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带阻滤波器
内容摘要
本有源带阻滤波器主要通过电阻电容组成的外围网络和LM324芯片来实现功能。通过电容电阻的谐振作用实现帯阻作用,通过324芯片实现放大信号的作用。通过调节电容电阻值改变增益中心频率和带宽。在仿真中实现较好,在实际中由于电路器件的误差和接触不良影响,有较大误差,但还是符合实验要求的。 一.设计任务
利用给定的元件(运放LM324)设计一个有源带阻滤波器电路。
二.设计指标:
1.有源电压:-12V-12V;工业氯化钙 2.中心频率:2KHz;
3.频带宽度:沙发工艺1.6K-2.4KHz ; 4.输入信号频率:0—100KHz;
5.输入信号电压:Vi约为100mV。
三.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面包扳,万用表。
四.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外围电路由电阻电容组成,由电阻电容的谐振实现带阻作用。通过LM324芯片中的放大器实现增益作用。通过选择恰当的值的电阻电容,调整增益中心频率和带宽,便可以实现实验的要求(具体见五电路原理图)。
五. 电路原理图:
通过外围电阻电容谐振实现帯阻作用,通过LM324N实现增益作用。
六.参数计算及元件选择:
(1)相关的公式:
中心频率fo=1/2πRC;
带宽 f2-f1=2(2-Kf);
增益 Kf=1+RF/Rf;
Q点 Q=1/2(2-Kf);
R1=R2=2R3=R;
C1=C2=C3/2;
R5=RF;R4=Rf;
(2)由题目中所给的带宽为0.8kHz,代入公式可求出Kf=1.8,即确定了RF=1.8Rf,可选择稍大一些的电阻值,使电路更稳定。这里用了RF阻值为8K。
(3)由中心频率为2kHz,代入公式可得R与C的关系,
为了使电路运行更稳定,所以选择了较小的电容。这里取C=1pF.带入C可得R的值约为39K,考虑到实际连接电路的问题,减少元件的个数,取R1=R2=75K。
由此基本得到元件的参数,并结合实际选择出元件:1pF电容两个,2.2pF电容一个,75K电阻两个,39K电阻一个,10K电阻一个,8K电阻一个,另有LM324N芯片一块,导线若干。
七.具体设计步骤:
首先,查了很多资料,包括相关的低通高通带通的滤波电路公式及说明。
然后,使用multsim实现了仿真,并查看了改变相应的R和C的值,所引起的中心频率和带宽的变化。
羽毛球拍穿线机
第三步,用面包板插接出电路 最后,完成相关的测试。
八.计算机仿真结果:
1. 仿真的电路见电路原理图。
中心频率为2.0KHz,3db衰减点约为1.6 KHz, 2.4 KHz;所以阻频带在1.6 KHz—2.4 KHz之间,满足实验的要求,但中心频率处信号有较大的衰减。
3.输入输出波形:
4.仿真图形分析:(见下图)
在频谱途中呈现的式一个阻带图形,从输出波形看出信号是不是真传输的。淤泥固化
所以可以使用以上的仿真图进行实际电路的实现。
九. 实验项目和测试方法
1) 按图连接电路,注意正负电源的连接,以免接反烧坏器件。
说明:实际电路中没有8k的电阻,所以采用的6.7K和喉管1.4K的电阻串联实现。电容2.2pF的也没有,所以采用了两个102,即1.0pF并联实现。
2) 将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分别接到电路的输入与输出。
3) 调整示波器输出电压为Vp-p=142mv左右,则输入电压有效值约为50mV左右,改变输入信号频率(1~5kHz之间可任选)。
4) 观察示波器,看输出信号的中心频率和带宽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应该修改电路,直到满足为止。
十. 测试结果
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调整波形,进行测试。
mao sugiyama由示波器所输出的波形看,实验基本得以实现,在使用交流毫伏表进行有效电压输出测量中,由数据得知,在实际电路中,由于电阻和电容元件的误差,使得中心频率偏大,达到了2.2KHz左右。所以对电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在老师的指导下,将2.2nF的电容上串联了500pF的小一点的电容后,中心频率基本趋于2.0KHz。达到了2.05KHz的值,符合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