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 的问题。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变压器防盗器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借助多媒体网络环境,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教学难点: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挤压铸造
师:同学们,谁知道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汶川大地震)
师:汶川地震牵动着咱们每个人的心,老师这里有一段地震来临时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看一看地震中的人或其他物体有什么反应,你有什么感受。(课件播放地震视频) 核桃开口机
(学生说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提问:关于地震,你最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地震的形成、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兆、地震的监测、避震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新型大棚骨架
2.探究地震的形成
(1)联系所学知识,猜想假设
谈话:同学们的反应真快,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来大家对这节课的内容是非常感
兴趣的。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我们只有到它发生的根本原因后,才能了解与这种现象相关知识,我们就先来探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再去解决其他问题。(课件地震的形成)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表探秘》,知道地壳是由六个大板块,和十二个小板块组成,这些板块还在不停的运动着,请同学们结合着地壳构造和地震时的情景,猜想一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并说出你们猜想的依据。(学生猜想。)
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教师适时点拨:我们大家人人都可以当小老师,可以对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补充、修改和质疑。)
(3)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探究能力
1)、师:请各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来模拟地震的形成过程,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a、仔细观察试验现象,把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到实验报告单上。
b、小组分工明确,注意安全,保持安静。
(学生动手实验)
2)、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4)汇报实验现象
a:用毛巾做的实验模拟地震时地表的变化。
b:用书和积木做实验,模拟地震来临时地表的变化及地面上物体的变化。
c:用薄木片做的实验。模拟地震时地表的变化及振动、声音。)
教师提示学生把两片、三片木片摞在一起折断,体会断裂时更大的震动和响声,并引导学生推测地壳厚约30千米的岩石层突然断裂时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学生推想)
(5)归纳总结
1)动画演示地震形成的原因。(课件动画片)
2)文字总结概括。(课件出示:地震成因)
师: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地球分为三部分,地核、地幔、地壳。我们就生活在地壳上,地壳由不同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不断挤压或拉伸,岩层就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岩石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形成地震。(课件出示:地震成因)(6)验证猜想
中医管理系统师: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形成,和你们之前猜想的一样吗?(学生反思自己当初猜想和地震真正成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狐臭膏
3.了解地震的危害。
(1)师:那地震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难呢?(课件地震的危害)。(学生根据课前在网上收集的资以小组为单位料谈地震的危害。)
(2)结合唐山地震震后图片谈感受。(课件唐山震后图片)
4.了解地震的预兆和监测。
(1)师:地震的危害那么大,我们有没有办法像预测天气预报一样预测地震呢?(课件地震的预兆和监测)就让我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吧。(学生对“地动仪”能否预测地震产生争议(课件地动仪图片),百度搜索:也有学生谈到根据动、植物的反常现象预测地震。)
(2)教师明确: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5.避震的方法
(1)师:如果地震发生,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避震方法吗?(课件避震方法)(学生简单交流。)
(2)网上避震演习。(课件卧室、教室、街道、操场、野外等场景)(学生根据课前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谈不同场景中的避震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总结了一下,地震发生时我们所处的环境主要分为两类:室内和室外,我们可以这样避震:(课件避震方法)通过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演习,老师觉得如果地震发生,大家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了。
三、知识拓展
1.谈话:经过这节课的探究,相信大家对地震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你还有什么想法或疑问提出来吗?
2.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