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学医路,解决了我对《伤寒论》的四大疑惑?——?表证、解肌.,半表半里是什么?厥阴病是什么?

阅读: 评论:0

三年学医路,解决了我对《伤寒论》的四大疑惑 —— 表证、解肌.,半表半里是什么?厥阴病是什么?
导读:曾安德是肖相如老师的一期弟子,也是一名热爱中医经典、刻苦学习的中医师承医师。曾大夫记录了在三年跟师学习过程中“疑惑得解、疗效提升”的心路历程,真情实感、干货满满,值得学习。
1980年5月至1984年10月,我回村担任赤脚医生,期间也学习了中医。1985年至1988年加了光明中医函授,系统地学习中医。
后来我尽管没有从事医生职业,但也没有间断学习中医,时常对中医的一些理论观点、概念心存疑惑,不理解,没有办法弄懂,总有异物噎喉之感。
进入师门后,通过师父的细致讲解、剖析,我才得以真正理解,是师父教诲了我真正的中医知识,帮助我纠正了概念上的四大困惑。
01
表证的概念
纠正了表证的概念,真正到了外感病的正确方法。HOST 格式
以前,我从教科书上学习的表证概念是错误的,教课书上的表证是外邪侵犯人体导致人体体表发生的病证。
病因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位在表指人体表(毫毛、皮肤);病机是外感六淫,侵犯人体卫表。
教课书所述的表证、里证是按人体的解剖位置来确定的,所以表证是指人体毫毛、皮肤范围,里证病位是在脏腑,表与里之间膜原是半表半里。
教科书把外感表证分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是: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辨别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的方法是前者恶寒重发热轻,后者是恶寒轻发热重。二者均有恶寒、发热,所不同的是其轻与重程度不同,但在临床上恶寒与发热的程度轻重是病人和医者的感觉来描述的,不客观,误差是很大的。
再者,临床实践中,感受寒邪也并不都是发热轻,如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也有高烧发热体若燔炭的时候。《黄帝内经》言:“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所以,恶寒和发热的轻重辨别不了外感寒邪和外感热邪。
在这个问题上,我纠结了多年来,老是辨不清楚外感病的性质,也常导致临床时,对外感病无效。入师门后,是师父让我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通过跟师父学习《伤寒论》,我终于明白了:表证本质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人体的卫气,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作用,人体就会出现恶寒的症状,这种恶寒的症状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不随烤火、加衣被而缓解。
表证的概念是外感寒邪引起的,以恶寒、发热、脉浮、头项强痛为特征的临床证候。
《伤寒论》中常以恶寒的有无作为是不是表证的诊断根据,凡是有恶寒的,张仲景都认为是“表未解”也。如第134 条:“......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从中可以看到,教课书上所称“六淫”,只有感受寒邪和湿邪后才能出现恶寒,才有表证,
因为寒性凝滞收引,能束缚卫气;湿重着、黏腻,也能束缚卫气,使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作用,而出现恶寒。
而“六淫”中除寒、湿之邪之外,其它邪气侵袭人体时不能束缚人体卫气,就不会出现恶寒。
所以,表证的有无,诊断秒杀词就是恶寒,与其它无关,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
通过学习师父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更加明确了外感病的诊治方法,完全纠正了我之前学的外感病错误的概念。
首先纠正了对六淫的认识,以前按教课书上的风、寒、暑、湿、燥、火,而实质是风邪是所有外邪的总称,热邪包含着暑邪、火邪。
外邪按性质分类就是:寒邪、热邪、湿邪、燥邪,共四类外邪。
外感寒邪和外感热邪初期的区别很明确,外感寒邪初期的特征是“恶寒”,外感热邪初期的特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人脸识别安装方法
为什么外感热邪不会恶寒呢?因为热邪特性炎上、升散,不可能束缚、郁闭卫气,只会鼓动卫气运行,加速气血运行,所以外感热邪不会恶寒。
如果出现“恶寒”,这个“恶寒”也只会是外感热邪初期的兼症,是外感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形成了肺热证,而又兼外感寒邪。
这时只需弄清楚肺热和表寒的主次轻重。按先后主次轻重缓急的原则。
外感病初期辨证论治:
外感寒邪初期:
1、太阳伤寒证(表实证):主证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法:辛温发汗散寒。
喉管
方剂:轻者用葱豉汤;重者用麻黄汤。
2、太阳中风证(表虚证):主证有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治法:解肌散寒,调和营卫。
方剂:桂枝汤。
外感热邪初期:
1、热邪犯肺证:主证:发热、汗出、不恶寒或反恶热、口渴、头痛、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治法:清解肺热。
方剂:以咳嗽为主的用桑菊饮;以发热为主的用银翘散。
2、热犯阳明证:主症:壮热多汗、口渴多饮、心烦头痛、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或浮滑。治法:辛寒清热。
代表方剂:白虎汤。
外感燥邪初期:
主症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渴,咽干鼻燥,舌红苔薄白而干,右脉数大。治法:清宣肺热,养阴润燥。
方剂:桑菊饮加沙参、梨皮等,或桑杏汤。
h5n6而现行教课书称外感燥邪初期为“秋燥表证”。将其称为“秋燥表证”的原因是在外感燥邪初期有时可见“微恶风寒”。其实这是外感燥邪的兼证,即燥邪伤肺津兼有外感寒邪。
燥邪没有收引、凝滞之性,不可能束缚卫气,是不可能导致恶寒的。
外感湿邪初期:
主症头疼身重,头痛如裹,腰脊、四肢重痛难以转侧,伴见恶寒,苔白滑,脉濡。治法:祛湿散寒。
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
湿邪重浊黏滞,可以束缚卫气,使卫气不能温分肉,所以可以有恶寒,恶寒是外感温邪初期的固有表现,不是兼证。也可以理解为,湿性类水,水性本寒,所以湿有很多特征和寒相似。红外线测速仪
医生能外感病,这是起码功夫,基本功,也很重要,“善治者,首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但是,中医理论对外感病概念历来没有统一标准的界定,教课书的界定也不正确,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很多。
师父给出的外感病初期理论,真实可靠,临床适用,确实能避免很多的误治。
02
解肌的含义
透彻认识“桂枝本为解肌”。
蛋白精以前我学到的桂枝汤就是太阳病有汗,即现代教科书说的表虚证的方;以前对桂枝汤解肌祛风的认识是解除肌表的风寒之邪。
其实这种认识并没有理解桂枝的功效,更没有理解“解肌”,所以临床时也是糊理糊涂的使用桂枝。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4:0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9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外感   表证   人体   卫气   学习   治法   发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