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测定

阅读: 评论:0

方法一:高锰酸钾滴定法
1、实验目的:掌握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属于血红蛋白酶,含有铁,它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分子氧,在此过程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过氧化氢则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据此,可根据H2O2的消耗量或O2的生成量测定该酶活力大小。在反应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H2O2溶液,经酶促反应后,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滴定多余的H2O2。即可求出消耗的H2O2的量。
试剂:
10H2SO4
0.2molL磷酸缓冲液pH7.8
0.02molL高锰酸钾标准液:称取KMnO4(AR)3.1605g,用新煮沸冷却蒸馏水配制成1000mL,用0.1molL草酸溶液标定;
0.1molL H2O2:市售30H2O2大约等于17.6molL,取30H2O2溶液5.68mL,稀释至1000mL,用标准0.02mol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标定;
0.1molL草酸:称取优级纯H2C2O2H2O 12.607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L
操作步骤:
3.1酶液提取:
取高羊茅草叶片2.5g加入pH7.8的磷酸缓冲液少量,研磨成匀浆,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用该缓冲液冲洗研钵,并将冲洗液转入容量瓶中,用同一缓冲液定容,4000rmin离心15min,上清液即为过氧化氢酶的粗提液。
3.2酶反应过程
50mL三角瓶4(3个测定,1个对照),测定瓶中加入酶液2.5mL,对照瓶中加入煮死酶
2.5mL,再加入2.5mL 0.1molL H2O2,同时计时,于30℃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立即加入10H2SO4 2.5mL
3.3标定
0.02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H2O2,至出现粉红(30s内不消失)为终点。
3.4结果计算
酶活性用每克鲜重样品1Min轧辊轴承润滑脂内分解H2O2的毫克数表示:
酶活(mgg·min)=(A-B)×VT×1.7FW×V1×t3-2显示器自动开关机
式中:A:对照KMnO4滴定毫升数(mL)
B:酶反应后KMnO4滴定毫升数(mL)
V扫地机器人方案T:酶液总量(mL)
V1:反应所用酶液量(mL)
发动机油封
W:样品鲜重(g)
1.7:1mL 0.1molLKMnO4相当于1.7mg H2O2
注意:所用KMnO4溶液及H2O2溶液临用前要经过重新标定
方法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紫外吸收法
[原理] H202在240nm波长下有强吸收,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使反应溶液吸光度(A240)随反应时间而降低。根据测量吸光的变化速度即可测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仪器与用具] 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钵;容量瓶250ml1个;刻度吸管0.5ml2支;2ml1支;10ml试管3支;恒温水浴锅。
[试剂] 0.2mol?L-1pH7.8磷酸缓冲液(内含1%聚乙烯吡咯烷酮);0.1mol?L-1H202(用0.1mol?L-1高锰酸钾标定)。
[方法]
故障诊断方法1.酶液提取 称取新鲜小麦叶片或其他植物组织0.5g,置研钵中,加入2-3ml 4下预冷的pH7.0磷酸缓冲液和少量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后,转入25ml容量瓶中,并用缓冲液冲洗研钵数次,合并冲洗液,并定容到刻度。混合均匀,将量瓶置5冰箱中静置10min,取上部澄清液在4000r.min-1下离心15min,上清液即为过氧化氢酶粗提液,5下保存备用。
2.测定 取10ml试管3支,其中2支为样品测定管,1支为空白管,按表42-2顺序加入试剂。 25烟雾过滤器预热后,逐管加入0.3ml0.1mol的H2O2,每加完1管立即记时,并迅速倒入石英比杯,240nm下测定吸光度,每隔1min读数1次,共测4min,待3支管全部测定完后,按式42-3计算酶活性。
3.结果计算 以1min内A240减少0.1的酶量为1个酶活单位(u)。
过氧化氢酶的活性(u.g-1min-1)=
式中 Aso--加入煮死酶液的对照管吸光值;
As1,As2-样品管吸光值;
Vt--粗酶提取液总体积(ml);
V1--测定用粗酶液体积(ml);
FW--样品鲜重(g); 0.1-A20每下降0.1为1个酶活单位(u);
t-加过氧化氢到最后一次读数时间(min)。
注意:凡在240nm下有强吸收的物质对本实验有干扰。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06: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74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