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必须知道的水质管理参数
pH 淡水6.5-8.5,海水7.0-8.5usb flash
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 ,pH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高楼逃生装置症状:
风叶
① 鱼类碱中毒:体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鳃病,继而演变为烂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②pH值低于6.5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溶解氧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症状: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溶氧不足的成因:
⑴ 养殖密度过大
⑵ 养殖水体过肥
⑶ 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李逢鹏
⑷ 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
抽油机模型
⑸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 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水中保持足够的溶解氧,可以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化学物的含量,并可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
鱼虾类对水体溶氧量的适应情况表(mg/L)种类适宜范围开始浮头窒息死亡鲤鱼5~81.50.3鲫鱼4~51.00.1鳙鱼4~81.550.4鲮鱼4~81.60.5草鱼5~81.60.5青鱼51.60.6团头鲂5.5~81.70.6白鲢5.5~81.750.6罗非鱼6~91.50.2大口鲶鱼5~81.40.7长吻鮠5~72.81.5日本鳗4~91.40.6欧洲鳗5~7--鳜鱼6~81.50.8梭鱼5~81.80.7中国对虾6~81.40.4斑节虾5~81.20.3罗氏沼虾7~91.50.5河蟹>52.51.5
氨氮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0.2mg/L,氨氮含量超过2.00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试用教材《池塘养鱼学》介绍,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的污染。氨氮含量一般不宜超过0.5毫克/升,氨氮含量超过2.00毫克/升,鱼类出现氨氮中毒症状是肯定的。目前水产专家普遍认为,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当氨氮的积累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如果发现塘水中氨氮超标时,可以使用甲醛、增氧剂、双氧水或过氧化钙,还有次氯酸钠、沸石粉或活性炭等与塘边土混合后投放。
natr-241
氨氮超标通常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这时候由于残饵和粪便的增加,池塘底部的有害物不断沉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通常先试用解毒改水或解毒净水分解沉降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质,然后试用底改类产品如洁底净,分解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害物。经过调节后的水质,需要定期使用小球藻源、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肥水,稳定水质。炎热天气除需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底层足够溶氧。同时,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分解底泥中的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应对水体施加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和细菌性鱼病交叉感染做好这些步骤,池塘的水质基本不会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