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最常用设计规范

阅读: 评论:0

一、楼梯
1.楼梯:角度在20。~45。之间,舒适坡度为26。34′,即高宽比为1/2;
二、楼梯数量的确定
1.公共楼梯和走廊式住宅一般应取二部楼梯,单元式住宅可例外;
2.2~3层的建筑(医院、疗养院、托儿所、幼儿园除外)符合下列要求,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耐火等级层数每层最大建筑面积(m2)人数
一、二级二、三层500 第二层与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
三级二、三层200 第二层与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
四级二层200 第二层人数之不超过30人
3.九层和九层以下,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 m2,且人数不超过30人的单元式住宅可设一个楼梯;
4.九层和九层以下建筑面积不超过500 m2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楼梯。
三、楼梯位置的确定
1.楼梯应放在明显和易于到的部位;
2.楼梯不宜放在建筑物的角部和边部,以便于荷载的传递;
3.楼梯应有直接的采光和自然通风;
4.五层及以上建筑物的楼梯间,底层应设出入口;在四层及以下的建筑物,楼梯间可以放在距出入口不大于15m处。
四、楼梯细部尺寸
耐酸碱保护膜
1.踏步宽(b)、高(h)应符合以下关系之一:
b+h=450mm b+2h=600~620mm
2.梯井宽度以不小于150mm为宜;
3.楼梯段最少踏步数为3步,最多为18步;梯段宽度取决于通行人数和消防要求;
⑴每股人流宽度=平均肩宽(550mm)+少许提物尺寸(0~150mm)
⑵消防要求每个楼梯必须保证二人同时上下,梯段最小宽度1100~1400mm;
⑶室外疏散楼梯梯段最小宽度800~900mm。
4.楼梯栏杆和扶手
⑴人流密集场所梯段高度超过1000mm时,宜设栏杆。扶手表面的高度与楼梯坡度有关(15。~30。取900, 30。~45。取850, 45。~60。取800。60。~75。取750);
⑵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护身栏杆超过500mm长时,应不小于1000mm;室外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050mm。高层建筑的栏杆高度应再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1200mm。
⑶梯段净宽在1100~1400mm(两股人流)以下的一侧设扶手;楼梯段的宽度大于1650mm(三股人流)时,应增设靠墙扶手;楼梯段的宽度超过2200mm(四股人流)时,还应增设中间扶手。
⑷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垂直栏杆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10mm。
5.楼梯休息平台梁与下部通道处的净高尺寸不应小于2000mm,楼段之间的净高不应小于2200mm。梯段的起始,终了踏步的前缘与顶部凸出物内边缘线的水平距应不小于300mm。
各类建筑对楼梯的要求
建筑类别
在限定条件下对梯段净宽及踏步要求
栏杆高度与要
成上上网求
中间平台深
度要求
其他限定条件梯段净宽踏步高度踏步宽度
住宅共用楼梯:七层以
六层及六层以下
户内楼梯:一边临
两边为墙面时
≥1100
≥1000
≥750
≥900
≤180
≤200
≥250
≥220
不宜小于900
栏杆垂直杆件
间净距不应大
于110
深度≥梯段
净宽,平台
结构下缘至
人行走道的
垂直高度
≥2000
楼梯井宽度大于200时,必须采取防
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托儿所幼儿园幼儿用楼梯≤150≥260
幼儿扶手不应
高于600,
梯井宽大于200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除设成人扶手在0.65高设幼儿扶手
中小学教学楼梯梯段净宽
≥3000时
宜设中间
扶手
梯段坡度不应大于
30o
室内栏杆≥900
室外栏杆
≥1100不应采
用易于攀登的
花饰
梯井宽大于200时必须采取安全措
施,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楼梯
不得采用螺旋梯或扇形踏步,每梯段
踏步不得多于18级,并不得少于3级,
梯段与梯段间不应设挡视线的隔墙。
商店营业部分的公用楼
室外阶梯
≥1400≤160
≤150
≥280
≥3000
商店营业部分楼梯应作疏散计算,大
型百货商店、商场的营业层在五层以
上时,宜设置直通屋顶平台的疏散楼
梯间,且不少于两座。
疗养院人流集中使用的楼
≥1650
主体建筑的疏散楼梯不应少于两个,
楼梯间应采取自然通风。
综合医院门诊、急诊、病房
≥1650≤160≥280
主楼梯和疏
防砸安全鞋
散楼梯的平
台深度不宜
小于2000
病人使用的疏散楼梯至少应用一座
为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楼梯;病房
楼的疏散楼梯间,不论层数多少,均
应为封闭楼梯间,高层病房应为防烟
楼梯间。
公路汽车客运站二楼侯车厅疏散楼
梯通向地面候车厅
二楼侯车厅疏散楼
梯直接通向室外
≥1400
≥3000
电影院室内楼梯
室外疏散楼梯
≥1400
≥1100
疏散楼梯的宽度应按观众的使用人
数进行计算,有候场需要的门厅,厅
内供入场使用的主楼梯不应作为疏
散楼梯
剧场主要疏散楼梯≥1100≤150≥280
高度不应小于
900应设置坚
固,连续的扶
深度≥梯段
宽度并不小
于1100
连续踏步不超过18步。超过18步时每
增加一步,踏步放宽10,高度相应降
低,但最多不超过22步。不得采用螺
旋楼梯,采用弧形梯段时,离踏步窄
端扶手250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220
思情乐园
宽,端扶手处踏步宽不应大于500。舞台至天桥、棚顶、
光桥、耳光室的金
属梯或钢筋混凝土
楼梯
≥600
梯段坡度不应大于
60o,不应采用垂直
爬梯
第一篇建筑部分
一、总则
建筑设计是房屋建设工程的“龙头”专业,是质量控制的首要部位。建造房屋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各
种使用要求和物质与功能的需要。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以保障人身安全为前提,同时不影响大众利益,不破坏周围环境。施工图技术性审查就是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及公众利益方面进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2.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等是否安全。
3.是否符合公众利益。
4.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
5.是否符珍贵作为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要求。
下面就根据强制性条文精神与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
二、建筑施工图编制深度要求
1.编制依据:建设、规划、消防、人防等主管部门对本工程的审批文件是否得到落实,如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用途及规模、室外出口等是否符合人防批件的规定;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本建筑设计的工程建设规范、规程是否齐全、正确,是否为有效版本。
2.规划要求:建筑工程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批准的建设用地位置,建筑面积及控制高度是否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
3.施工图深度:
1)设计说明基本内容
(1) 编制依据:
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工程建设标准。
(2) 工程概况:
建设地点、用地概貌、建筑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烈度、结构
类型、建筑布局、建筑面积、建筑层数与高度。
(3) 主要部位材料做法,如墙体、屋面、门窗等(属于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范围工程可与(节能设计)段合并)。
(4) 节能设计: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应说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耗热量指标及主要部位围护结构材料做法、传热系数等。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应说明建筑物体形系数及主要部位围护结构材料做法、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等。
(5) 防水设计: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设防要求、选用防水卷材或涂料材质及厚度、变形缝构造及其它截水、排水措施。
储酒罐屋面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选用防水卷材或涂料材质及厚度、屋面排水方式及雨水管选型。潮湿积水房间楼面、地面防水及墙身防潮材料做法、防渗漏措施。
(6) 建筑防火:
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
消防设施及措施:如墙体、金属承重构件、幕墙、管井、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电梯、消防水池、消防泵房及消防控制中心的设置、构造与防火处理等。
(7) 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所在部位、防护等级、平战用途、防护面积、室内外出入口及进、排风口的布置。
(8) 室内外装修做法。
(9) 需由专业部门设计、生产、安装的建筑设备、建筑构件的技术要求,如电梯、自动扶梯、幕墙、天窗等。
(10)其它需特殊说明的情况,如安全防护、环保措施等。
2)图纸基本要求
(1) 总平面图:标示建设用地范围、道路及建筑红线位置、用地及四邻有关地形、地物、周边市政道路的控制标高。
明确新建工程(包括隐蔽工程)的位置及室内外设计标高、场地道路、广场、停车位布置及地面雨水排除方向。
(2) 平、立、剖面图纸完整、表达准确。其中屋顶平面应包含下述内容:屋面检修口、管沟、设备基座及变形缝构造;屋面排水设计、落水口构造及雨水管选型等。
(3) 关键部位的节点、大样不能遗漏,如楼梯、电梯、汽车坡道、墙身、门窗等。图中楼梯、上人屋面、中庭回廊、低窗等安全防护设施应交等清楚。
(4) 建筑物中留待专业设计完善的变配电室、锅炉间、热交换间、中水处理间及餐饮厨房等,应提供合理组织流程的条件和必要的辅助设施。
三、建筑设计基本规定
(一)建筑设施安全与卫生的主要技术要求
1.楼梯安全性要求:楼梯是垂直交通的主要空间,具体要求如下:
(1) 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的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通则4.2.1--二>。
(2) 住宅楼梯梯段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六层及六层以下,一边设有栏标杆时,不应小于1m。<;住规4.1.2>。
(3) 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的净高(从最低处即平台梁底计算)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通则4.2.1—五>当净高较小时为确保不碰头,梯段踏步的起步位置,应从平台梁边后退一梯步宽度或300。(图1-a)
(4) 楼梯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图1-b)<;通则4.2.1—d三>。
(5) 梯段长度按踏步数定,最长不应超过18级,最少不应小于3级<;通则4.2.1—三>。踏步的高与宽,则随建筑的性质定。如住宅: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不应大于0.175m。<;住规4.1.3>
(6) 有儿童经常使用的楼梯,(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少年宫等)梯井净宽大于0.20m 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住宅梯井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通则4.2.1—五,住规4.1.3>
2.各类建筑的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的栏杆应用坚固耐久的材料做,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1.05m,高层建筑应适当增加,但不宜超过1.2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m,栏杆离地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应留空。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作法。<;通则4.2.4、住规4.2.3>
住宅楼梯的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且栏杆垂直杆件间的净空不应大于0.11。<;住规4.1.3>
栏杆高度计算,应从下部可踏部位起计算。
民用建筑中,阳台、外廊等临空处的栏杆高度,涉及安全问题。栏杆高度应超过人体重心高度,才能
避免人们靠栏杆时因重心外移而堕落。此外,在公共建筑中,楼梯梯段与框架柱和墙之间的空隙,常被疏忽封堵而形成直通各楼层的空间,此时的楼梯栏杆高度,则应按阳台,
外廊等临空栏杆考虑,不应小于1.05,否则,必须每层封堵梯段与墙之间的空隙。
3.窗台低于0.8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通则
4.
5.2—四>。外窗窗台距楼、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设防护设施。<;住规3.9.1>。这比《通则》的规定有所提高。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住宅设计中,多采用外飘窗,低窗台,防护栏杆的高度,如从楼、地面起计算,则只需加0.40m左右即可,但是这显然是不安全的,因为0.50m左右的低窗台,小孩很容易上去,故<;住规3.9.1>条中规定,窗台的净高或防护栏杆的高度均应从可踏面起算,保证净高0.9m。
4.建筑物内的公用厕所,盥洗室、浴室不应布置在餐厅、食品加工、食品贮存、变配电房等有严格卫生要求和防潮要求用房的直接上层;楼地面、楼地面沟槽、管道穿楼板及楼板接墙面处应严密防水、防渗漏。<;通则4.7.1—四>。以免一旦由于渗漏使下层受污染,或电线受潮短路引起灾害。
5.“存放食品、食料或药品的房间,其存放物有可能与地面直接接触者,严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
或水玻璃等做面层材料”,<;通则4.4.4—四>以免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而涉及人的生命安全,故严禁使用。
6.排烟和通风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通则4.9.1—五>在安全、防火和卫生方面互有影响的管道,不应敷设在同一竖井内。<;通则4.8.1—三>
(二)保障公众利益的主要技术要求
“除城市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紧接基地边界线的建筑不得向邻地方向设洞口、门窗、阳台、挑檐、废气排出以及排泄雨水”。紧接基地边界建造房屋应保护各业主的权利这是保护人身基本权利所必须的,以免引起邻里纠纷。
四、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包括:热工、节能、照明、隔声与噪声限制等方面。
(一)热工方面主要针对寒冷地区多些。
(二)节能,主要是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J134—2001及重庆的规定执行。采取节能措施,增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提标前提下,比未采取措施前,
采暖、空调能耗应节约50%。因此,对建筑的体形系数,窗的朝向、面积大小、门窗的气密性以及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等,都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详强制性条文3.0.3、4.0.3、4.0.4、4.0.7、4.0.8、5.0.5、6.0.2各条>
(三)照明
主要按《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对一些建筑照明要求高的建
筑,如图书馆、托幼建筑、中小学校等,必须满足有关照度标准的规定。(详强
制性条文GBJ133—90,2.2.1条,托幼规范4.3.3.条,中小学规范,7.2.2、7.2.3
条)。
(四)隔声和噪声限制
按《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对各类建筑的规定执行。(详强制
性条文:住宅3.1.1、3.2.1、3.2.2、学校:4.1.1、4.2.1、4.2.2、医院:5.1.1、
5.2.2、旅馆:
6.1.1、6.2.1、6.2.2。
五、防水设计
防水设计包括地下工程、屋面工程、潮湿积水房间的防水、防潮做法三部分。
(一)地下工程防水
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术》GB50108—2001要求做。
1.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内容应包括:线内钩子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8:3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8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楼梯   栏杆   设计   梯段   高度   要求   建筑   防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