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
(一)概述
酚醛树脂泛指酚(苯酚、甲酚、二甲酚、间苯二酚等)与醛(甲醛、乙醛、糠醛等)合成的树脂,其中以苯酚与甲醛合成的苯酚甲醛树脂最为重要,它的产量占酚醛类树脂的首位,应用也最广泛。本书在以后的论述中,多以苯酚甲醛树脂为代表。 合成酚醛树脂的催化剂有酸、碱两大类,前者多用盐酸、草酸,有时也用磷酸、硫酸等其他酸;后者多用氨水、氢氧化钠,有时也用氢氧化钡、氧化镁、苯胺等作为辅助催化剂。近年来对采用金属盐类作为酚醛树脂合成的催化剂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此外还有用酶、其他有机酸作为催化剂的报道。
酚醛树脂在合成反应阶段分子量逐步增长,合成终点维持在线型及带支链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均低于1000,特殊应用场合要高一些,甚至高于4000。酚醛树脂在应用于各种制品的成型过程必须要发生交联反应,使之形成三向网络大分子结构,相对分子量可谓无限大。三向网络结构可促进制品使用性能更加理想。促进交联的助剂包含固化剂和固化促进剂,六亚甲基四胺是最常用的固化剂,而固化促进剂可采用对甲苯磺酰氯和苯磺酰氯。 (二)原料
原料 名称 | 分子式 | 相对分子质量 | 凝固点 /℃ | 沸点 /℃ | 密度 /g.cm-3 | 溶解性 | 外观 |
苯酚 | C6H50H | 94.11 | 40.9 | 182.2 | 1.055 | | 无或白结晶 |
混甲酚(间位大于40% | CH3C6H4OH | 108.1 | 11~35 | 191~203 | 1.03~1.047 | 稍溶于水,溶于乙醇 | 无或棕透明液体 |
间甲酚 | CH3C6H4OH | 108.1 | 12 | 203 | 1.034 | 溶于水及乙醇 | 无或黄液体 |
苯胺 | C6H7N | 93.21 | -6.2 | 内外网切换器184.4 | 1.0235 | 溶于水及乙醇 | 无油状液体 |
甲醛 | CH2O | 30.03 | | | | 溶于水 | 水溶液为乳白液体 |
糠醛 | C5H4O2 | 96.08 | -36.5 | 162 | 1.159 | 焙烧回转窑溶于乙醇微溶于水 | 无或褐油状液体 |
多聚甲醛 | CN2O | | 120~170 | | | 溶于水并放出甲醛,不溶于乙醇 | 白结晶粉末 |
| | | | | | | |
(三)辅料
| 物料 | 分子式 | 相对分子质量 | 外观 | 特性 | 主要指标 |
合成催化剂 | 盐酸 | HCL | 36.7 | 黄或无透明液体 | 强酸性、强腐蚀性、溶于水 | HCL含量≥32% |
硫酸 | H2SO4 | 98.1 | 黄或无透明液体 | 强酸性、强腐蚀性、溶于水 | 浓度≥98% |
草酸 | (COOH)2·2H2O | 126.07 | 无或白结晶颗粒 | 弱酸性、溶于水、有毒 | 熔点101℃结晶品 |
磷酸 | H3PO4 | 98.0 | 无斜方晶体(纯品)或稠厚液体(含H3PO483%~98%) | 中等酸性,溶于水和乙醇 | 含H3PO4≥83% |
氢氧化钠(液碱) | NaOH | 40.01 | 白或微红液体 | 强碱,强腐蚀性 | NaOH含量≥30%的水溶液 |
氨水 | NH4OH | 35.05 | 无或微黄液体 | 弱碱、有强刺激性臭味 | NH3含量≥20% | 无水
苯胺 | C6H7N | 93.21 | 无油状液体 | 有强臭味及毒性,溶于水与乙醇等 | 苯胺含量≥98%,水含量≤1% |
氢氧化钡 | Ba(OH)2·8H20 | 315.5 | 白单斜晶体 | 有毒,熔点78℃,溶于水 | |
氧化镁 | MgO | 40.3 | 白粉末 | 弱碱性,溶于酸不溶于水 | |
固化剂及固化促进剂 | 六亚甲基四胺(乌洛托品) | (CH2)6NH4 | 140.9 | 无结晶 | 280℃以上分解,263℃升华,水溶液微碱性 | 光栅单元纯度≥99% |
对甲苯磺酰氯 | CH3C6H4SO2CL | 约190 | 无结晶 | 弱酸性、有臭味 | 纯度≥97% |
苯磺酰氯 | C6H5SO2CL | 约176 | 无油状液体 | 中等酸性有刺激异味 | 纯度≥95% |
| | | | | | |
二、合成
( 一)合成反应
酚醛树脂的合成反应分为两步,首先是苯酚与甲醛的加成反应,随后是缩合及缩聚反应。即:
1、加成反应
在适当条件下,一元羟甲基苯酚继续进行加成反应,就可生成二元及多元羟甲基苯酚:金属抛光轮
(2)缩合及缩聚反应
缩合及缩聚反应,随反应条件的不同可以发生在羟甲基苯酚与苯酚分子之间,也可发生在各个羟甲基苯酚分子之间,包括:
等等。
缩合反应不断进行的结果,将缩聚形成一定分子量的酚醛树脂,由于缩聚反应具有逐步的特点,中间产物相当稳定因而能够分离而加以研究。多年来研究分析通常认为,影响酚醛树脂的合成、结构及特性的主要因素为如下四点:
(1)原料的化学结构;
中央空调控制
(2)酚与醛的摩尔比;
(3)反应介质的酸、碱性;
(4)生产操作方法。
二、影响因素
1、原料的化学结构
根据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只有原料的反应官能度为2时才能形成线型大分子,而若要形成支链以及体型(网状)结构高分子,原料的官能团必须大于2。
酚醛树脂的合成原料是酚与醛。由于醛类的反应官能度为2,所以酚的官能度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苯酚的反应官能度为3,即羟基的邻、对位,其他常用酚的官能度数目及它们的活化点(以*记)表示如下:
显然,以上各种酚中,只有反应官能度为3的苯酚、间位取代酚才能与醛类反应获得交联网状结构。如果采用混甲酚为原料,其中间位甲酚所占比例应高于40%,否则难以形成足够交联密度的网状结构,致使树脂性能不佳。
酚上取代基不同,其与醛的反应速率差异显著,如以苯酚的反应速率为基准,设为1,其他酚的相对反应速率分别为:
3,5-二甲酚 间甲酚 苯酚 对甲酚 邻甲酚
7.75 2.88 1 0.35 O.26
醛类中,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其在酸或碱的水溶液中极易形成甲二醇,并很快达到如下平衡: CH20+H20←HOCH20H
甲二醇是实际的活性双官能团单体。另外一种常用的醛是糠醛,由于其取代基远大于甲醛的-CH2,所以与酚的反应速率较甲醛慢。但糠醛的呋喃基中含有双键,具有多种反应活性,其所制酚醛树脂仍具有很好的交联固化特性。
2、酚与醛的摩尔比
酚醛树脂是酚类与醛类反应合成的产物,所以两者必须有适当的摩尔比,任何一种原料极大的过量,都不可能生成酚醛树脂。
当反应采取酚与醛的摩尔比为1:1时,理想状态下,应可生成线型结构的酚醛树脂,但因没有更多的甲醛分子,苯酚的三个反应活化点并没有充分起作用,故而不能形成交联网状结构的酚醛树脂。
若反应采取酚稍过量,例如醛与酚的摩尔比为2:3,则不能产生足够的羟甲基,缩聚反应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止,只能得到较低分子量的线型结构酚醛树脂:
与上相反,若反应采取醛过量,即两者摩尔比大于1,则反应初期的加成反应,易于形成二元及多元羟甲基酚:
只有醛过量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保证生成较多量的三羟甲基苯酚的情况下,反应初期才能有一定支链结构的大分子,也才有可能继续进行交联反应最终形成网状结构。
3、反应介质的酸、碱性
实践得知,当甲醛水溶液(37%~40%)与等体积的苯酚混合后,其体系pH为3.O~3.1,即使加热至沸腾,亦难以发生反应。若在上述混合物系内另加入酸或碱,使pH小于3或大于3.1,则在稍加热的条件下,就可发生一定的反应。
人们根据研究和多年实践,普遍认为酚醛树脂合成的介质pH有两个比较适用的范围,即pH<3和pH=7~11。当pH<3,反应介质呈强酸性,这时酚醛树脂合成的第二步缩合反应速率远高于其第一步加成反应速率,因而更有利于形成线型结构大分子;当pH=7~11,反应介质呈强碱性,与前述情况相反,酚醛树脂合成的第一步产物(一元羟甲基苯酚)继续进行加成反应二元及多元羟甲基苯酚的速率都远比一元羟甲基苯酚生成的速率快,也比一元羟甲基苯酚继续反应速率快,所以更有利于生成二元及多元羟甲基苯酚,它们经缩聚反应就会形成带支链的树脂分子,不加控制情况下甚至会深度反应,形成交联的网状结构,并失去熔融流动性和可加工性。
4、生产操作方法
生产预定结构和性能的酚醛树脂,还应注意生产操作方法的影响,诸如原料和催化剂投入反应釜的时间差;各反应阶段温度、时间控制的调配;脱水干燥的方法、速度等都会影响酚醛树脂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当然也就影响到树脂的稳定性(保存期)和工艺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