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设置规范(可编辑修改word版)

阅读: 评论:0

变形缝设置规范
篇一: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 9.1.1 全息图像《砌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 6.3.1 《钢结构

计规范GB    50017-2003)第 8.1.5 《门式刚架轻型房
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 4.3.1 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 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 1.5 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 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变压器油箱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 结构技术措施》第 5.3.13 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 12m 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

20mm薄膜电路,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5 节。
篇二: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 缩缝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 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    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
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变 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 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 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 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 100150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 米,无筋混凝土为 1020 米,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 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 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 缝隙。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

泡沫塑料等。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
缝处理。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 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楼层地面伸缩缝, 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 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 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地 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 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
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浇 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以后才趋于稳定, 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 中间留缝,待第一期工程施工 12 个月后,再浇灌合缝。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称为后浇缝服务器审计,称收缩带。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 50100 厘米,缝的间距约2025 米,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缝的填充材料,可用掺铝粉的混凝土。
  在建筑物中设置伸缩缝及其最大间距问题,目前认识不
尽一致,各国的规定和作法也不相同。如联邦德国、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采取严格的伸缩缝间距,以防止建筑物产生裂缝。日本、美国等是在计算中考虑温度应力,一般不设

伸缩缝。英国、法国等则处理比较灵活。中国从 20 世纪 50
年遵纪守法始,探讨建筑物设置伸缩缝的理论,提出了初步的理论依据,解决了若干工程实际问题。中国有关伸缩缝的宽度的规定见表 1[伸缩缝宽度]
97mm 羟乙基纤维素钠 沉 降缝    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 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 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 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 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 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表 2        [沉降缝宽度]。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 沉降。在砖混结构中,沉降缝两侧建筑的基础通常采用两 种方案:①挑梁基础,即在沉降缝一侧墙的基础按正常设 置,另一侧的纵墙由悬挑的挑梁承担,梁端另设基础梁和 轻质隔墙。②采用双墙方案,即在沉降缝两侧都设承重墙以保证每个独立单元都有纵横墙封闭联结,结构整体性好在两承重墙间距
较小时,为克服基础的偏心受力,可采用在平面布置上
为两排交错设置的独立基础,上放承墙的基础梁。沉降缝同时起着伸缩缝的作用,在同一个建筑物内,两者可合并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8:3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13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三缝合一
标签:结构   基础   设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