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铁山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04月23日
一、铁山概述
(一)地理位置
铁山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1′~114°55′,北纬快干毛巾30°10′~30°15′。东与黄石市下陆区为邻,南边和西边与大冶市还地桥镇相连,北与鄂州市接壤,西距武汉市中心104公里、鄂州市中心25公里,东距黄石市城区中心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城关15公里,为黄石、大冶和鄂州三市的结合部。
(二)自然环境
铁山属丘陵地带,三面环山,是鄂东南丘陵的一部分,区内山岭属幕阜山余脉黄荆山的西段,区域内峰峦起伏,山环抱,地势北高南低。白雉山脉雄踞于辖区北部,长乐山、秀山横亘
于辖区南部,最高峰为走马坪,海拨475米。
铁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热冬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
铁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悠久而发达的采掘业闻名海内外,铁矿石累计探明储量达1.6亿吨,素有“聚宝盆”之称。除铁矿石外,现已探明储量且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煤、铜矿(共生矿产)、钴矿(伴生矿产)、石灰岩、大理岩等,另外,还有综合回收利用的伴生金矿和银矿。截至电子蚊香2005年末,煤、铁矿、铜矿(共生矿产)、钴矿(伴生矿产)、水泥用灰岩的保有储量分别占全省同类矿产保有储量的1.1%、1.8%、8.3%、30.3%、2.3%。
(三)历史沿革
蒸汽吸尘器
铁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铁山区现属湖北省黄石市的一个城区。古为荆楚之域,秦属南郡,汉乃鄂县,晋属阳新县,唐属鄂州武昌,宋、元、明、清代为大冶县之四会乡,民国时期为大冶县的10个区中的第10区,建国初始为大冶工矿特
区铁麓区,继而改称为铁矿区,以后称黄石第三区及黄石市郊区等,1979年经黄石市人民政府批准,区级行政组织更名为铁山区人民政府,区政府驻地铁山大道1号。全区下辖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村委会、43个村民小组,5个村为三岔路村、木栏村、盛洪卿村、龙衢湾村、熊家境村。
(四)社会经济
铁山区全境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下同),其中城区面积10.65平方公里,城郊面积17.18平方公里。人口7.4411万,其中城市人口6.8725万,农村人口0.5686万。铁山交通四通八达,境内公路有106国道、铁贺路省道贯通全境,还有大广高速公路正在修建;铁路西经武大线与京广线相接,南经武九线与华东路网联通,素有“黄金走廊”之美誉。
历史上,铁山以盛产铁矿石著名,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建设了当时规模为东亚之冠的我国第一座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铁山遂成为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
铁山因矿设区,是我国著名的工矿城区,境内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铁矿石累计探明储
量达1亿多吨,号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粮仓”。 改革开放以来,铁山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铁山区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区内除武钢大冶铁矿外,还有黄石市东贝集团有限公司、黄石市福星铝业有限公司、黄石市鹿峰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省、市重点大型企业及众多民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建材、机电、化工为支柱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发展格局。近三年,招商引资项目约30多个,到位资金约10亿元,发展呈不断加速状态。2008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1.9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23亿元,同比增长25.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4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0.7亿元,同比增长3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8空调线束亿元,同比增长42.6%;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004万美元,同比增长3.9%;外贸出口完成5892万美元,同比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85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6元,同比增长8.1%。
2003年11月,湖北省做出建设大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决策;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
二、工矿废弃地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资源城市转型,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逐步改善资源城市生活环境,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三园一带”建设,力争“先行先试”取得实效。
(二)调查工作任务
1、查清全区各类己废弃工矿(交通)用地的现状(包括位置、类型、范围、利用状况、面积、权属等)、形成概况以及复垦整治利用方向与潜力等情况。
2、查清全区现有矿山保有储量不足10年开采矿山的用地现状(包括位置、类型、范围、面积、权属等)、形成概况以及复垦整治利用方向与潜力等情况。
3、查清全区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滑坡、泥石流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地的现状(包括位置、类型、范围、利用状况、面积、权属等)、形成概况以及复垦整治利用方向与潜力等情况。
4、查清全区因工业生产和采矿活动导致周边水源枯竭、房屋开裂和污染地等的现状(包括位置、类型、范围、利用状况、面积、权属等)、形成概况以及复垦整治利用方向与潜力等情况。
5、查清全区历史遗留的矿产资源开采用地的现状(包括位置、类型、范围、利用状况、面积、权属等)、形成概况以及复垦整治利用方向与潜力等情况(包括现状已自然形成或局部人类活动形成的树木郁闭度≥0.1、<0.2的疏林地,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等农用地与未利用地)。
6、建立全区工矿废弃地复垦整治数据库,编制全市工矿废弃地现状分布图。
7、编制铁山区工矿废弃地专项调查报告和成果分析报告。
(三)调查方法
1、技术路线
本次工矿废弃地专项调查,以县(市)区为调查单位,完成汇总表等调查成果;以乡(镇丙烯运输
、街办)为统计单位,完成统计表等调查成果;以图斑为调查单元,完成外业调查表。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以2009年标准时点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充分运用二次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和采矿权核查等成果资料,套合相关现状数据和界线,进行内业判读和现场核查;对没有二次调查数据的工矿废弃地进行全野外调绘,获取每个地块的调查信息。ldc1314
2、工作方法
(1)已废弃工矿用地(现状为建设用地)和即将废弃采矿地的调查方法。从二次土地调查农村数据库提取工矿用地图斑,打印出1:10000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结合矿山分布图和矿界图等相关资料,通过室内判读,在工作底图上予以标注,进行实地逐个图斑核实修正,准确采集外业调查信息,填写《黄石市工矿废弃地外业调查表》。
(2)因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和因工业生产和采矿活动导致其他影响的废弃地以及历史遗留矿产资源开采地的调查方法。以1:10000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进行全野外调绘,辅之以简易法进行测绘,准确采集外业调查信息,填写《黄石市工矿废弃地外业调查表》。
(3)宗地范围界线的确定方法。凡有土地权属界线的,以权属界线作为宗地范围界线,调绘为独立图斑。当废弃地实际范围大于土地权属界线范围时,以实际范围的明显界线和地物为宗地范围界线,调绘为独立图斑。
(4)调绘上图标准和方法。一是统一上图图斑面积标准。工矿废弃地图斑为图上4.0mm2,实地面积400?O(0.6亩)。小于400?O的,作零星地类调绘,用简易法测量面积。二是统一图斑编号和图面标注。图斑以地类界线表示,图斑属性一般包括图斑编号、坐落、土地权属单位、矿山名称、地类编码、面积等内容。图斑编号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一个地类图斑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由“1”按自然序数顺序编号。图上标注一般采用ab/c形式,a表示图斑顺序编号,b表示土地权属性质(国有土地标注“G”,集体土标注“J”。集体土地“J”一般不标注),c表示工矿废弃地类型编码(见附件1)。三是统一地物补测方法。对建制镇、村庄内部的工矿废弃地实地与影像(DOM)发生变化的部分按简易补测法和坐标展绘法补测。简易补测法一般使用钢尺、皮尺等简单测绘工具和已有的图件资料,按比较法、截距法、距离交汇法、直角坐标法、延长线截距法和透绘法、转绘法等将地物和界线补测到调查底图上。坐标展绘法是将地块资料中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统一到80坐标系以获得用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