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对中欧经济地理的影响及展望

阅读: 评论:0

蜜饯LH中欧班列对中欧经济地理的影响及展望
作者:许英明 李鑫
脉动时空来源:《当代世界》2020年第06期
防辐射屏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中欧经济地理;产业集聚
        【DOI】10.ki.ddsj.2020.06.010
        中欧班列作为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的重要载体,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欧班列开行9年来,开行范围和数量快速扩大,截至2019年底,国内开行城市达62个,联通亚欧大陆110多个城市。2019年,中欧班列开行8225列,同比增长29%,去回程平衡率、综合重箱率、货值、重载率、计划兑现率等多项发展指标实现了较大提升。[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欧班列全力承接空运、海运转移货源,优先运输国际合作防疫物资,实现逆势增长,2020年1—4月共开行2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和27%,综合重载率达98%。[2]在全球疫情仍较为严峻的今天,中欧班列持续保障国际合作防疫物资的运输,成为全球应对疫情、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通道。当前,中欧班列正从追求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常态化规模化运营的中欧班列正通过缩短距离
脑根、打破分割、融合市场等方式,带动中欧贸易体系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及优化,进而对中欧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重塑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距离的缩短、分割问题的减少和经济密度的提高对开放合作和经济地理重塑具有重要影响。[3]中欧班列的开通和常态化运营,不仅通过互联互通缩短了中欧贸易时空距离,而且通过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措施,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经济分割,促进市场融合。同时,贸易畅通的“磁场效应”也带来相关产业的集聚,正在深刻改变中欧贸易格局和产业布局,促进了开行城市、枢纽城市等地区经济密度的提高。
老化台        一是以互联互通缩短贸易时空距离。欧洲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与中国距离较远,但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传统上,海运一直是中欧货物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而且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有些大型运输船舶甚至需要绕道南非好望角,耗时较长。中欧班列通过铁路与欧洲实现连接,逐步打通了中欧陆上贸易通道,极大缩短了与
欧洲的贸易距离(见表1)。尤其对中欧双方内陆地区而言,中欧班列不仅丰富了其贸易通道选择,而且提供了一種新的运输方式和产业集聚选择。[4]相较于海运,中欧班列的运输距离不仅缩短了几千公里,而且运输时间也大大缩减。大部分中欧班列直达欧洲所需时间是传统铁海联运时间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而且更不易受气候条件等的限制。[5]相较于空运,中欧班列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如“渝新欧”线路全程约11179公里,运行时间约13天,而运行成本仅为空运的1/5左右。[6]同时,随着中国和沿线国家出入境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欧班列运输网络、海外仓搭建以及合作区的开发建设日益成熟,运输通达性将得到更大提升,未来“十日运达欧洲”不再是梦想。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规模化运营,不仅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畅通的载体,而且使贸易的创造效应逐步显现,更成为文化交流的空间纽带和民心相通的平台。
按摩脚盆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12:4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03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欧   班列   贸易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