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 |||||||||||||||
学段 | 高段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六年级 | ||||||||||
册别 | 上册 | 单元(章节) | 第二单元 | 课时 | 1 | ||||||||||
设计者 | 马萍 | 所属单位 | 吴忠市利通区盛元小学 | ||||||||||||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
1. 单元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使用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位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已经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明确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学习的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提供多种探究途径,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3个例题,以“台风中心的行进”为背景连续推进,很自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这样的编排设计,把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一个大的情境背景下学习,思路连贯,层层递进,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达成目标。 将实验教材安排的4个例题缩减为3个例题,保留“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等主干知识,不再单独设置例题让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互为参照点描述点的位置关系),而是将这一知识渗透在教学“描述简单的路线”的例题及练习五的部分练习题中(如练习五中的第3、4、8、9、10题)。 2. 课时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例3:描述简单的路线。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3的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材删除了实验教材的例3安排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即互为参照点描述点的位置关系)。因此,在本例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正确描述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在充分感受体验方向与距离的描述具有相对性的同时,再结合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如习题3、4题等),引导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并落实这一学习难点。 距离保护3、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能用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继续学习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从原有一个大概方向的范围精确到具体的一个点上,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经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给出的路线,自己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描述和画简单的路线图,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项 目 | 内 容 | 教学策略的选择 | |||||||||||||
教学重点 | 在描述路线过程中,会正确选择参照点,会根据参照点正确说出另一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 | 教学时要不断结合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应用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方位感。 | |||||||||||||
教学难点 | 根据描述的路线,自己画出路线图。 | ||||||||||||||
教学环境设计 | |||||||||||||||
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包括投影仪、展示台、音响等) | |||||||||||||||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 |||||||||||||||
知识点 编 号 | 媒体 类型 | 媒体使用方式 | 教学目的 | 占用 时间 | 媒体 来源 | ||||||||||
1 | 录像视频 | 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 设疑—播放—讨论 | 30秒 | 网络视频截取制作 | ||||||||||
2 | 白板课件 |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 讲解—播放—举例 | 6分 | 自制 | ||||||||||
3 | 文本、图片 | 播放—提问—讲解 |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 密封杯9分 | 课件 | ||||||||||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猜想—结论;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 |||||||||||||||
资源使用说明 1、打开鸿合电子白板,运用白板中插入图片、硬笔书写、拖动、漫游等功能。 2、学生打开word和ppt媒体资源进行汇报交流。 3、打开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 | |||||||||||||||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 |||||||||||||||
教学 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 | |||||||||||
一、 复 习 铺 垫 | 1、 根据平面图,在作业纸上完成下列问题。 (1)医院在图书馆_____ 偏__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2)图书馆在医院_____ 偏__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3)动物园在图书馆南偏西20°的方向上,距离是600 m。请在平面图上标出动物园的位置。 反馈:第(1)题和第(2)题的区别是什么? | 独立完成 汇报作业答案 集体订正 | 展台展示作业完成情况 | 通过这个练习,复习三方面内容:1.在平面图中,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2.方向的相对性;3.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为下面学习描述和绘制简单路线图做准备。 | |||||||||||
二、 探 究 新 知 | 出示主题图。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1.分段描述,理解移动路径。 (1)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台风是怎么变化的? 师:沿正西方向移动,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移动了540 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我们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 生:把台风生成地作为参照点,发现台风向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课件演示 (2)师:到了第一站之后,台风改变方向了。它是怎么改变方向的、移动了多少距离呢?课件演示 师:西偏北30°方向是怎么看出来的?移动600 km又是怎么知道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了? 师:同意他说的吗?再请个同学来说一说。 师:我们刚才描述台风第一次移动时是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的?我们发现两次移动,描述路径时,参照点是不一样的。 (3)师:到达A市后,台风又改变方向了,接下来是怎么变的呢?课件演示 师:同样他说的吗?再请同学来说一下。 师:这次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PPT课件演示: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最后又改变方向了,怎么移?(PPT课件演示:最后又改变方向了,向正西方向移动100 km。) 2.完整描述移动路径。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描述这样的路线图。(出示课题:描述路线图。)在描述台风移动路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每移动一次,参照点都发生改变,要根据新的参照点来描述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PPT演示)。 4. 练习。 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8题。 | 在白板上调出图片 出图中已有信息 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生: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学生口答,可以补充 讨论回答 生: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学生回答 同桌两人一组,看着图,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移动路径 全班交流说一说。 (1)先独立完成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二行,集体校对答案。 (2)独立完成表格的第三行。反馈时提问:书店到商场,以哪个点为参照点?东偏北45°或北偏东45°是怎么得来的? (3)独立完成表格的第四行。反馈时提问:商场到小玲家,以哪个点为参照点?东偏南30°是怎么得来的? (4)完成第2个问题,要求平均速度得先知道什么?怎样计算平均速度? | 利用白板的插入资源调出相关图片。 (PPT课件演示: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 (PPT课件演示:然后改变方向)。 (PPT课件演示: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PPT课件演示: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 课件演示台风移动方向 | 在描述路线图时,最大的困难是参照点变了,随之需要确定的方向、距离也不断变化,使得正确描述路线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而且描述路线图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前面“根据两点的相对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另一点的位置”的语言表述方式稍有不同,这些无形中给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了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应采用分段描述的方法,降低难度,以便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方法。 | |||||||||||
三、 拓 展 提 升 | 教材第22页“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我向正南方向走50 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 m到公园。 | 1. 讨论:要画这个示意图,首先得确定什么? 雷击次数 (出发时的位置。如果学生讲了比例尺也行,如果没有讲,那就到后面反馈时去分析。讲比例尺时,重点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比例尺。) 2. 自己动手尝试画。 3.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分析自己画的方法。 | 学生在前面描述路线图时做得比较细致,学得比较扎实,所以在绘制路线图时,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动手尝试,根据学生画的结果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再次体会、理解“参照点变了,移动方向和距离也随之变化”。 | ||||||||||||
四、 应 用 反 馈 | 1、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西偏北40°行驶3 km后向西行驶4 km,最后向南偏西30°行驶3 km到达终点站。” 2. 第(2)题: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 1. 独立完成第(1)题,集体校对。 2、(同桌交流,最后全部交流)。 | 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练习,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 ||||||||||||
五、 回顾反 思 cagaa |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描述路线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 思考问题, 并进行回答。 | 利用白板漫游功能进行回顾。 | 在总结回顾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 |||||||||||
六、 布置作 业 |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学和放学的大致路线。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出家附近的地图,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描述。 | 利用描述路线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8:3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87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