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我国各条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总体受污染程度在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剧。严重的河流污染不仅影响着水生动植物的安全,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河道污染问题,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此项工作对于促进河流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以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为例,简要阐述其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剪式举升机
引 言
河道是城乡河湖的重要载体,是水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数量远超水体自我净化能力的各种污染物不断被倒入水体中,造成了严重的河道污染,让河道水体环境出现水体发绿、发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让河道水体生态环境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会从不同方面对人体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真 毒这种情况,相关从业人员就需要重视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并合理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来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率与质量。本文将围绕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这一治理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展开简要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外源污染拦截
外源污染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其中,雨水是最主要的外源污染成分。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老城区内雨污分流系统存在分流不彻底、错节漏接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就会导致自然降雨后,雨水会和部分污水一同汇集于城市河道内,从而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针对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围绕着以雨水为主的外源污染物,采取有效的拦截措施,以减少外源污染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与相关市政工程工作人员合作,在城市雨水收集管网中的管道末端增设若干层折叠式滤膜,用以截留雨水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
复合纸也可以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于污水量较多的排口处设置生态滞留净化区,对排出的污水进行拦截初步净化。净化区内需要根据污水量以及生物净化能力布设适宜长度的拦截
导流区,并在拦截导流区内安装碳纤维生物绳框架结构。当污水经过生物绳框架结构时,会与其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吸收、反应、降解等流程实现对污水中氮磷这类有机物的吸收与净化处理,以此来减少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河流自我净化的压力,进而实现河道水环境修复的目的。
此外,在河道两岸,还可以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来建设绿生态护岸。由芦苇、荷花、香蒲这类挺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构建而成的绿生态护岸一方面可以巩固河岸泥沙,避免雨水对河岸的冲刷导致河岸决堤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减少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道中的泥沙以及固体垃圾的含量,减少由此产生的水体污染,另一方面绿生态护岸还可以将河道水体环境、陆地以及河道边坡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并借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来进一步提升河道水体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
2 内源底质改良
除雨水这类外源污染外,造成河道水体环境污染严重的另一个罪魁祸首便是诸如河道底部的淤泥,这类内源底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得益于”外源污染物的积累,河道水体环境中会沉淀很多污染物,例如堆积于河道底部的重金属、氮磷污染物以及其他污染物,即便采
取有效措施对河道外源污染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是前期堆积的这些内源污染物会随着水体的流动而在水体中再次被释放,从而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应用多方位生态修复进行开展河道水体环境治理工程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做好河道水体环境内源底质的改良。
吸音降噪
2.1 水底改善工程
开展水底改善工程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采用机械清淤的方式将河道底部堆积的淤泥直接挖出,再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理这些淤泥。这种方式虽然起效速度快,但是应用成本较高,因而主要适用于小面积的河道水域修复作业。
另一种方式则是泼洒改良剂。其中底质改良剂主要是直接对河道底质进行改良,在改良剂的作用下,河道底部淤泥中的有机酸便会在短时间内被分解,同时河底的氧化性也将得到一定提升;水质改良剂则是将微生物菌倒入河道水体环境中,此时某种菌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物质将会成为其他菌所需的有益生长基质,以此来激发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实现共生增殖现象,进而提升河道水体环境的降解净化能力,最终实现改善水质的目的。
2.2 构建水体生态系统
除通过水质改善工程直接在短时间内改善河道水体环境质量外,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建立植菌共生系统以及水生动物系统这类水体生态系统的方式来实现长期的水质改善目的。
为此,工作人员需要将诸如黑藻、伊乐藻这类具有良好根系固着能力,且植株较高、生命力旺盛的植物种植于河道底部,并围绕着这些植物,适当地加入青鱼、乌鳢这类滤食性鱼类以及三角帆蚌这类蚌类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菌,借此来在河道内形成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水环境治理。
3 利用人工干预手段
想要保证河道水体环境治理工程的效果,仅仅采用外源污染拦截以及内源底质改良这类生态修复技术远远不够。无论这两类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多么良好,终究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水体污染治理效率,无法彻底清除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必然还会残留部分污染物,长此以往必然还会对河道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以生态修复与水体环境治理为基本工作原则,采用适宜的人工干预手段来提升河道水体环境污染治理效果。
硬脂酰乳酸钙
封边机青岛金鼎机械例如工作人员在应用前文所提及的生态修复技术初步完成河道水体环境污染治理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与计算,确定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承载能力及河道的纳污能力,再结合当地外源污染物的种类与总量,在外源污染物集中排放区域及其周边临近河道,间隔 20~30 m增设一些少量的原位净化设备,以起到辅助水生态修复净化水体的作用。原位净化设备底部安装有纳米曝气装置,上层填置了多层不同材质的填料。当净化设备运行时,底部的纳米曝气装置就会带动水流,让水体逐层经过上层的填料层,在此过程中,污水中的污染物就会与填料发生充分反应,从而被阻隔、吸收、降解,进而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河道水环境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河道水体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在保证河道水体环境修复效果的同时,形成水生态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董育铭
[1]岳冬梅.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以盐仓大河流域应用项目为例[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40(4):202-204.
[2]杨金强.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科技纵横,2017(23):5-6.
[3]金枝.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 环球市场,2017(18):327.
[4]刘建国.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4):79-80.
[5]陈甜甜.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以合肥滨湖新区塘西河水质治理工程为例[J]. 清洗世界,2021,37(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