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氧化制浓硝酸

阅读: 评论:0

氧化制浓硝酸
前言
硝酸是无机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产品,1985年全世界的硝酸产量为30Mt∕a,中国1996年的产量(以100%硝酸计)已达3Mt∕a,硝酸大部分用来制造肥料,如硝酸铵氮磷钾复合肥料等,亦大量用来制造燃料和医药中间体硝酸盐和王水等,还用作有机合成原料。
17世纪以来,人们用硫酸分解智利硝石(NaNO3)来制取硝酸,硫酸消耗量大,智利硝石又要由智利产地运来,故本法目前已趋淘汰。1932年建立了氨氧化法生产硝酸的工业装置,所用原料是氨和空气,催化剂是编结成网状的铂合金(铂——铑网)。在铂网上,氨和空气混合物经燃烧(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4NH3+5O2→4NO+6H2O
一氧化氮在较低温度下被剩余的空气中的氧气继续氧化成二氧化碳:
  2NO+O2→2NO2
二氧化氮用水吸收即制得硝酸:
  3NO2+H2O→2HNO3+NO
1、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
浓硝酸主要用在有机合成﹑燃料和医药中间体及等的生产上,现在以直接法制硝酸来说明生产浓硝酸的步骤。直接法由氨和空气经氧化直接合成浓硝酸,生产的关键是出去反应生成的水,反应经历以下五个步骤:
1)制一氧化氮 。 氨和空气通过铂网催化剂,在高温下被氧化成一氧化氮,并急冷至40~50℃,陶瓷过滤器使生成的水蒸气经冷凝而除去。
2)制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和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NO2,残剩的未被氧化的NO和浓度大于98%的浓硝酸反应,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O2﹦2NO2
NO+2HNO3﹦3NO2+H2O
3)分出二氧化氮。在低温下用浓硝酸(大于98%)吸收二氧化氮成为发烟硝酸,不能被吸收的惰性气体(N2等)排空分出:
    NO2+ HNO3﹦ HNO3 NO2(发烟硝酸)
4)制纯NO2并冷凝聚合为液态四氧化二氮。加热发烟硝酸,它热分解放出二氧化氮,然后把这纯的NO2冷凝成为液态四氧化二氮:
HNO3▪NO2﹦ HNO3+ NO2
2NO2﹦N2O恒功率直流电源4
5)高压釜反应制浓硝酸。将液态四氧化二氮与稀硝酸按一定比例混合,送入高压釜,在5.0MPa压力下通入氧气,四氧化二氮与水(来自稀硝酸)直接生成98%浓硝酸。
2N2O4+2H2O+O2﹦4HNO3
为了加速反应的进行,加入的液态N2O4应比理论量多些,这样制得的是含大量游离二氧化氮的白浓硝酸。二氧化氮经回收冷凝后再送到高压釜使用。
2、氨的接触氧化原理
氨的接触氧化随反应条件和使用催化剂的不同可生成不同的产物:
  4NH3+5O2→4NO+6H2O+905.8kJ        (1)
  4NH3+4O2→2N2O+6H2O+1103.1kJ        (2)
水晶白坯
4NH3+3O2→2N2+6H2O+1267kJ          (3)
除了上列反应外,还可能产生以下副反应:
氨的分解:2 NH3﹦N2+3H2—91.8kJ
一氧化氮的分解:2NO﹦N2+ O2—180.3kJ
氨和一氧化氮相互作用:4NH3+ 6NO﹦5N2+6H2O+1804 kJ
氨和氧在铂上的反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无水洗手液
1)由于铂吸附养的能力很强,铂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氧分子中的共价键被破坏,生成两个氧原子;
2)铂催化剂表面从气体中吸附氨分子,随后氨分子中的氮和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
3)进行电子的重新排列,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分子;
4)铂对NO和水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小,它们在铂催化剂表面脱附,进入气相中。
研究表明,气相中氨分子向铂网表面的扩散是整个催化氧化过程的控制步骤,也就是说整个反应是由外扩散控制的。
3、氨接触氧化的工艺条件
1)温度。 一般氨在常压下催化氧化温度控制在780捕虾机电路图~840℃,加压下为870~900℃。
2)压力。 一般采用0.3~0.5MPa,国外也有高达1.0 MPa的。
3)接触时间。 生产实践证实,常压下接触时间以10-4秒左右为宜,加压下接触时间以1.55×10-4秒左右为宜。
4)混合气组成。 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在9.5%~11.5%范围内。
爆炸及预防措施。 例如在混合气中通入10%以上的水蒸气时,在45℃的温度下已没有爆炸危险。因此在生产中一般都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这样即使将氨的浓度提高到13%~14%也是安全的。
4、生产工艺流程
直接法制浓硝酸流程
直接法制浓硝酸流程示于下图,现简述如下。
氨的接触反应和一氧化氮的初步氧化。氨在铂催化剂上被氧化成氧化氮(主要为NO)进入氧化塔,被它带入的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氧化率达90%以上。氧化时发生的热量,用由发烟硝酸吸收塔上段(洗涤段)来的浓度约为65%的硝酸带走,硝酸被稀释至55%,送往混合罐。
一氧化氮的再氧化和二氧化氮的吸收。发烟硝酸吸收塔共分三段。下段为重氧化段,气体中的一氧化氮在此被浓度为98%的硝酸几乎全部氧化成二氧化氮,同时硝酸被稀释至75%,中段为发烟硝酸吸收段,用被冷却到—10℃的98%浓硝酸作吸收剂,浓硝酸吸收NO2后成为含30%游离NO2的发烟硝酸。发烟硝酸由中段底部送至漂白塔,反应热用筛板上盘管中的冷冻盐水带走。上段为洗涤段,以冷凝水洗涤尾气中的硝酸雾沫后成为65%稀硝酸,此酸送氧化塔。尾气中还含有0.2%(2000ppm)氧化氮,送至稀硝酸生产系统回收能量,并经治理后由烟囱排入大气。
二氧化氮的解吸。含30%游离NO2的浓硝酸至漂白塔,受热解吸,释放出NO2。浓硝酸从塔底放出,经冷却后可供发烟硝酸吸收段循环使用。塔顶出来的是纯NO2,经初步冷却器用水冷却除去酸雾后,进入四氧化二氮冷凝器,用冷冻盐水冷凝为液态四氧化二氮,送至混合罐。
合成浓硝酸。混合罐中用液态四氧化二氮和各处来的稀硝酸,配成N2O4∶HNO3∶H2O=7∶2∶1的混合物,在充分搅和的情况下用泵送至高压釜,在5.0MPa的压力和70℃下,混合物与纯氧反应生成浓硝酸。送入高压釜中的N2O4是过量的,所以排出的浓硝酸中含有25% N2O4(称为热酸),送至漂白塔中部解吸,最后才成为成品酸(98%浓硝酸)。
5、单元设备:吸收塔(填料塔)
吸收塔经常和解吸塔联用。吸收后的溶剂需需经过解吸塔再生。
填料塔用于吸收和解吸操作,可以达到很好的传质效果,它具有通量大阻力小传质效率高等性能。因此,在实际工程操作中,吸收解吸和气体洗涤过程大多数使用填料塔。
1填料塔的结构
填料层:提供气液接触场所
液体分布器:均匀分布液体,以避免沟流现象发生。
液体再分布器:避免壁流现象发生。
支撑板:支撑填料层,使气体均匀分布。
除沫器:防止塔顶气体出口处夹带液体。
气体从塔底送入,液相从塔顶进入,在填料表面上,气液两相密切接触进行传质。填料塔属于连续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在正常操作状态下,气相为连续相,液相为分散相。因壁流现象的存在,故需设置再分布装置。
2吸收塔操作流程
气液两相在塔内的流动有逆流和并流两种方式。在逆流操作下,两相传质平均推动力最大,可以减少设备尺寸,提高吸收率和吸收剂使用效率,因此逆流优于并流。
对于各种吸收要求吸收流程的安排可按不同方案组合:
单塔吸收流程
吸收剂部分循环流程
多塔吸收串联或并联流程
吸收和解吸联合流程
3吸收塔的工业应用
1、净化气体或精制气体。如用水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2,用丙酮脱除石油裂解其中的乙炔等以除去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便于下一步的反应顺利进行。
2、制备液体产品。如用水吸收HCL气体制备盐酸;用水吸收NO2气体制硝酸;用水吸收NH3制氨水;用稀硫酸吸收SO3制浓硫酸等均属于吸收操作。
3、回收有用物质。如用洗油从焦炉气中回收粗苯(苯﹑甲苯﹑二甲苯)等。
4、环境保护的需要。如用碱液吸收工业过程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的一些有害物
如SO2 H2SNOHF等。
6、三废处理和治理情况
工业生产硝酸产生的主要污染是氮氧化物废气。对于氮氧化物的污染治理技术目前主要有化学吸收法液膜法催化脱除法高能辐射法﹑冷冻法和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及合适的应用场合,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废气的来源组成强度及费用烧结线效果等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生物法处理氮氧化合物废气原理和方法也是值得继续的研究。
除了采取必要的环境治理措施有效管理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外,根本的措施是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生产工艺;改进设备,提高机泵设备和管道设备的密闭性;积极开展废气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7、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认识实习,我学到了很多。首先,了解了好多化工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以及操作方法。并且知道每套设备装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安全是最重要的。其次,知识与经验应当并重。在任何一个化工厂中都少不了新技术的改造,一套装置上百个设备,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着,如何才能改造成功?这就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没有知识,有再多的经验也不能合理的应用,甚至可能因为光凭
经验办事而犯错误;没有经验,很多细节就考虑不到,也就不能想出最符合生产实际的设计方法。只有认真学习,注意积累,做到知识与经验并重,才能学以致用。
8、参考文献
《化学工艺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黄仲九编著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贾绍义柴诚敬主编
     
9、致谢
感谢学校支持我们这次认识实习的活动以及提供了优良的实习环境,感谢高智老师的精心安排和准备,同时也感谢演讲老师的精彩讲座。
 

本文发布于:2023-05-20 00:1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5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氮元素
标签:硝酸   吸收   氧化   反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