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夹子
摘要 目的 探讨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 采用同侧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3例(15指)。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 术后均获得随访3~12个月。皮瓣血运、弹性良好, 手指外形良好。按照中华手外科协会上肢功能评价标准:优3例、良7例、中5例、差0例, 优良率达66.7%。结论 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疗效理想, 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 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指端缺损;游离皮瓣
大部分的中、重度手部软组织损伤会导致骨、软骨、神经及韧带的外露, 甚至关节的外露,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手指功能及其基本结构, 医生们通常使用皮瓣技术用于覆盖手指缺损的创面, 比如:腹股沟皮瓣、任意皮瓣、邻指皮瓣等。与此同时, 伴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筋膜蒂游离皮瓣、带神经的筋膜蒂皮瓣、骨间动脉的游离皮瓣以及静脉动脉化的皮瓣均被用于手指缺损[1-4]。但是, 皮瓣感觉的缺失, 质地松散以及血供差的缺点仍然是有待解决的临床问题[5-8]。尽管有些游离皮瓣能够恢复部分感觉神经, 但指甲及指纹的缺失, 仍然在实际生活中给患者带来很多的不便。因此, 应用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修沼气发酵罐
礼花发射器复不同形状、大小及方向的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9]。该术式不仅恢复了手指的外观、功能及最大程度的恢复了手指的感觉, 而且能够保留足趾的完整性, 不造成足趾的缺失。本文对应用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技术修复手部创面的13例患者(15指)进行分析, 以探讨该技术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远程监控设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对本科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13例患者(15指)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8例, 女5例。年龄19~37岁, 平均年龄25岁。优势手受伤的患者8例(8指), 其余为非优势手的损伤5例(7指)。所有患者的手指均在创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伴有骨质、肌腱或关节囊的外露, 均于2~15 h内进行急诊清创术, 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创面, 并行分泌物一般细菌培养, 给予抗生素行预防感染, 创面局部间断冲洗。术后5~7 d, 采用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手部创面, 其中8例拇指, 2例食指, 3例中指, 2例环指。创面大小9 mm×13 mm~20 mm×25 mm。血管蒂的长度范围3~10 cm, 血管吻合直径约为1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