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3
【原文】: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注家曰:此异气者,一说,所谓感异气者,行流时气也,感之则成坏病证,即诸如“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我觉得应当是泛指引起疾病的诸多因素,包括饮食不节,房室内无度等等。“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和“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相通,大意就是依据脉证,按本书所说的坏病的治法去治。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
《难经》云: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则为前病。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疟。王三阳曰:阴阳俱盛者,伤寒脉也。十三日以上,
寒已传里,变为热病矣,脉当沉数,今复见伤寒脉,岂非重感于外寒乎?寒热相搏,故曰变为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成无己曰: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难经》云: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风来乘热,故变风温。
弹簧绳“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之最重也”。成无己曰:此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王朴庄曰:此温毒与《金匮》阳毒阴毒同。洪数者,气之热;实大者,血之热。温热之气挟毒戾而入阳明变为温毒,凡一切斑疹皆其类也。毒之陷伏者即不治,故云为病最重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王朴庄曰:温疫,即湿温。(按湿温,即湿温时疫,非《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之湿温也)时行之气,不外寒、热、燥、湿四者。寒变温疟,热变温毒,燥变风温,湿变温疫,故《总病论》叙四种温病,直以温疫为湿温。濡弱者,天气之湿客于上,故阳脉见之;弦紧者,地气之湿客于下,故阴脉见之。温气者,春夏间先时太过之热,蒸动地湿之气,伤寒病后受之,蕴而成身热多汗不解之证。
此气易于传染,能使长幼受多相似,故名为疫。言温疫者,以别于寒疫也。寒疫必兼寒湿,温疫必兼湿热,此其大略也。
【许学士风温医案】
己酉,虏骑破淮,俱疫疠大作。时有王朝奉寓天庆,得疾,身热自汗,体重难以转侧,多眠,鼾睡。医作三阳合病,或作漏风证,治之不愈。予曰:此风温病,投以葳蕤汤,独活汤,数日瘥。羟基氧化钴
论曰:仲景云,见太阳病脉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又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大抵温气大行,更遇风邪,则有是证,令当春夏,病此者多,医作伤寒漏风治,非也。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发汗,而仲景无药方,古法谓可取手少阴火,足厥阴木,随经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汤,独活汤辈为宜,若发热无下证者,当用知母石膏汤,误汗之,则防己黄汤救之。
【原文】: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外台》有“时吉时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注家曰:隐忍冀差:“差”同“瘥”,对疾病隐瞒忍耐,希望能自己好转病愈。痼(ɡù)疾:顽固不愈的久病。滋甚:更加严重。时气不和: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违和。寻其邪由:寻致病的原因。腠(còu)理:肌肉皮肤间的纹理。大凡有了疾病,应该即时,如果不能即时求医诊治,而隐瞒着、忍耐着,希望侥幸自愈,往往因此而酿成积久难愈的病。尤其是小儿与妇女,更容易拖延不治,使病势更加严重。如果因外受时令之邪而身体不适,就应当及早告诉家里的人,请医生诊治。寻致病原因,乘病邪还在腠理的时候,及时进行,很少有不愈的。如果病人隐瞒忍耐,过了许多日才说,病邪已经侵入脏腑,那就难以制止了。这是家中发生患病的人,应当考虑注意的要点。凡需制作汤药,不可拘泥时间的早晚,一旦感到有病,就应立即请医,只有这样,才容易治愈。如或稍有拖延,病情就会发生变化,这时虽然要求医治,一定难于收效了。本条讲患病应当早治,切忌拖延。本条提出患病必须早治的意义及失治的严重后果。有许多疾病,因为未能
及时,以致病邪日深,病势日重,而成为难以治愈的沉疴痼疾;尤其是小儿和妇女,由于小儿不能诉说病情,妇女多隐疾难言,因而失治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发生的疾病,病势发展很快,更应当注意早期,以免病邪向里转变,酿成难以救治的危局。在服药方面,也不可拘于早晚,一感觉有病,就应随时医治,随时服药,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痊愈。否则,病情恶化以后,再去求医服药,就难以为力了。 【原文】: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治之无益。
罗按:方就是药方,法,就是指用药的办法,方后有注的就是用药的办法。大意是:病人若不按医嘱来用药,不须治之,治之不愈,反让自己声名受损。
注家曰:服药不能依照规定的方法,任意违背医嘱,那就不必。
本条讲服药应当遵循医嘱。临床除了医家处方用药必须符合病情,是愈病的条件外,在煎药用水方面、煎药时间方面、投药先后方面、服药时间方面、药后调护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法度,这需要病家的密切配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否则,不仅难以收效,甚至发生其他变化,如果治之也没有效果,不如不治。
【原文】: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注:温覆:用衣被覆盖。协热遂利:表症因误下而邪内陷,致发生下利,表证仍在,发热而利,称为协热利。困笃:病变沉重难医。
注家曰: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开始时风寒侵袭肌表,渐至由表入里,病邪一旦入里就不易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应及时,施用发汗解表,并注意服药后适当加盖衣被,使浑身温暖而得汗,病邪就会消散。若不遵循表里先后的症治规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会引起变症。因此,若表症尚未解除,还应当先解表,解表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若表症已解而里症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满大实之症,则不可用攻下法,若过早攻下,则不能解除其病;若表症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而见大满大实之症,就应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则病可愈。若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麦饭石杯
夹心取力器
使正气受损,邪热内入,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症的,不可胜数,病变轻的则会加重,重的则会死亡。本条论外感病使用汗下的一般原则应以辩证为前提,既要防止早下误下,也要避免应下失下。
成无已曰: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偏隔,周身不通而病。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寒热也。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
《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长春密刺>圆珠笔尖
《义疏》曰:所谓不在证治者,谓大热下陷,或瘀热在里,邪已内伏,外证不具,故曰不在证治,必脉象可凭,或沉紧而实,或沉实而结,既属下陷之邪,原为外感所致,犹当先解其表,表解而后可攻。若未和其外,而遽下之,则邪陷不解,而内结愈深,如大结胸证之类是也。若表邪未解,而内不消散,邪结尚非大满(未至于满甚也),皮腠犹生寒热(
生寒热,即发寒热也),内实未成,经证犹在,则病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散,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胃实之象已具,自可下之。盖用药惟在平辨之审,原不必计日施治,虽四五日,峻攻亦不能为祸也。不宜下,而便攻之,内以下虚,表因攻陷。所谓热入者,谓表热内入也。病随体变,或邪入肠胃,而协热下利,或邪陷包络,而烦躁懊恼,为诸病变,不可胜数,其逆之轻者,则病转困笃,重者则必死矣。
【许学士表未解不可下医案】
己酉夏,一时官,病伤寒,身热头疼无汗,大便不通,已五日矣。予适自外邑归城,访之,见医者治大黄芒硝辈,将下之矣。予曰:子姑少待。予适为诊视,视之脉缓而浮,卧密室中,自称恶风。予曰:病患表证如此,虽大便闭,腹且不满,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于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毒乘虚而入内,不为结胸,必为协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之以小柴胡汤,濈然汗出,大便通,数日愈。
论曰:仲景云:伤寒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方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方可议下,若不宜下而遽攻之,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必笃,重者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