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电图仪器性能不良造成心电图误差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和心电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心电图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各厂家所提供的心电图仪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性能较低劣的心电图仪器可造成心电图的失真,给诊断造成一些假象,导致诊断失误。遇到因心电图仪器性能不良造成心电图误差时,应马上联系生产商进行维修,改进机器性能,或更换优质的心电图仪器。
2 人为操作失误及人工伪差导致心电图诊断失误
在心电图分析时未能识别与排除一些人工误差,因而发生误诊者较多。有一项对心电图诊断失误的研究,人为操作失误及人工伪差导致心电图诊断失误约占1%,我国每年估计描记心电图多达几亿人次,因人为操作失误及人工伪差导致心电图诊断失误的数量是惊人的。因此,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防止人工位差非常重要。
2.1常见的操作失误
是常见的操作失误错误,常见的差错是将左、右上肢导线接错,使描记出的6个肢体导联心电图图形酷似右位心的心电图图形,即Ⅰ颠倒(Ⅰ导联P和T波倒置,QRS主波向下),Ⅱ导联与Ⅲ导联互换,aVR导联与aVL导联互换,aVF导联正常。观察胸导联图形,并无右位心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资区别。除上述差错外,还应注意上、下肢导联线接错。
辨别导联线接错,最简便的方法是观察aVR导联的心电图图形,在正常情况下aVR导联的P波和T波都向下,QRS波主波也向下,如出现上述错误,一般都会使aVR导联的P波和T波直立向上。凡遇到这种异常改变就应考虑到有导联线连接错误的可能,应立即进行检查,纠正错误连接,再次描记,以免误诊。
2.1.2胸部电极位置放置不当
这种错误会影响QRS波的振幅。当电极位置升高2cm时,R波振幅明显降低,rS型波可能变为QS型,有可能被误诊为心肌梗死。预防这种错误的方法是:严格操作规范,描记心电图的技术人员或护士应是经过心电图规范化培训,持有培训合格证者。住院病人反复描
记心电图时应将胸部电极位置做一标志,以免前后描记时因位置发生变动,造成诊断失误。
2.1.3使用抗干扰键的影响
多数心电图机均配有抗干扰键装置。使用抗干扰键的时,P、Q、R、S、T波的总振幅可有所减低。
据报道单独使用抗交流干扰键较不用抗交流干扰键平均下降13.16%;
单独使用抗肌电干扰键后下降8.43%;
两键并用后其总振幅平均下降17.54%,差异非常显著(P<0.001)。
建议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抗干扰键,尤其避免两键并用。在特殊情况下如使用了抗干扰键,应在心电图图片及其它有关资料中注明,以保证图片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2常见人工伪差
包括外界交流电流干扰、病人肌肉震颤干扰、心电图基线不稳、导联线松脱和断离、地线接触不良、电极接触不良、电话铃或手机干扰、按压定准电压键时间不当、病人体质或病理因素等,均可以使心电图的图形发生改变。
2.2.1外界交电流干扰
表现为全部导联中都可以见到一种很有规律的每秒50~60次的纤细波形。应寻干扰源,如检查周围环境有无交流电用电设备、病人肢体是否接触铁床、电极板是否不清洁或生锈、是否电极板下皮肤准备的当、电极板捆得过紧或过松、导联线或地线接触不良或断裂或心电图机性能不良等,并立即处理。
2.2.2肌肉震颤干扰
肌肉震颤干扰的频率多为10~300次的快速不规则的细小芒刺样波,易误诊为心房颤动。应寻引起的原因,如被检者精神过度紧张、室温过低、电极板与皮肤接触太紧、检查床过窄使四肢肌肉不能松弛、病理性抽搐和颤动,如甲亢和震颤麻痹等。
2.2.3心电图基线不稳,上下摆动或突然升降
严重影响对ST-T的正确判断.应立即查原因并予以纠正。常见原因有:描记心电图时,病人移动身体或四肢、呼吸不平稳而致胸导联心电图基线摆动、电极板生锈,导电糊涂擦过多或过少、导联线牵拉过紧、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良、心电图机内干电池耗竭或交流电源电压不稳。
2.2.4导联线松脱和断离
溜逸可导致心电图在一段时间内突然无波形出现,极易误认为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仔细阅读可发现这段记录中无任何电活动。应立即检查电极板连接是否牢固,有无脱落,导联线的线端有无铜丝脱落、折断等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地线安装不标准或连接不当,可造成地线接触不良。
其心电图表现特点为出现连续的中频率低振幅均匀锯齿样波形。出现这类干扰时,经重新调正地线的接触,干扰性伪差即刻消除。地线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止漏电的心电图机对病人造成生命危险。请大家重视!
3 未养成有步骤分析心电图习惯或读片不够细致而导致心电图诊断失误
压缩木耳
伸缩装置养成科学的心电图分析方法和习惯,按步骤阅读心电图,是保证心电图诊断正确,防止失误的重要环节。认真细致的读片,必要时逐导、逐波进行分析对比是避免诊断错误的关键。不少水平较高的医师诊断发生错误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
3.1几种常见的情况
3.1.1未注意定准电压的标记
缺少经验的医师常常未注意定准电压的标记,将正常心电图误诊为为高电压或低电压。在检查操作中,若未使用自动记录装置,应在全导联两端各打一个未改变的电压标记;若部分导联改变了定准电压,可将改变后的电压标记打在所有改变了定准电压导联的两端,并经常校对其高度和阻尼。
3.1.2.忽略了P-R段
P-R段反映P-Ta段的变化,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如急性心包炎、心房梗死、心房损伤等。忽略了P-R段偏移,可能漏诊早期急性心包炎、心房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心包炎的心电图表现,传统概念是广泛ST-T改变,T波低平、等电位、双向或倒置,同时可有Q
RS波低电压及窦性心动过速三大特点。
近来研究发现心脏电交替,V6导联ST段抬高与T波比值,PR段偏移是心包炎心电图表现新的三大特点,尤其是aVR导联PR段水平抬高是心包炎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急性心包炎PR段偏移的心电图特征:
⑴PR段偏移向量朝向右上(或右后),故aVR导联(偶见V1导联)PR段总是向上抬高,而多数导联如Ⅰ、Ⅱ、Ⅲ、aVF及V4~V6导联PR段压低;
⑵偏移幅度0.05~0.15mV;
⑶不论是抬高还是压低,偏移形态多呈水平型;
⑷PR段偏移方向与ST段向量相反,故ST段抬高导联其PR段压低,反之,ST段压低导联则PR段抬高,尤以aVR导联更为明显。
PR段偏移也是急性心包炎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之一,一般出现在急性心包炎早期第一或第二阶段,亦即抬高的ST段回到等电位线及T波倒置之前,持续时间较为短暂(表一)。它
可能是急性心包炎最早期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甚至是唯一可见的心电图改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应引起重视。
3.1.3没注意到P-R间期缩短水封井
将预激综合征误诊为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大或心肌梗死。亦有的仅仅注意P-R间期正常,没有注意到QRS起始部有预激波,QRS增宽,及伴有继发性ST—T改变,漏诊Mahaim束预激波。
Mahaim束参与形成的预激波或预激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如下:
健慰器具① 心电图出现类似左束支阻滞图形的预激综合征,心率快时预激波增大,心率慢时预激波减小或消失。即频率依赖性、间歇性预激综合征,与左束支阻滞不同在于病人多较年轻、无器质性心脏病、有心动过速。
② 胸壁导联QRS波形从负到正的变化在V4导联以后出现,V2—V4导联r波大于40ms,V5—V6导联q波减小或消失
③ 发生心房颤动以后,预激波大小差别非常显著。
④ QRS电轴在0~75°之间。
⑤ 发生折返性心动过速时,QRS波宽大畸形,类似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显著左偏,有时类似右室心尖部起搏的QRS—T波形。V1—V4导联QRS主波都向下。I导联仍呈R型
⑥ Mahaim束预激波和Mahaim束预激综合征很少见,应注意与前间壁心肌梗死和左束支阻滞相鉴别。
3.1.4忽略J波
QRS波结束与ST段交结点称为J点,如其振幅增高并持续一定时间称为J波。忽略J波可漏诊低温、高血钙、缺血性J波等心电图改变。
二氧化氯发生器加药3.1.5未能识别藏于ST-T段内的P波(P′波)
因而漏诊一些心律失常如房性早博、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二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如发现ST段有突起,T波有切迹、变形等,应注意其内有无隐藏的P波或P′波。
3.1.6没有全面观察与测定QRS时间
将某些导联QRS波成分(起始的Q波或终末S波)误认为逆传型P波。一个QRS波最宽的导联进行测量,可发现所谓的逆传型P波实际上包含在QRS波之内,为QRS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