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十二井穴放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阅读: 评论:0

1088
 环球中医药2018年7月第11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8,Vol.11,No.7
㊃临床报道㊃
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卓晓纯(硕士研究生)㊁刘涛㊁陈劼㊁伊秋悦㊁周颖]
作者简介:卓晓纯(1992-),女,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针灸调整体质的临床研究㊂E⁃mail:
通信作者:陈劼(1973-),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针灸调理体质的临床研究㊂E⁃mail:
腹针联合十二井穴放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卓晓纯 刘涛 
陈劼 伊秋悦 周颖
【摘要】 目的 观察评价腹针联合十二井穴放血疗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㊂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DPN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30例㊂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常规的基础上,组DPN 患者采用腹针联合十二井穴放血疗法,对照组DPN 患者口服弥可保,两组患者均连续4周㊂观察两组患者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清半胱氨酸Hcy 含量㊁血浆黏度),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
MDNS),腓总神经㊁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与运动传导速度(motion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及临床疗效㊂结果 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㊁MDNS 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腓总神经㊁正中神经的SNCV 与MNCV 较前明显增快,且组DPN 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腹针联合十二井穴放血DPN 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㊂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腹针; 十二井穴; 放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8.07.031  糖尿病于人体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作为临床上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可高达50%~60%[1]㊂
DPN 又称为 慢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变”[2],早期表现为肢体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晚期可伴发溃疡㊁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的破坏,成为糖尿病患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㊂现代医学对DPN 的发病机制尚处于研究之中,目前公认的主要有代谢异常㊁血供障碍㊁蛋白质糖基化等学说,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㊁高血压㊁脂代谢紊乱等[3]㊂至今针对DPN 西医尚无特异物及疗法,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㊂目前临床DPN 主要采用对因和对症㊂对因主要以控制血糖㊁纠正代谢紊乱㊁改善微循环等为主,对症则主要是缓解肢体疼痛不适
[4]
㊂常规西药对部分DPN 患者能
起到一定作用,但整体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㊂近年来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临床疗效明显,笔者运用腹针疗法联合十二井穴放血疗法DPN,取得尚满意的效果,现归纳总结如下㊂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60例病例资料均来自于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的DPN 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7.54±7.96)岁,病程0.4~16年,平均病程(9.20±4.22)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6.78±7.21)岁,病程0.5~15年,平均病程(8.78±4.55)年㊂两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㊁DPN 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㊂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糖尿病及DPN 诊断标准;(2)血糖控制尚
可且较为稳定超过1个月;(3)经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障碍㊁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者㊂1.4 排除标准
(1)经检查发现由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淋
巴管炎㊁静脉栓塞等血管病变;颈腰椎疾病所导致的神经根受压;脑血管意外等;(2)合并严重的心㊁肝㊁肾功能不全者;(3)合并其他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㊁乳酸性酸中毒等;(4)合并严重
的皮肤感染或溃疡而不能配合行放血者;(5)妊娠㊁哺乳期或备孕妇女㊂
环球中医药2018年7月第11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8,Vol.11,No.71089
1.5 方法
常规: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宣教,嘱患者期间保持平衡饮食㊁适量运动㊂期间两组患者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并保持稳定㊂
对照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规格:0.5g),每次
0.5g,每天3次,共4周㊂
组:在常规基础上应用腹针联合十二井穴放血,(1)腹针:主穴:引气归元(中脘㊁下脘㊁气海㊁关元);配穴:调脾气(天枢㊁大横)㊁腹四关(滑肉门㊁外陵)㊂患者取仰卧位,依照薄氏腹针取穴定位标准,穴区常规消毒,依据患者体型选择适宜长度的毫针(30~50mm长度毫针),引气归元㊁调脾气针刺地部(即深刺),腹四关针刺天部(即浅刺),针刺过程只捻转不提插,不要求得气㊂中以TPD 红外线灯照射腹部,留针30分钟后起针;(2)十二井穴放血:腹针结束后,暴露患者指/趾端,按揉指/趾端1分钟,将血液自近心端捋至指/趾端10秒,使指/趾端充血,安尔碘常规消毒穴区后,
选用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垂直快速刺入穴位2~3mm后出针,挤压穴区周围数秒,每穴出血5~8滴后以干棉球压迫止血㊂每次选用8~10穴,各穴交替使用㊂以上腹针及放血每周3次,共4周㊂1.6 疗效评定指标
观察指标:(1)血生化指标:采集两组患者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其血清半胱氨酸(serum cysteine, Hcy)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BS⁃800型测定);血浆黏度(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普利生,LBY⁃N6型测定);
(2)症状评分:参照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对大脚趾感觉㊁四肢远端肌力㊁腱反射3个部分进行评分,最高分记46分,超过6分为外周神经功能异常,记录两组患者前后MDNS总评分;(3)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别于前后采用肌电图仪(丹麦产DISA2000)测定两组患者腓总神经㊁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运动传导速度(motion conduction velocity,MNCV)㊂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DPN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无明显临床症状㊁体征,肢体感觉㊁肌力㊁腱反射均正常,MDNS积分减少≥90%,神经电生理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比前提高30%以上㊂显效:临床症状㊁体征有明显改善,MDNS积分减少≥70%且<90%,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提高>10%㊂有效:临床症状㊁体征稍有改善,MDNS积分减少≥30%
且<70%,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且<10%㊂无效:临床症状㊁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未达到上述3种标准者㊂
1.7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血生化指标㊁MDNS积分㊁NCV)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以百分率(%)格式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清Hcy含量㊁血浆黏度)比较
两组患者前,血生化指标(血清Hcy含量㊁血浆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较前有所下降,且组血生化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
表1 两组患者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清Hcy含量㊁
血浆黏度)比较(x±s)
组别例数Hcy(μmol/L)血浆黏度(mPs㊃s)
组 30
 前18.66±3.55  1.87±0.21
 后10.77±2.96ab  1.05±0.16ab
对照组 30
 前18.52±3.21  1.77±0.29
 后15.06±3.07a  1.49±0.22a 注:与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㊂
2.2 两组患者前后MDNS积分比较
混纺纱
两组患者前,MDNS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患者MDNS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且组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
僧侣鞋
表2 两组患者前后MDNS积分比较(x±s,分)
lvds屏线组别例数前后
组307.75±1.82  3.32±1.54ab
对照组307.73±1.46  5.10±1.41a
注:与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㊂
2.3 两组患者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前,MNCV㊁SNCV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㊁腓总神经MNCV㊁SNCV速度均较前明显提高;且组患者改善幅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疗效优于对照组㊂见表4㊂
1090 环球中医药2018年7月第11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8,Vol.11,No.7
表3 两组患者前后不同NCV比较(x±s,m/s)
组别例数SNCV(腓总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组 30
 前36.32±3.4437.42±3.5338.17±3.4840.44±5.18
 后42.20±3.53ab45.07±3.59ab44.13±3.47ab47.99±4.67ab 对照组 30
 前37.01±3.2838.12±3.1537.92±3.7140.32±5.22
 后39.52±3.34a42.16±3.50a41.86±4.15a44.58±5.07a 注:与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㊂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组307118486.7a
对照组303781260.0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㊂
3摇讨论
现代医学对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元醇通路㊁氧化应激㊁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㊁蛋白激酶C激活可能与DPN发病机制相关[7]㊂DPN潜在风险高,其危害有目共睹,但目前西医尚无有效药物逆转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8]㊂近年来运用针灸疗法DPN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据研究显示[9],针灸可改善血糖㊁血脂㊁胰岛素水平,调整血管病变和神经组织,乃DPN的绿疗法㊂
中医学认为DPN乃 消渴病”日久所致,依据其出现肢体麻木㊁疼痛㊁感觉异常及日久肌肉无力㊁萎缩等的临床表现,多数医家称之为 消渴病痹症” 痿证”㊂其综合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以五脏亏虚为主,瘀血痰浊阻络为辅,病位在脉络[10]㊂‘灵枢㊃五变篇“指出: 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消渴病早期表现为肾阴亏虚㊁肺胃燥热,病程迁延日久影响全身气血而见多脏腑功能失调,而瘀血痰浊则始终贯穿于消渴病始终㊂
腹针疗法是以刺激腹部腧穴达到调整脏腑功能㊁全身疾病的微针系统,强调 治病必求于本”,其以神阙布气系统为核心,将神阙视为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11]㊂引气归元经典穴组中,四穴同居任脉上,中脘㊁下脘位居胃脘局部,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脾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中脘㊁下脘合用,具有健运脾胃㊁调理中焦㊁调整升降的作用[12]㊂后天之本功能旺盛,则气血㊁津液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得养㊂气海㊁关元位居脐下肾间,关元为小肠募穴,培补元气,气海又名丹田,乃人体先天元气汇聚之所,为 生气之海”,针刺二穴具有培源固肾㊁培补元气的作用㊂中脘㊁下脘㊁关元㊁气海四穴,先后天之本相互资助,后天之本得以健运,先天之本得以供养,具有治心肺㊁调脾胃㊁补肝肾之功能㊂天枢居于人体上下之气交合之所,为升清降浊之枢纽[13],大横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之会,可主治四肢不可举动㊂二穴合用,具有调整气机㊁健脾祛湿㊁滑利关节的作用㊂腹四关由双侧滑肉门㊁外陵四穴组成,滑肉门位居神阙之上,临床多躯干上段及上肢疾患,外陵位居神阙之下,以下腹及下肢疾患为主㊂四穴具有通调气血
㊁疏理全身经气向全身上下包括肢体末端布散的作用㊂腹针理论认为, 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深浅”,浅刺腹穴时影响的主要是外围系统,而深刺腹穴则直接对人体内环境产生影响,本研究运用腹针疗法DPN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气,故引气归元㊁调脾气深刺,腹四关则浅刺㊂古人运用放血疗法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疾患早在
‘内经“中已有论述: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等均是运用放血疗法疏通经络,祛除瘀血阻滞㊂据研究显示[14],放血疗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刺破静脉管壁,改变局部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生存环境,调整机体㊂‘素问㊃缪刺论第六十三篇“曰: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㊂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这里提到的手足爪甲上即为十二井穴,指出五脏病选取五脏经脉的井穴放血以去除外邪,而消渴病以五脏偏废,脏腑功能失调为本㊂十二井穴乃十二经经气初生之所,为十二经之源头,其位于人体四肢末端,感觉末梢丰富,为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通道[15]㊂本研究笔者采用十二井穴放血,旨在调整人体阴阳㊁疏通经络气血㊁激发脏腑功能㊁推陈出新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较前明显改善,后两组患者MDNS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 MNCV㊁SNCV速度均较前明显提高,且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㊂综上,运用腹针配合十二井穴放血疗法能有效改善DPN患者血液循环及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与深入研究㊂
参考文献
[1] 刘杰,孙冰,班博,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氧化应激等相关
机制探讨[J].北京医学,2015,(1):16⁃19.
[2]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3⁃1006.
[3] 易文明,杨晓晖.糖尿病神经病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环球中医药2018年7月第11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8,Vol.11,No.7
led柔性霓虹灯1091
 出版社,2011:172⁃177.
[4] 李苏珊.清化瘀热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瘀热阻络
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4⁃6.[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7] 胡影影,李全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1(20):20⁃22.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
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87⁃789.
[9] 卢雯雯,高燕鲁.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3):323⁃325.[10] 纪晓佳.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治方法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1⁃7.
[11]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6⁃83.
[12] 杨媛,刘云霞.薄氏腹针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4):330⁃334.[13] 庄娟娟,赖新生.赖氏引气归元针法之我见[J].中华中医药
杂志,2016,(10):4154⁃4155.
开关柜门锁[14] 王广军,M.Hossein Ayati,张宇沁,等.从微循环角度探讨放血
rbd-312疗法的机理[J].陕西中医,2010,31(6):709⁃710.[15] 王剑歌,李岩,徐家淳,等.浅谈井穴三棱针放血无痛化[J].
中国针灸,2014,34(1):28.
(收稿日期:2017⁃07⁃03)
(本文编辑:禹佳)
基金项目:北京市市科委资助项目(Z151100004015109)作者单位:10001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
作者简介:温雅丽(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针刺手法干预痛症的临床和机理研究㊂E⁃mail:
通信作者:孙敬青(1968-),女,硕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临床拓展㊂E⁃mail:
针刺王氏 老十针”缺血性脑卒中后便秘40例
温雅丽 王鑫 魏嘉 张涛 田伟 李倩倩 孙敬青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王氏 老十针”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针刺王氏 老十针”缺血性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㊂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纳入120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组(针刺王氏 老十针”组穴)㊁药物组(口服莫沙必利片)及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并进行跟踪随访,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后便秘患者自主排便总次数㊁完全排净感自主排便总次数㊁自主排便性状㊁排便困难程度㊂结果 各组自主排便总次数㊁完全排净感㊁自主排便性状总和结果显示:第1周~第4周㊁第4周~第8周针刺组和药物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 <0.01),针刺组高于药物组,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1)㊂结论 王氏 老十针”可有效增加卒中后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可改善卒中后的排便困难程度,是卒中后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㊂
【关键词】 王氏老十针; 卒中后便秘; 王乐亭; 针刺; 排便次数
【中图分类号】 R322.8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8.07.032  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是国内中老年患者常见病㊁多发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具有极高的致残率㊁病死率,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1]
㊂便秘是
指排便次数减少㊁便量减少㊁排便费力,或虽有便意但是排便困难㊁排便时间较长等
[2]
㊂患者排便过度用力可促使颅内
压增高,出现再出血和脑梗死的可能,加重卒中患者脑部损害,降低活动能力,这一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并对脑卒中的预后与转归产生影响㊂有研究
[3]
根据脑卒中亚型
和卒中分期进行亚组分析,发现8项研究(n =1385人)包含适合于Meta 分析综合的数据:卒中后便秘发生率为48%(95%CI =33%~63%)㊂在脑卒中亚型分析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66%(95%CI =40~91%)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95%CI =27%~75%)㊂急性期的发病率45%㊁康复期48%(95%CI =23%~73%)㊂长时间便秘会因排便用力加重脑中风或者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应注意保持脑中风患者的大便畅通㊂
近年来针对中风后便秘的方法众多,包括:针灸[4⁃6]㊁穴位按摩[7⁃8]㊁中药脐疗[9]㊁中药内服[10
⁃12]㊁穴位埋线[13]等㊂王乐亭老先生所创的 老十针”:上中下脘㊁双侧天枢㊁气海㊁内关㊁足三里,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㊂前期王氏老十针已经被证实[14⁃17]在功能性消化不良㊁胃溃疡㊁胃肠癌术后等疾病方面有良好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9:3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92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患者   糖尿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