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鱼苗体质
鲟鳇鱼的幼苗都是在养殖箱内的稳水流状态下生长,到了黑龙江水流较急的环境中,体质弱的个体,
很难适应,容易被水流冲到岸边死亡,尤其是在江的正流中投放,损失就更多。
4.5放流方式
在同一江段放流的鲟鳇鱼苗应该是规格不同的,否则适口的食物就相对缺少,无法满足需要,虽然可以分散,但因为游泳的本领弱,范围小,食物匮乏,影响成活率。
5结论和建议
5.1
黑龙江开始放流鲟鳇鱼苗种已经十余年了,累计数量大约600万尾左右。通过走访沿江渔民进行调查发现,采取放流措施前,沿江很多江段已捕不到鲟鳇幼鱼,在采取放流措施后,很多江段可以捕获鲟鳇鱼幼鱼,说明增殖放流效果明显。因此,大量投放鲟鳇鱼鱼苗的同时,还应加强保护和增加各种杂鱼的数量,为放流的鲟鳇鱼提供优良的生存条件。 5.2
放流时在同一区域要投放不同规格的鱼苗,防止食物不足引起死亡,最好选择缓流和漫滩处,减小水流的冲击,提高成活率。
5.3
吊装工具
加大渔政管理力度,严格限制网目的规格,杜绝使用“迷魂阵”“绝户网”“地龙”等网具,对捕获各种幼鱼的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治理。
网络流量测试5.4
逐步减少黑龙江沿岸渔民的数量和捕捞船只,降低捕捞量,引导渔民由捕捞转变为养殖,逐步恢复黑龙江的渔业资源。
冯立明
(黑龙江省肇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肇源166500)
池塘驯化养鱼是我省主要的养鱼方式之一,为渔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些年来驯化养鱼池塘特别是高产池塘水质恶化问题严重,引发因泛塘和疾病等因素死鱼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养鱼户造成了很大损失。这说明我们驯化养鱼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去认真解决。
金属按键
一、驯化养鱼高产池塘水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池塘清理和消毒
池塘底质对水质影响很大。经调查发现,黑龙江省80%以上的池塘已经多年(3年以上)未清淤,都存在淤泥过多、底质老化等问题,而且渔民在春、秋季节由于管理意识和时间紧等原因使得他们对池塘的清塘很不彻底。这样有机物的沉积为有害气体(物质)和致病菌提供了大量滋生的温床,势必会对池塘水质造成危害,从而给我们的生产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饲料的选择和使用
目前,驯化养鱼在人工配合饲料使用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饲料中蛋白质配比不合理,粗蛋白n. All Rights Reserved.
15
的含量较高,氨基酸不平衡,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低,增加了氮的排泄量,直接影响水质。其次,在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不能正确合理地投喂饲料,片面的强调生长速度,一味的过量投喂,使未被完全消化的饲料排泄到水中,导致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过度积累,大量耗氧,恶化水质。
3、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国家已经对“三高”渔药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违禁药物的使用较少,药物对池塘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滥用药上。首先,长时期大量、超量使用。这样不但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药品的残留物污染了水环境,同时还会大量杀害水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水生生态的失调,给鱼病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使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坏。其次,使用方法不当。经过多年的水产基层工作,我们发现很多渔民(特别是老渔民)在还没有对即将用药池塘的自然环境、水体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及不了解药性的情况下乱用、滥用药物,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深受其害。例如像“老三样”(、硫酸铜、漂白粉)中的硫酸铜在生产中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杀灭纤毛虫的作用,但它也会同时杀灭池塘中的大量浮游植物,导致池塘的严重缺氧。因此,在高温、大雾、气压低和阴雨天使用时就要十分谨慎。再次,盲目跟风用药、不能对症下药,不仅没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反而使水体中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动(如氨化、亚硝化、硝化、反硝化细菌的动态平衡变化引起水体中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发生变化)使池塘水质恶化。
二、驯化养鱼高产池水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定期清塘消毒清除池塘中的淤泥可有效地清出淤泥中的致病细菌和微生物,同时也可净化池水,提高单产。采取的办法有:(1)对于底泥超过20公分以上的池塘尽量将淤泥清除。(2)对于没有条件清淤和底泥较浅的池塘,在清塘时先将池塘中放入少量的水,30厘米深为宜,然后将足量的清塘药物全池均匀泼洒,最后尽量对池底进行多遍拉网式的搅动,使池底的淤泥疏松,这样有利于淤泥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采取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池塘注水后,池水保持清新时间长,且水质不易变坏。(3)清塘的药物种类的选择最好要针对上年养殖过程中的鱼病发生情况和池底的理化指标进行充分考量后确定,做到有针对性地清除病原体和有害生物,以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
自动拖把
2、合理混养和密养
实际生产中,驯化养鱼的主养鱼多为鲤鱼,其次是鲫鱼、草鱼等,配养鱼主要是鲢鱼、鳙鱼等。要确定合理放养密度和比例,从自身情况以及池塘基础条件出发,量体裁衣。首先设计好产量、出池规格,然后确定放养密度。套养鲢鱼、鳙鱼的放养总量一般以产出三公斤吃食鱼相应产出一公斤鲢鱼、鳙鱼为标准进行搭配。
3、正确选择和使用饲料
近年来水产饲料市场鱼龙混杂,饲料品质差异较大。因此,首先通过对几种饲料包括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碎料程度以及成本进行对比,最后确定营养全面价格合理的饲料进行使用,以降低养殖风险和污染;同时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以投喂八、九成饱为原则,掌握合理的饲料投喂量和投喂间隔。
4、注意夏季高温期的水质调节
特效三光脚气粉夏季高温期水质易恶化,做好水质调节就显得至关重要。(1)选择良好的水源、定期注排水高温季节当确定外部水源水质良好时,可以每15d 进行一次注排水。在每次加水前要先排出一部分原池塘的底水,排水量要控制在30cm 以下,以免造成池塘浮游生物的流失。(2)科学改良水质定期用微生物制剂对水体进行水质改良。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调节剂,对改善水质和养殖生态环境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当前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 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它们的使用不但可以在不间断养殖过程的情况下,清除掉池水中积累的大量残饵、排泄废物、以及有害气体,而且
n. All Rights Reserved.
伺服缸
16还能为单细胞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同时由于净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内形成优势种,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疾病的发生。(3)重视底泥的处理
改被动受害为主动出击,消除底泥和残饵对养殖环境的危害。首先,在确定了水体各项理化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定期适当搅动底泥。然后,用专业池塘底质改良剂(不能选用颗粒或片剂杀菌药)进行消毒。这样,可以将氧债高的塘泥和底层水送到表层,加速分解,不但充分发挥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药物的改良作用,而且还释放了底泥中营养物质,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可谓一举多得。必须注意的是:翻动底泥一定要在晴天中午进行。(4)保持池水高溶氧,防止鱼浮头泛塘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到“四勤”:一是勤测水,3~5d 测一次pH 值、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记录水质变化和气候变化情况;二是勤开增氧机,遵循“晴天中午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高温季节坚持每天开”的原则,通过合理使用增氧机,保证池水充足的溶解氧;三是勤除杂,及时清除池边的杂物和池角的死藻;四是勤巡塘,预测或发现有浮头征兆和水质变化时,应减小或停止投喂,并及时采取增氧措施。
小肽对水生动物的营养作用探讨
马嵩1李明新2
(1.济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济南,250021;2.莱西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青岛莱西266600)
传统的蛋白质营养理论认为,蛋白质必须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利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蛋白质的水解物小肽可直接被动物机体吸收并在细胞内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底物。小肽是由二个以上的氨
基酸彼此以肽键相互连接的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肽。肽载体吸收能力可能高于各种氨基酸载体吸收能力的总和,在机体内可以传递神经信息(神经激肽),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胃泌素、胃泌素释放肽),强化养分的消化与吸收(酪蛋白磷酸肽),调控物质代谢(生长因素释放因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免疫刺激肽)等。此外小肽还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作用,如抗菌作用、免疫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促进矿物质的吸收与利用、调节肉制品风味等特性。进而小肽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鱼类的生长,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类发展前景广阔的添加剂。
一、小肽的吸收机制
小肽的转运需要载体参与。一般认为小肽的载体分为3类:酸性小肽转运载体、碱性小肽转运载体和中性小肽转运载体。含2或3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可以通过载体直接被吸收。对单胃动物和人的研究表明,人和单胃动物对肽的吸收是由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来完成的,即主要在小肠中进行。单胃动物对小肽的吸收可能存在3种转运系统:1.依赖H +浓度或Ca 2+浓度电导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这种吸收方式在缺氧和添加抑制剂的情况下被抑制。2.具有pH 值依赖性的Na +/H +交换转运系统,不需要消耗能量,这种方式转运1分子的小肽需要2氢离子。 3.谷胱甘肽(GSH )转运系统,GSH 的跨膜转运与Na +、K +、Ca 2+、Mn 2+的浓度梯度有关,而与H +无关。由于GSH 在细胞膜内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GSH 转运系统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水生动物相对结构简单,对小肽的吸收不是完全遵守肠系膜系统和非肠系膜系统,而是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