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阅读: 评论:0

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及护理体会
程玉兰;夏杰
【摘 要】目的观察并总结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 40例自发性气胸或血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采用18F或20F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对比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2/30),低于对照组的13.3%(4/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舒适度满意度93.3%,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安全、有效、围术期系统化护理措施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服务器部署【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年(卷),期】2016(002)004
绝缘软母排
【总页数】3页(P81-83)
【关键词】气胸;双腔气囊导尿管;胸腔闭式引流
【作 者】程玉兰;夏杰
银膜【作者单位】重庆西南铝医院外二科,重庆40132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数模转换R473.5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方法,其能够连续不断地排气,使肺在短时间内快速复张,治愈率高[1]。传统的闭式引流管为粗硅胶管,由于管径粗、质地硬,导致局部损伤较大,患者置管后疼痛难以忍受使活动明显受限,易发生皮下气肿,拔管后伤口愈合时间长且遗留疤痕大,影响美观,不易被患者接受[2]。但过细和过软的引流管又不能充分引流,容易发生堵管。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气胸、少量血气胸患者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该方法对患者创伤小,舒适度好,易被患者接受。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西南铝医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32例、外伤性血气胸患者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9~72岁,平均(45.8±10.1)岁,经X线检查诊断,其肺组织压缩程度为35%~82%。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6~77岁,平均(46.1±11.0)岁,经X线检查诊断,其组织肺压缩程度为31%~85%。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矿泉水瓶盖
对照组采用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采用18F或20F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对比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4/30),其中胸腔内感染1例、引流管滑脱1例、肺不张
1例、皮下气肿1例;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2/30),2例均为引流管堵塞。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疗效满意度为96.7%(29/30),对舒适度的满意度为93.3%(28/30);对照组对疗效满意度为93.3%(28/30),对舒适度的满意度为73.3%(22/30);观察组舒适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术前护理
向患者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理和方法,着重强调该技术的安全性,使患者打消顾虑[3]。气胸患者多数为急诊入院,由于肺组织被压缩,突发呼吸困难,患者伴有恐惧、紧张情绪。术前应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3.2 术中配合
患者取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行手术标识,气胸引流穿刺
点选在锁骨中线第2、3肋间,胸腔积液引流穿刺点选在腋中线第7、8肋间。协助医生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及术中配合,待导尿管气囊端穿过胸膜进入胸腔3~5 cm时,将其与准备好的引流瓶连接,可见大量气泡溢出或血性液引出,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8~10 mL,向外牵拉导尿管见有阻力为止,固定导尿管,记录引流情况。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观察患者的神志、面、末梢循环等情况。观察咳嗽、排痰情况,剧烈干咳者,遵医嘱给予镇咳药物。观察胸部疼痛情况,对于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观察输液情况,输液滴速不宜过快,以50滴/min速度为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加床档保护,防患者坠床。
3.3.2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引流管通畅是保证胸腔内气体排出、肺复张、肺大泡裂口愈合的关键[4]。患者行引流术后,若无特殊禁忌证均采取半卧位,即可以改善呼吸又有利于引流。护士需经常巡视病房,及早发现引流管因折叠、堵塞、扭曲、受压、脱出等原因造成的引流不畅。在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24 h内每1~2 h挤压引流管一次。必要时请患者
学生枕深呼吸或咳嗽协助观察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保持水柱正常波动。
3.3.3 观察气体、液体排出情况:气胸患者引流初期,引流瓶内可见大量气泡溢出,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排气停止,引流管无堵塞,提示肺破口已修复。如果平静呼吸时持续有气泡排出应考虑漏气。积液患者引流观察重点为引流液的量、颜,可反映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如果引流量>100 mL/h,呈血性,持续3 h,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5],应及早报告医生,并做好开胸准备。
3.3.4 保持呼吸通畅、锻炼呼吸功能: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气流量,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鼓励患者咳嗽及做深呼吸运动,以促使胸膜腔内气体及液体排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给予高频雾化吸入,从而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咳出,促进肺组织的膨胀。每日定时翻身拍背,勤听双肺呼吸音,评估肺膨胀情况。切口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
3.3.5 观察引流管水柱随呼吸波动的情况:正常情况下水封瓶长管中的水柱随呼吸波动幅度为4~6 cm并伴有气体或液体的排出,随着肺组织的不断膨胀,波动逐渐减少或停止。若水柱波动大,提示肺不张。若水柱平液面且无波动,提示胸腔闭式引流管道的密闭有漏
气或堵塞。水柱在液面以上无波动,一般提示肺膨胀良好[6]。
3.3.6 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妥善放置引流瓶:维持引流系统密封,长管伸入液面下2~3 cm,始终保持直立,预防感染。引流管长短要适度,如过短,则咳嗽或深呼吸时胸腔内负压增加,胸水回流容易发生感染,如过长,则容易发生扭曲且增大呼吸道死腔,不易引流,影响肺膨胀。每24 h更换引流瓶一次,更换时必须用双卵圆钳夹交叉夹闭引流管,水封瓶内装500 mL无菌生理盐水作基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水封瓶应放置在较为安全且又便于观察的位置,须低于胸腔60 cm以上,防止吸气时瓶内的液体被倒流至胸腔。胸壁切口每周换药2次,保持伤口周围洁净,敷料干燥,若有明显渗血,及时换药处理。运送患者或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的位置要低于膝盖,避免引流瓶过高引起逆行感染。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22:2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8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引流   患者   胸腔   观察   闭式   情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