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

阅读: 评论:0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综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两方面的新技术。
2Internet是一个把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用各种传输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
3、网络协议由语法语意时序(同步)3部分组成。
4、在网络上提供资源的计算机称为电镀铜包钢服务器
5SNAIBM公司公布的网络体系结构。
6局域网适用于一个房间内的组网。
7广域网适用于世界范围内的办公网络。
8、网络协议分层原则有:①各层相对独立。某一层的内部变化不影响另一层。②层次数量适中,不应过多,也不宜太少。③每层具有特定的功能。类似功能尽量集中在同一层。④低层对高层提供的服务与低层如何完成无关。⑤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应有利于标准化。
9、总线形拓扑结构
优点:①结构简单灵活。②可靠性较高。③硬件设备少,造价低。④易于安装配置,使用和维护方便。
缺点:①故障诊断困难。②网络扩充不便。③信号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10、星形拓扑结构
优点:①网络结构简单。②易于检查故障。③扩展性强。④集线器或交换机上的多种类型接口,可以满足链接多种传输介质的要求。⑤节点故障易于处理。
缺点:①中心节点出故障时,才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②当负荷剧增时,中央节点的负荷过重。③当负荷过重时,系统响应和性能下降较快。
11、环形拓扑结构
优点:①简化了路径选择的控制。②可靠性较高。③传输时间固定。④传输速率较高。
缺点:①传输效率受节点数量影响。②灵活性差。③可靠性差,管理不易。④环路维护复杂,实现困难,维护费用和造价高。
12把相关的网络功能组合在同一层中,是在描述网络体系结构中分层概念。
锁架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面向终端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机为中心的通信系统。②多个计算机互联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于1969年出现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拥有4个节点实验性质,被认为是现代网络的起源,也是Internet的起源。③以OSI为核心的国际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居右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使得不同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能方便的互联起来。④以高速和多媒体应用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具有全面互联,高速和智能化等特点。
14、计算机网络是,互联起来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资源、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组成。
15计算机网络具有如下功能:①数据通信。②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共享。③进行数据信息的集中和综合处理。④均衡负数,相互协作。⑤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⑥进行分布式处理。
1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拓扑结构分为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按分布距离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互联网(Internet119b)。
17、计算机网络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报文发送、接受或其他时间所采取的动作。
18、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成为网络的体系结构。主要有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IBM公司的SNADEC公司的DN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1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电磁波,数字信号是一种取值为有限个数的电脉冲。
2、组成通信系统的三要素是:信源信宿传输介质
3、未经调制的电脉冲原封不变地在信道中传输叫基带传输;先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利用高频载波在信道中传输叫宽带传输
4、在数据交换技术中,通过节点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通道可以直接通信的叫
电路交换;而不需要建立专用通道,通过把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上,由节点存储转发整个报文的叫报文交换;要限制所传输的报文长度叫分组交换
5、多路复用技术主要包括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和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6、实现分组交换的两种方法为:数据报虚电路
7、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抗告饶能力最强、安全性最好的一中传输介质是光纤
8、电视广播是一种单工新型建筑模板传输的介质。
9、多路复用技术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上,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10、在计算机局域网中,普遍采用的是循环冗余校验进行差错检测控制。
11、调制解调技术主要用于模拟信道传输数字数据的通信方式中。
12、在网络中,将语音与计算机产生的数字、文字、图形与图像同时传输,必须现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利用PCM编码技术可以将语音信号数字化。
13、信号从传输方向来分,基本通信方式有: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单工通信:单向通信。信号只能从甲方向乙方单向传输,甲方只能发信,乙方只能收信。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电视台与电视机
半双工通信:信号只能单向传输,从甲方向乙方或从乙方向甲方,每一方都不能同时收、发信息。对讲机、收发包机
全双工通信:信号能够双向传输,每一方都能同时进行收信与发信工作。电话、手机。
14、信号从数字信号传输的顺序来分,基本通信方式有:串行通信、并行通信。
串行通信:将数字信号序列按信号变化的时间顺序一位接一位的传输。
并行通信:将数字信号序列按字符或码元的比特数分成n比特同时传送到n条并行信道中传输,即多个比特同时传输。
15、数据通信是借助电信号或光信号通过传输线路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信号时数据信息的载体,是通过电压电流电荷及电磁波等物理量在强度上的变
化来携载各种形式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的。
16、一般认为数据通信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通信设备(DCE)和传输信道构成。
17、数据通信衡量的标准:带宽、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信道容量、波特率(传码率或调制速率)、吞吐量、延迟、错误率。
18、计算公式:
比特率和波特率的换算:
1bit=log2V band
理想数字信道中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Blog2Vb/s
香农公式:C=Wlog2(1+S/N)b/s
分贝值=10lgS/NdB
灸绳
19、有线信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同轴电缆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通信容量也大,适应范围较宽。
双绞线由两根导线绞合而成,是最简单竞技的传输介质,双绞线暗黄方便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使用语短距离的传输,尤其适用于局域网中的通信。
光纤是利用船里光脉冲进行数据通信。
20、无线信道:自由信道。
3种典型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微波通信,尾行通信和蜂窝无线通信。
21、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
22、数字信号的传输由于模拟信号的传输,原因:①数字信号受噪声引起的干扰影响比模拟信号。②存储数字信号更简单。③适合利用多路复用技术进行处理和组合。④传播距离更大。⑤传输误差的检测和纠正更容易。
23PCM码脉冲调制方法分为3个基本处理步骤:采样、量化、编码。
24、数字信号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25、电视频道的带宽为6MHz,假定没有热噪声,如果数字信号取4种离散值,那么可获得的最大数据速率是多少?=2*6*log24=24Mb/s

第三章  OSI参考模型体系
1OSI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
2OSI模型的层次式体系结构从高到低依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3、所谓的“0比特插入法”,即在发送端监视标志字段以外的所有字段,当发现连续51出现时,则在其后插入一个0,然后继续发送后继的比特流。在接收端,同样监视除标志字段外的所有字段,当有连续51出现后,若其后一个比特位0,则1,以恢复原来的比特流。
4OSI参考模型中“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5、在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能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功能。
6、在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通信子网中,每个中间节点必须在多条传输路径中做出路由选择,即每个网络节点在收到一个分组后,要确定到下一个节点的路径。
7、端到端之间的通信时依靠资源子网中的节点之间的通信实现的。
8、数据链路层进行的流量控制是指相邻节点的流量控制。
9、一台计算机与远程终端约定按HDLC协议进行通信,设信息帧中含一数据字节7DH,则在发送时,发送端需将它传换成011111001(左高位右低位)再发送(先高位后低位)。
10、高级数据链路层控制协议HDLC面向比特型的同步协议
11、流量控制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流量控制是不只是数据链路层有流量控制,但不同的流量控制方法是不一样的。
12OSI模型的层次式体系结构从高到低依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各层主要功能及数据传输单位及其他重要的)
①物理层:提供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二进制数据传输的物理连接,将数据信息以二进制串形式从一个实体物理信道传输到另一实体,从而向数据链路层提供透明的比特流传输服务。比特(bit)。物理层的标准由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4个方面的相关通信技术标准和协议组成。
②数据链路层:利用物理层提供的二进制数据的传输服务,为网络层提供相邻节点间透明的和可靠的数据传输。帧(Frame)。
差错控制:自动请求重发方法(ARQ)。实现方案:空闲重发请求(Idle RQ)和连续重发请求(Continuous RQ)。其中连续重发请求又包含Go-back-N和选择重发。空闲重发请求(Idle RQ)被称为停等(stop-and-wait)法。
流量控制:当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高瑜接收方处理数据的速率时,流量控制通过滑动窗口协议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0比特插入法:
③网络层:寻址、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及网络互联。数据包(Packet)。
④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是唯一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控制。数据段(Segment)。
⑤会话层:在两个节点间简历维护和释放面向用户的链接,并对会话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会发数据可靠传输。
谷氨酸发酵
⑥表示层:负责有关网络中计算机信息表示方式的问题,包括转换加密和压缩。
⑦应用层:负责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13OSI模型中的重要概念:
不同主机之间的相同层次被称为对等层(Peer),对等实体之间交换数据或通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对等层协议。
OSI分层结构模型中,每一层实体为相邻的上一层实体提供的通信功能称为服务。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2:1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7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输   数据   节点   控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