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沁
静电耳机
摘要:基于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太原市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太原市博物馆办展,举办了“紫禁风华—— —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本文以其中展览之一的“紫禁藏影—— —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为例对展览进行总结和探究,包括设计到布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博物馆老照片陈列设计形式设计
太原市博物馆是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4400
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2740平方米,
平台建筑面积11660平方米。本次展览以“紫禁风61850 mms
华——
—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为主题。共设七大
展区:《普天同庆——
—清代万寿盛典展》《凝华焕
彩——
—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笔走
龙蛇——
—
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行草书特展》《日
丽紫禁——
—明清官式建筑展》《紫禁藏影——
—故
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御瓷撷英——
—明代御窑
瓷器展》《数字故宫——
—万象紫禁》。此次展览综
合运用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和现代信息技术,生
动、立体、多方位地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深
厚的人文底蕴。太原市博物馆于2018年10月1
日开放运行,自开馆以来,以其独特的陈列方式,
简洁大气的陈展空间,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吸引
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了太原市又一处旅游热
点(图一)。
为了追求展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以及展览设计与制作的艺术性,太原市博物馆实
行展项责任制。我有幸成为了“紫禁藏影——
—故宫
博物院藏老照片展”的展项负责人,通过全程参
与,更加全面了解一个展览从开始筹备到完美的
展出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和付出的努力。
一、布展内容设计
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术的传入,使昔日
的皇家禁地第一次以影像方式进入人们视线。摄
胎圈用钢丝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皇家建筑的恢
宏与高敞,也承载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
20世纪初,人物影像作为老照片中最为重要
的一类,上至达官显要,下至普罗众生,不仅体现
出百年前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百态,而且透过他们
的衣着、神态、人物关系及拍摄场景,亦可再现晚
清至近代社会的生活原貌、政治活动及历史事件
等。摄影术在这一时期的中国超越了一般赏玩留
念的功能,以其特有的纪实方式,被广泛地用于军
务、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它与影像中出现的新
事物、新面貌共同见证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制
度转化迈进的过程。
以此为背景,在内容设计初期,需要首先完
成:主题凝炼、结构策划、文本撰写、实物展品资料
及辅助陈列资料整理等。本展览聚焦于距今百年
前后的近代中国,时跨晚清至民国,一个新旧交替以“紫禁藏影——
—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为
例
太原市博物馆外观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的重要转折时期,既有战乱频仍、内忧外患,也有变法图强、新政实施,在有限的展览空间中,特设“宫苑留影”、“像浮光”、“兴业图强”和“禁宫新生”四个单元,精选八百余帧影像,呈现当年的建筑风貌、人生百态、社会变迁和王朝更替。
二、布展空间规划与流线设计
本展览位于市博二层2号展厅,陈展面积950平方米。陈展设计的根本宗旨是让参观者从仅有的800余帧老照片中回播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百态,用有限的空间最有效地传达展览的主题信息。因此,合理的布展空间,慎密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本内容确定之后,设计师根据馆方的需求合理规划建筑空间(图二)。根据展览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块内容。不同类别的照片,分别反映由最早的百年皇家建筑影像———皇室人物———革命党运动———军工发展———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到故宫开放。
市博物馆建筑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其主要建筑由5个相对独立且相互连通的椭圆倒锥体连接而成,外墙主调为青铜和中国红。流线设计在展览展示中尤为重要,流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展
览的主题和展示效果。在流线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建筑特有的椭圆倒锥体形风格,这就使参观者必须按照固定的流线参观,这样特有的流线对参观者约束性较强,可以非常容易地让观众按照布展顺序参观。展厅都是以右进左出的方式贯穿性流线(图三),并且老照片都是直接挂在展墙上,这就更能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方便与历史的对话交流。
三、形式设计
在内容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概念设计方案就跃然而出。通过合理完整的形式设计,直观精彩地传达陈展的核心内容,使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以期营造出完美的展示氛围。陈列形式方案的设计在满足功能布置合理的同时,还需运用主次、均衡、呼应、对比、节奏等不同形式使博物馆陈列的形式艺术美与功能技术美有机统一。陈列空间分割确定后,还需确定展厅的装饰风格、彩设计、灯光设计、展示道具设计、辅助展品设计、版面设计和多媒体设计,还有最重要的文物展示设计等。
展厅的形式设计风格主要是通过展墙上展出老照片的形式,让照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前言部分则采用明清样式的大门,前面门可移动,寓意打开大门看明清历史。后边结构采用拼接屏滚动播放老照片,增强展厅时代感,给观众以穿越的感觉(图四)。在场景还原中,利用老照相机的元素,把照片放大,做真实的场景还原,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图五)。在多媒体技术中,模拟故宫大殿和玺彩绘外观形
图二展区平面图图三展区人流走向图
图四
楼道海报
场景4
穿越故宫(婉容溥仪)
场景3:穿越故宫(慈禧太后)
场景2:故宫四季
汽车膨胀水箱场景1:故宫场景第一部分宫苑留影———百年皇家建筑与陈设
前言
第四部分禁宫新生
第三部分兴
业图强︱︱︱
军工、教育及筑路
第二部分
像浮光———君臣、家眷及侍从
出口
入口
场景4
穿越故宫(婉容溥仪)
场景3:穿越故宫(慈禧太后)
场景2:故宫四季
场景1:故宫场景第一部分宫苑留影———百年皇家建筑与陈设
前言
第四部分禁宫新生
第三部分兴
业图强︱︱︱
环境风洞军工、教育及筑路
第二部分
像浮光———君臣、家眷及侍从
楼道海报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式,内侧为老照片实景放大,且运用了多媒体投影方式自动变换照片,巧妙把数字故宫多媒体的方式运用到了历史展示当中,增强了老照片展示的趣味性及生动性(图六)。在互动合影中,利用老照片放大,营造周围场景,可以跟观众互动,让观众穿越到清末的故宫留影。
博物馆陈列形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水平以及社会意识
形态等诸多方面。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需重点关注文物展品的保护和解读,以及向观众传播知识信息和提供审美鉴赏等方面。
四、制作与施工
当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确定后,即开始将前期所有的概念设计落实到具有实施性的图纸上,此展览由北京盛典博览会展有限公司进行制作与施工。博物馆的陈列布展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又精细的系统工程,在制作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施工图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方材料、工艺、尺寸大细化至每块版面的具体内每项辅助展品等。
—2018太原·故宫文物安防系统故
宫文创展厅改造工程等同时进行,在陈展施工阶段需要与多个施工队伍多家展览公司相互对接,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施工工期只有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大家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提高效率。在北京盛典博览会展有限公司及我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时保质地完成了此次展览的制作与布置。
五、布展
在文物进入展厅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展厅保洁工作,文物支架、说明牌均应提前放到预定
日志审计
位置等。进入布展阶段,就意味着展厅内所有的制作与施工工作全部完成,清场工作完毕。一旦展品进入展厅,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以守护它为重要任务,以文物安全为最高准则。
此展览的布展工作由故宫博物院的李磊、杨国彭、郑怡楠老师,北京盛典博览会展有限公司的张庆华老师及市博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由于这次太原市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使游客能够在省城太原欣赏到1000余件故宫精美的文物。但由于这次展览时间特紧,既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又要按既定的时间对外开放,所以整个工作过程是既紧张条理,又高效安全。
在展出管理上,市博实施了项目责任制,在展项负责人协调下开展工作,我作为“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的展项负责人,有幸参与了这一展览从筹备开始到陈列布展的全部过程,既辛苦又幸运,尽管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布展遇到了许多难题,好在这些问题最后都顺利解决,为这次圆满展出做出了一点贡献。而通过这次展出的实操过程,也让我得到了难得的成长机会,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承媛《浅谈博物馆陈列从设计到布展———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文物世界》2017年第5期,62~64页。
2.马磊《浅谈博物馆展览策划———以苏州博物馆特展为例》,《大众文艺》2017年第4期,56~57页。
3.吕品田等《对母体文化的尊崇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意义深远》,《艺术评论》2006年第3期,38~40页。
(作者工作单位:
太原市博物馆)
图五
场景还原
图六多媒体技术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