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城,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景区导视牌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5年6月18日上午十点,①瞿秋白被带到汀州试院旁边的中山公园,让他在八角亭前留影。宋希濂在八角亭前给瞿秋白准备了一桌薄酒,他本人不便出面作陪,远远地从办公室掀开窗帘一角观察。②据宋希濂回忆中,翟秋白独自落座,自斟自饮,( )。
喝了一瓮酒,瞿秋白欠身离席,要了一支纸烟,走向刑场。史载他缓步而行,神泰然。到
达罗汉岭下的刑场,瞿秋自盘膝而坐,对行刑人微笑点头说:“此地正好,开吧。”kǎi rán fù sǐ,时年36岁。
这次来长汀,我重走了一遍瞿秋白的赴刑之路。 。最后我抵达了长汀西门外的罗汉岭,它是城北卧龙山的西脉。1985年复建的瞿秋自烈士纪念碑wēi rán yì lì于半山,山下有一块花岗巨岩,丹书“翟秋白同志就义处”,旁边是程秋白烈士纪念馆。
我在岩石前盘膝而坐,仰头看看在正午阳光下( )的纪念碑,低头看看白净细腻却充满力度感的花岗岩。③我眼前又浮现出那位白净书生的音容笑貌,④完全从他的外表上看不出力度感,但他可真是条汉子。
(摘编自《南方周末》2021年4月15日王在田《悠悠汀江见证》)
1. 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wēng zǎi B. wèng zǎi C. wèng zài D. wēng zài
2. 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慨然赴死 巍然屹立 B. 概然赴死 巍然迄立
C. 慨然赴死 巍然迄立 D. 概然赴死 巍然屹立
3.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目中无人 熠熠生辉 B. 旁若无人 神采奕奕
C. 旁若无人 熠熠生辉 D. 目中无人 神采奕奕
4. 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①处修改为“瞿秋白被带到汀州试院旁边的中山公园,在八角亭前留影”。
B. ②处修改为“据宋希濂回忆时”。
C. ③处修改为“那位白净书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眼前”。
D. ④处修改为“几乎从他的外表上看不出力度感”。
5. 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中山公园到罗汉岭,全程约六百米,如今是贯通长汀古城东西两门的兆征路。
②这条街自古以来就是长汀县城的主街,只是如今要比民国时代宽敞得多。
③他留下遗照的中山公园,如今已成为百年名校长汀一中的校园,无法入内缅怀八角亭遗址
④我尽可能缓步而行,鳞次栉比的商铺,络绎不绝的行人,透射着在瞿秋自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开放与繁华。
A. 人工智能开发板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6. 综合性学习。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全班同学决定制作一本班史纪念册,为三年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久的纪念。
任务一:请你为本班的班史纪念册取一个名字,力求新颖别致:____________。
任务二:班史纪念册分成四个板块。请你参与设计,将它补充完整:
①班级史话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班主任寄语
7. 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她派生九脉,滋润和养育了华夏儿女。她一往无前,流经“(1)______,(2)_______”的高深峡谷(郦道元《三峡》)。她用“(3)_______,(4)_______”的风平江阔之景,让王湾踌躇满志(《次北固山下》)。她怜惜着游子崔颢“(5)______?(6)_______”的乡思惆怅(《黄鹤楼》)。她也用“(7)______,(8)________ ”的智慧(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培养了她的儿女们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品格。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①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左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②,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③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④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
【注释】:供墨系统①羸服:贫的衣着。②窭:贫寒。③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④橡栗:橡树的果实。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B.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C.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D.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年轻时未振作自己,他去拜访李邕,李邕认为他才华非同一般。
B. 杜甫回到京城之后,遇到饥荒,于是他背柴、采摘橡树果实来过活。
C. 杜甫游览岳祠时被洪水困住,县令救了他,还请他吃牛骨头、喝白酒。
D. 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杜甫多次经历叛乱,保持气节不被玷污。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关辅饥,辄弃官去。
(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 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条纹码D.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5月23日10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008.6611万剂次,其中第一剂次接种2063.7275万人次,占68.6%,第二剂次接种944.9336万人次,占31.4%。
湖北省自2020年12月15日开始对感染和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3月25日起,在完成前期重点人接种的基础上,全面扩大接种人范围,对18岁以上人员,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推进预防接种工作。4月10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1000万剂次,5月5日超过2000万剂次,新冠疫苗全人接种率稳步提高。
(摘选自2021年5月24日《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有删节,记者尚大原洪亚飞)
【材料二】
①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是我国首创。 ②天花,古称“痘疮”,大约汉代传入我国。晋代医药学家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剧者多死。”在宋代,人们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痴皮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这叫做种“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现代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1798年。那一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从一名感染牛痘
aveee病毒的挤奶工的皮肤病灶里提取样本,然后接种到一男孩身上。这次相对安全且有效的牛痘接种,是公认的现代疫苗使用的开始。1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提出“微生物致病理论”后,细菌性病原疫苗开发进入黄金时代;1879年疫苗诞生,1882年狂犬病疫苗诞生,1927年抗结核病疫苗诞生……
④1949年,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体外培养人致病病毒的方法。借助该方法,脊髓灰质炎疫苗于1954年研制成功;麻疹疫苗于1961年研制成功。无纺布挂历
(摘编自2020年02月25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从戏剧影视到文学出版,传统文化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与此同时,与疫情有关的文化创作渐渐产生,纪录片、纪实摄影、音乐、艺术、诗歌、戏剧等领域都出现了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变成了对疫情之下的人们最好的疗愈。
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人类的文化和思想迎来了变革和动荡的关口。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这种不和连连死亡的消息,“使大家对于自己正在建立的世界产生怀疑,觉得应该另外
有更好的替代品”。东汉末年瘟疫前后,正是佛教思想输入中国最旺的时候。因此他认为,瘟疫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冲击,更会造成极大的思想冲击。
西方思想界围绕疫情及各国政府应对模式发生了激烈的争鸣。美国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警告,新冠病毒“最令人震惊,最残酷的一面,就是使用制裁,最大限度地增加痛苦,而且这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意大利学者阿甘认为一切的公共信条和信念都在崩塌,人们不再相信一切,他认为紧急状态结束后,人类无法重返从前的生活。
我们期盼更多的文化产品对疫情之下的人类文明有所反思,这一切还有待时间的催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认为,许多有关瘟疫和传染病的文学作品把当权者的疏忽、无能或自私呈现为民众愤怒的唯一根源。然而,像笛福和加缪这样最杰出的作家,能够让读者瞥见愤怒浪潮之下还有着政治之外的东西,它根源于人类境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