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
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希望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的第四增长极,为引领“中部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武汉城市圈简介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担负着领跑中部崛起的重要作用。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而且,有“”之称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那么,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但是由于各个城市没有完好的分工,各
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整体的竞争力较弱。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分析。数据来源于2013年《湖北统计年鉴》。
| 三大产业占比 | 主导产业 |
武 汉 | 0.04 | 0.48 | 0.48 | 钢铁、化工、建材、食品、造纸 |
黄 石 | 0.08 | 0.62 | 0.30 | 冶金、剪裁、纺织、机械、化工、医药 |
鄂 州 | 0.12 | 0.60 | 0.28 | 冶金 |
孝 感 | 黑方糖 0.20 | 0.48 | 0.32 | 机电、食品、建材、化工 |
黄 冈 | 0.27 | 0.40 | 0.33 | 建材、纺织、机械 |
咸 宁 | 0.19 | 0.48 | 0.33 | 纺织、机械、建材、食品、运输 |
仙 桃 | 0.17 | 0.52 | 0.31 | 服装、轻工、食品、医药 |
潜汉语拼音卡片 江 | 0.14 | 0.59 | 0.27 | 机械、冶金、轻纺、石油、盐化工 |
天 门 | 0.21 | 0.51 | 0.27 | 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 |
| | | | |
表1
如表1所示,除了武汉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同之外,其他城市都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可以认为武汉城市内各产业大都处于城市化初期,而且同样是第二产业大都拥有相同的主导产业,基本集中于化工、建材、食品、纺织几个行业。主导产业大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具有很大的规划调整空间。接下来我们运用区位商法对武汉城市圈内各产业的比较优势水平进行研究。
区位商方法的介绍
区位商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而区域比较优势是同区际贸易、区域分工密切相关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区位商分析法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出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区位商是区分地域分工格局的基本指标,它可以说明在地域分工中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水平,通过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比较,显现出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是现代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其计算公式为:
LQij表示i地区j产业属于优势产业,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LQ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LQij<1表示j产业在i地区属于劣势产业,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LQ值越小,比较弱势越明显。LQij=1表示该产业为一般水平。
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区位商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由于区域规模有很大差异,在经济总量、人口、幅员各方面差别非常显著,直接进行市场绝对份额比较显然无法显示区域规模不同地区的各自优势行业所在,而通过区位商指标就排除了区域规模差异因素,有利于显示真正的区域优势行业,可以真实地反映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主导经济部门的作用及其变化特点。区位商在分析区域产业内部结构时,可以对比有关部门或产业活动的区位商,
研究区域优势行业的变动及趋向,明确各部门或产业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以及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从而判断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通关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湖北统计年鉴2010年到2012年三年的数据,先对比分析得出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区位商公式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了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的三大产业的区位商。
2010-2012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三大产业的区位商 |
| 第一产业区位商 | 第二产业区位商 | 第三产业区位商 |
2010 | 2011 | 2012 | 2010 | 2011 | 2012 | 2010 | 2011 | 气动加油泵2012 |
武 汉 | 0.30 | 0.29 | 0.37 | 0.98 | 1.03 | 1.06 | 1.19 | 1.13 | 1.08 |
黄 石 | 0.77 | 0.74 | 0.82 | 1.23 | 1.34 | 1.37 | 0.81 | 0.70 | 0.67 |
鄂 州 | 1.29 | 1.24 | 1.22 | 1.25 | 1.27 | 1.32 | 0.66 | 0.66 | 0.62 |
孝 感 | 2.12 | 2.03 | 2.02 | 0.97 | 1.02 | 1.06 | 0.78 | 0.74 | 0.71 |
黄 冈 | 2.84 | 2.76 | 2.70 | 0.82 | 0.84 | 0.88 | 0.77 | 0.77 | 0.74 |
咸 宁 | 1.92 | 1.82 | 1.86 | 0.98 | 1.02 | 1.06 | 0.81 | 小球归位0.79 不锈钢肥皂盒 | 0.74 |
仙 桃 | 1.84 | 1.71 | 1.64 | 1.02 | 1.10 | 1.16 | 0.79 | 0.73 | 0.69 |
潜 江 | 1.64 | 1.46 | 1.35 | 1.12 | 1.23 | 1.30 | 0.72 | 0.64 | 0.62 |
天 门 | 2.51 | 2.31 | 2.13 | 0.99 | 1.07 | 1.13 | 外室1H0.66 | 0.63 | 0.61 |
| | | | | | | | | |
表2
我们先观察每个城市中三大产业的区位商,我们可以发现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在第一产业有比较优势,其中黄冈和天门的比较优势尤为突出,黄冈在这三年中都在2.7以上,天门也都在2.1以上,而黄石与武汉则在第一产业上没有比较优势。黄石、鄂州在第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城市在第二产业则不具有比较优势。只有武汉在第三产业具备比较优势,其他城市在第三产业产业均不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发现,武汉城市圈内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这与江汉平原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一直以来农业,渔业都较为发达有关,第二产业是武汉城市圈内的每个城市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大部分仅能达到平均水平,这与武汉一直以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并不相符,第三产业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八市均不具有比较优势,武汉虽然在第三产业拥有比较优势,但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和增长极,拉动整个城市圈的整体水平的地位并不显著,很难发挥其“极核效应”。
我们再从纵向的时间轴上面来分析,从2010年到2012年,第一产业的区位商很难发现什么变化规律,第二产业的区位商是不断增加的,而第三产业的区位商确是不断减小的,这再次表明了武汉城市圈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事实。
与中部其他城市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把武汉城市与中部其他的城市对比,我们选取了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相近的两个城市——长株潭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用相同的方法,以区位商为工具,计算后的数据如下。数据来自于2013《湖南统计年鉴》、2013《安徽统计年鉴》和2013《湖北统计年鉴》。
| 第一产与区位商 | 第二产业区位商 | 第三产业区位商 |
长株潭城市 | 0.55 | 1.27 | 0.83 |
皖江城市带 | 0.44 | 1.00 | 1.12 |
武汉城市圈 | 0.50 | 1.12 | 1.25 |
| | | |
我们可以发现,在三个城市中,武汉城市圈第一产业的区位商处了中间,低于长株潭城市而高于皖江城市带,但三者都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同
样排在第二,高于皖江城市带而低于长株潭城市,皖江城市带的区位商大约为1,长株潭城市和武汉城市圈的第二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的区位商武汉城市圈处于领先的位置,远远高于长株潭城市,也高于皖江城市带,这表明与中部的其他城市带相比,武汉城市圈在工业化水平上还是处于领先的水平的,就GDP的绝对值而言,也是高于其他两大城市带的。
结论和政策含义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目标是: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通过与中部相邻的城市的对比,我们相信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是能够承担起作为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
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定位的。
而且在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果把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连为一体,必然为中部崛起起到更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两个城市圈存在很多协同和互补的地方。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城市在第二产业都存在比较优势的,如果两地减少产业的重复规划,而是共同协同发展,必然能使两个的产业结构更加健康,而第三产业,长株潭城市圈的区位商远低于武汉城市圈,并且也远小于1,两者也可以协同规划以便更好的互补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武汉城市圈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专门化程度偏低,缺乏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链,各城市的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关联度明显偏低,具体表现为各个城市间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十分相同,产业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和互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均衡,速度相同,各地齐头并进,它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也应该包括地区之间的互动,相互关联发展,达到总体上的协调发展。相应的,武汉城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同样也需要协调发展,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绝对中心城市,
更要担负起“龙头”的责任,依托区域内的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科学明确各个城市的产业分工,促进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形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