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获取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为后期的防灾工作提送重要依据。如果灵活运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则能够进一步地满足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需求。基于前人的工作经验,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并阐述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过程十分复杂,它包含轻量化模型技术、Spark空间大数据处理技术、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等新技术的利用,它不仅有利于人们实现空间分析的目标,而且还能准确地出灾害存在的位置。因此,相关的检测人员要掌握预警技术的使用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地质灾害问题。 1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主要创新点
1.1利用Spark空间大数据技术进行预警
Spark属于一种大数据分布式编程框架,这种技术可以将分布式数据转换过程具有弹性的分布式数据集,并且这种技术提供了应用任务调度、RPC、序列化和压缩的实现方法以及API上层组件。地质灾害的数据主要有各类专业属性的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灾害空间点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相应的监测仪器来获取,这些监测仪器包括雨量计、水位计、倾斜计、智能视频设备等。此外,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主要是利用Spark的空间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地质灾害中的数据,然后再利用扩展Spark来快速地分析地质灾害空间数据,有效地提升了系统分析系统的效率。
1.2多类别精细化格点降水预报精度的提升
压模混凝土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系统实际运作过程中,能够形成相应的大量数据预报降水数据信息,在预测技术的基础上将降水数据准确地呈现出来。当预报降水量的时长达到2h是,通常使用雷达“光流法”外推技术。当预测降水量时长达到2~72h时,主要利用的是地中尺度
数值模式与全球数据模式,利用相应的监测方法将最优的集成算法体现出来,以此来建立最优的场景,然后再通过播报员进行修正,有效地提升了降水预报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维护降水诱发致灾因子数据不会降低精度的根本所在。
1.3在线监测数据的多元信息融合
人体工程学椅子
在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时,可以实现在线监测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可以将大量的数据信息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水平。此外,在NoSql技术和缓存技术的作用下,有效地提升了数据可视化的效率。除此之外,可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将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进行改善,在经过改善以后,一体化裂缝计监测跨度最大可达3m,并且将监测的精度提升到了±0.01mm;对于地质自动化检测数据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设置相应的临灾阈值,并构建相应的预警方案,以此实现基于自动化实时监测数据的点对点预警预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监测预警的进度以及灾害的防治能力,为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自动化监测设备方面。还研发了地质灾害调查数据智能采集系统测防监测数据采集系统(手机版)、微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实现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三维遥感数据便捷采集。其中,地质灾害调查数据智能采集系统将平板电脑
作为移动终端,利用遥感技术来制作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并结合GPS定位等技术手段来进行灾害监测。在这些自动化设备的作用下,有效提升了监测点进度与有效性,提升了监测工作的效率。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具体应用
贴片变压器
2.1智能化监测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人工智能化的监测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它对于地质灾害监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监测设备可以专业的监测数据,其中主要涉及的设备主要有雨量计、水位计、倾斜计、智能视频设备等。在使用智能化监测设备时,要满足相应的要求,具体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由于大部分的地质灾害发生在较为偏僻的地区,供电线路并不完善,因此,在使用设备使应该自备充足的电源;(2)由于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监测人员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以最优的监测采样频率进行监测,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设备的使用需要不断规范。例如,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当地质隐患点的前期变形相对较小时,需要不断地提升设备采集样品的频率,
将冗余数据有效降低。此外,在后期的采样过程中,还会进行相应的高频采样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变性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就现阶段而言,设备的调试工作大部分是以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不能根据区域灾害的特点来进行设备调整,导致出现突发状况时设备会泄露相应的信息。因此,在进行检测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针对这一问题制定合理的设备调试方案,以此来提升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当原始数据没有体现地质灾害的隐患时,工作人员必须预先进行处理。现阶段的监测数据处理主要是利用第三方软件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原始数据的量大时,数据的发送压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例如,一般原始数据的数量要远远高于过滤后的数据数量,通常会多出大约10倍以上,尤其是通信信号较差的地区,数据的传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数据传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工作人员要做到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过滤工作,是该类设备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2.2监测方案设计
在监测地质灾害时,监测设备的布控要符合科学的规范,要严格地监视地质灾害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地质灾害设备的布控方案不一致,并不满足规范性的要求,因此,在制
定地质灾害监测方案时,要根据地质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设计,但是,由于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对每个灾害点不能进行有效的勘察,从而导致监测工作并未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测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地质方案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对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监测的思路。此外,在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设计时,要将设备安放在科学合理的检测位置,明确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此帮助人们有效地识别灾害问题,特别是隐蔽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问题,要注重早期的识别,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方案的完整性,实现科学预警的监测方案。
2.3建立多形式的传输网络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信息的传输,要根据监测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传输网络,并建立链路冗余,以此提升指挥中心的通信能力。此外,监测人员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GPS网络来完成数据信息的传输,同时,还可以根据数据的实效性做相应的转换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地查明网络故障的根本原因,保证监测数据时刻处于正常的传输状态。与此同时,监测部门可以利用智能分析平台来显示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灾害模拟工作提
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如果发现风险指标超过临灾阈值,智能监控中心就自动发出预警信息,让人们知道灾害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好防灾准备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融入强量化模型技术、Spark空间大数据处理技术、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等新技术以后,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的智能监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智能性、准确性、监测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实时监测的预警能力,这对增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重要作用。
谐波检测参考文献
[1]邱建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20,6(17):33-34.
离心制丸机[2]左茂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J].大科技,2019(15):132-133.
[3]曾程文.浅析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J].城镇建设,2021(21):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