把热量传给散热器内壁面(内表面放热系数) | ||||||||||||||||
2、内壁面靠导热把热量传给外壁; | ||||||||||||||||
3、外壁靠对流换热把大部分热量传给空气,又靠辐射把一小部分热量传给室内的物体和人. | ||||||||||||||||
5、散热器的水容量对采暖的影响如何? | ||||||||||||||||
散热器水容量对采暖的影响: | ||||||||||||||||
1、散热器的水容量大,采暖系统热惰性比较大,在锅炉间断供热时,水冷却时间稍长一些,采暖房间仍可以保持相当长时间的一定温度.但再供水时,水升温也比较慢.大水容量的系统调节反映速度较慢.在连续供热时,对供暖质量无影响; 2、散热器的水容量小,启动时间短,温度调节灵敏,居室升温快,便于分户计量供热,既省钱又方便; 3、热量是靠流动的水携带和运输的,水容量大小对热量无直接影响,只是调节时间有长短分别。 |
【注】:铝制散热器水容量最小,所以铝制散热器升温快,调节灵活,可实现人在快速升温,人离即可降温的间歇式供暖。 |
6、我国散热器目前主要有哪几种? |
(1)铸铁散热器:柱型,翼型 (2)钢制散热器:板型,柱型,管柱型,串片型,翅片管型,卫浴型,钢铝复合柱翼型 (3)铜管类散热器:铜铝复合柱翼型,铜管铝片对流型,卫浴型 葡萄酒电动开瓶器(4)铝制散热器:铝制柱翼型,铸铝柱型 (5)不锈钢散热器:不锈钢柱翼型,卫浴型 |
7、我国采暖系统主要使用哪几种管材? |
1、以§≥2.75MM 的焊接钢管为主,采用丝接; 2、工作压力超过1.0MPA 时采用无缝钢管,法兰连接; 3、要求高的工程可采用铜管或不锈钢管; 4、水温较低的系统可采用PB,PPR,PPR铝制复合等塑料管。 |
8、 铸铁,钢,铝,全铜水管散热器各有什么特点? |
1、铸铁:寿命长,耐腐蚀,外观差,但内腔有砂的散热器不利分户计量,价格较低; 2、钢:寿命短,不耐蚀(氧化),外观好,可分户计量,价格中等; 3、铝:寿命长,耐腐蚀、抗氧化(中性水质),外观时尚、大方,可分户计量,价格中等; 电机支架 4、全铜水道:寿命长,耐腐蚀,外观一般,可分户计量,价格高。 |
9、造成散热器腐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不同金属材质的散热器腐蚀的因素有差异,综合说来主要因素如下: |
1、原材料本身抗腐蚀能力低,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损伤和减薄; 2、供暖水质不当; 3、运行维护不当; 4、停水保养不当。 |
10 、怎样清除散热器内部水垢? |
1、采暖系统由锅炉、供热管道、散热器组成.其中锅炉是升温部分较易结垢,散热器是降温部分不易结垢(生活中,烧开水的水壶易结垢,保温热水瓶不易结锈道理相同); 2、采暖系统中已加了防垢化学药物,避免结垢; 3、铝制散热器内腔高度洁净,光洁度较高,远高于锅炉和管道,所以其结垢程度要远低于锅炉和管道; 4、与空调水系统一样,管道的清洗目前已进入日程,引起注意,并已出现专业化清洗公司。 |
11、 铝制散热器比其它散热器的优点是什么? |
1、外观方面:精加工,高品质,可与任意家装匹配; 2、体积小,重量轻,施工安装便捷; 3、优秀的热工性能。 |
传热快: 一般通热水后在15分钟内即可达到标准热量,其传热速度远比一般散热器高. 调节室温容易: 因铝制散热器可实现快热快冷的特点,通过温控阀即可调节散热器热量,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 耐水压高: 由于铝制散热器的中间部分采用航空拉伸铝,可承受高达15KG 压力,安全运行不漏,因而大大提高使用安全性 |
寿命长: 铝制散热器在中性水质中,由于铝的抗氧化特性,可在内道表面产生一层致密的保护膜,阻止了氧化腐蚀的产生,而在中性水质的腐蚀主要是氧化,所以铝制散热器在防腐能力上可与老式钢制散热器相媲美. 性价比高,在相同的面积内,采用铝制散热器与钢制散热器费用基本差不多,但铝制散热器的美观、大方是钢制散热器不可相比的。 |
12、 散热器上必须装放气阀吗? |
有的系统配管设集中排气阀,空气可以自然排出,这时散热器上的放气阀并非必须安装,但多数系统配管形式不能保证空气排出,所以需要在散热器上方安装手动放气阀。 |
13、不同材质的散热器对水质有哪些要求? |
答:不同材质的散热器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如下: |
1、壁厚§=1.2~1.5mm钢制散热器:PH=10~12;O2≤0.1mg/l 2、铜管(挤压扎制拉伸紫铜管)产品:PH=7~8.5;CL-、SO42-≤100mg/l 3、铝制产品:PH=5~8.5;CL-、SO42-≤100mg/l 4、壁厚§≥2.5mm的钢管散热器,可以与采暖系统所用钢管统一要求 5、有可靠内防腐的钢、铝产品,可根据处理工艺的可靠性适当扩大使用范围。 |
二 有关热工计算 |
14、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是如何确定的? |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15、各地区的采暖期天数如何决定? |
设计计算的采暖天数应按累计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采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总日数决定.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采暖室外临界温度宜采用5℃。但目前有不少地区按8℃采用,并提高了室内温度舒适的天数。 |
16、中国采暖区域划分标准如何? |
国家暖通空调设计规范规定了集中采暖区和建议采暖区: 集中采暖区: 宜采用集中采暖,在建筑验收时,必须同时验收其采暖供热系统。 |
1、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90天。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如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 A 累年日平均温度≤5℃的日数为60-89天; B 累年日平均温度≤5℃的日数不足60天,但≤8℃的天数≥75天. |
建议采暖区: 在日最低温度<5℃的天数少于85天的地区为建议采暖区,采暖供热系统在可选范围内. 采暖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范围正在由北向长江流域逐渐扩大,这也为广大散热器行业的同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活动空间和更多样的技术要求. |
17、标准散热量中的标准工况△T64.5℃是怎么回事? |
散热器温度越高与环境温度差越大,其散热量越大.为了界定散热器的散热量的比较标准,我国散热器的散热量测试标准中规定了测定散热量的标准工矿,即进水温度95℃,出水温度70℃,室温18℃,这时的传热温度差△T为(95+70)/2-18=64.5℃.其中进水口温度(95℃)+出水口温度(70℃)/2即相当于散热器的平均温度.这样不同的散热器都在同一条件(工况)下测出的散热量就可以互相对比了。 |
18、散热器标准散热量和工程选用时的散热量有何差别? |
散热器的标准散热量是指由标准试验台提供的当散热器内外传热温差为64.5℃(即(95+70)/2-18)时的散热量.工程选用时的散热量是按工程提供的热媒条件,求出本工程的传热温差,再按该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公式求出的散热量.如工程条件为供水80℃,回水60℃,室温20℃,则传热温差即为((80+60)/2-20=50℃,这种条件下的计算的散热量为工程选用时的散热量.实际工程运行时,水温还能与设计条件不同,这时的真实散热量还要变化。 |
19、举例说明,散热器非标准工况下的散热量如何求得? |
将工程设计条件下的传热温差△TS代入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公式求得,或按厂家提供的散热量计算表查出.但要注意还要进行片数,接管,安装等多种附加修正后才算计算完毕. 比如:设计图纸中要求一组△T=55℃,2200W的散热器 如选R021A600,查△T=55℃工况,其热量=166W/片,计算片数N=2200÷166=13.25,取整数13,则需要散热器13片。 |
20、我国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
我国的建筑节能指标是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的耗热量为基础,第一步节能50%,第二步再在第一步基础上节能30%(即总节能量为65%).这一任务由建筑(围护结构及建筑设计)承担50%,锅炉房,外网,采暖系统及其他专业承担50%。 |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21:0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3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