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石击涂料【IT168 应⽤】当下,越来越多的电脑都已普及USB 3.0接⼝,新买的上,新装的台式机后,你都能发现这个跟过去2.0时代不⼀样的蓝汪汪的USB接⼝。那么,同样是给充电,USB 3.0和传统的USB 2.0相⽐,以及不同之间、台式机与的USB之间、I/O⾯板与扩展USB接⼝,这些USB3.0与2.0接⼝在充电速度上都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们本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既然说到使⽤USB接⼝为⼿机充电,那就先要看看USB3.0与USB2.0都有哪些不⼀样的地⽅。⾸先USB3.0由原来的4针插头改为了9针,其次在传输速度上也要⽐之前的USB2.0快了近⼗倍。随着主板芯⽚组的不断升级,原⽣USB3.0已经成为主板以及笔记本的主流接⼝,随之⽽来的计算机周边设备也都纷纷采⽤了全新的USB3.0接⼝。
我们平时除了使⽤USB接⼝来传输数据以外,很多朋友在⽇常⽣活中,还会经常使⽤USB接⼝为外接设备充电,如⼿机等很多设备。不过在使⽤USB接⼝进⾏充电时,总是会听到⼀些质疑,就是传说“USB3.0要⽐USB2.0充电快”这使得⼩编⾮常好奇。所以今天⼩编就带领⼤家做⼀个有趣的试验,看看到底是USB2.0接⼝充电快还是全新的USB3.0充电快,除此之外,⼩编还针对不同主板芯⽚组之间以及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主板I/O⾯板与主板扩展USB接⼝的充电情况进⾏了对⽐测试,试验马上开始,请⼤家拭⽬以待。 USB3.0与2.0结构对⽐
在测试之前,还是⾸先让我们来了解⼀下,USB2.0与USB3.0有什么不同,看看USB3.0对于2.0有那些升级的地⽅。⾸先通过⼀些据说数据来对USB接⼝进⾏⼀下初步的了解。USB2.0采⽤的是4针接⼝,内部结果与USB3.0有很⼤的差别,具体细节请看下图:
▲USB2.0结构图
看了上⾯的结构图⼤家对平时我们使⽤的USB2.0以及USB3.0是否有了⼀定的了解。除了结构上有变化以外很多⽅⾯也有了全新的改⾰。
USB接⼝参数对⽐
接⼝带宽(Mbit/s)速度(MB/s)接线最⼤长
度(m)
输出电流与电
压
USB3.05000Mbit/s625MB/s55V/900mA
USB2.0480Mbit/s60MB/s55V/500mA
USB1.012Mbit/s 1.5MB/s55V/500mA
看了上⾯的数据,就可以更直观的对⽐USB不同版本间的区别。除了机构发⽣了很⼤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点就是输出电流的不同。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更⼤的电流就会使得被充电设备的充电时间缩短,也就是说可以更快的充满电。在实际应⽤中除了充电快以外,还有⼀项应⽤在这⾥多说⼏句,听后⼤家会觉得更为直观。 就是在使⽤移动的时候,以前使⽤USB2.0接⼝的时候,移动⼀般都会使⽤双USB接头,甚⾄外接,使⽤两个USB接⼝或者增加外接来连接移动,这点就充分证明了,USB2.0的输出电流较⼩,不能满⾜的正常⼯作时的电⼒需要,⽽在使⽤USB3.0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需要⼀个接头就完全能够满⾜其使⽤。说了这么多,⼤家可能等不及了,下⾯⼩编就开始对USB2.0与3.0谁充电更快做⼀次实际测试。
充电硬件环境介绍
在测试之前,⼩编先介绍⼀下作为本次测试的硬件环境,以及作为充电设备所使⽤的⼿机,之所以使⽤⼿机来进⾏测试,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平时⽣活中充电最频繁的就算是⼿机了。在本次测试中我们分别使⽤了两种芯⽚组的台式机主板U以及笔记本电脑的USB2.0与3.0接⼝分别来进⾏充电测试。通过最后的测试结果来看看最后那⼀种接⼝才是最快的,以及笔记本与台式机的3.0充电是否有区别。
充电测试笔记本平台基本配置
windows 7 64位
处理器 intel 酷睿 i5 3210M
主板芯⽚组 intel HM77
DDR3 1600 6GB
硬盘 HDD 500GB
▲USB充电测试平台
充电测试台式机平台基本配置
智能操作票
windows 7 64位
处理器 intel 酷睿 17 3770K
主板芯⽚组 intel B75/Z77(P8B75-V、TZ77XE4)
DDR3 1600 4GB
硬盘 SSD 120GB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在笔记本以及台式机测试平台上,只安装了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硬件驱动程序。测试计时是采⽤的国家授时中⼼的标准时间进⾏计时。
1900毫安
测试使⽤的⼿机是联想的K800型号,容量是1900毫安。测试是在⼿机完全没有电量,⾃动关机的情况下进⾏的。测试时间为120分钟
(两个⼩时),分别使⽤两款芯⽚组不同的台式机主板的USB3.0与2.0接⼝,以及笔记本电脑的USB3.0与2.0接⼝,并且截图进⾏对⽐。下⾯我们就本次的充电测试。
台式机与笔记本USB充电测试⼀
⾸先我们使⽤第⼀款台式机主板的USB3.0以及2.0来进⾏充电测试(主板是intel B75芯⽚组),由于
各个品牌的⼿机充电电路的设计不同,所以在充电⽅⾯所得到的数据也不同。就拿⼤家⽐较关⼼的Iphone来说吧,它在充电⽅⾯的设计就很独特,当⼿机充电到百分之九⼗的时候,⼿机会⾃动降低充电电流,这样测试的结果就不是很准确了。所以今天我们使⽤的联想K800⼿机,在进⾏充电测试是也没有按照充满来进⾏测试,在台式机与笔记本两种测试平台上,笔者均采⽤了,从电量1%开始计时充电的⽅式,以两个⼩时为限,按照最终的充电结果来对⽐的⽅式。
USB2.0充电开始时间截图
USB2.0充电结束时间截图
上⾯是笔者使⽤intel B75芯⽚组台式机主板的USB2.0接⼝为⼿机充电的截图,充电时间是两个⼩时,电量⼤约充⾄40%。接下来笔者在使⽤intel B75芯⽚组台式机主板的USB3.0进⾏充电,时间也是两个⼩时,看看最后的结果USB3.0与2.0之间是不是在充电上有明显的差别。
USB3.0充电开始时间截图
USB3.0充电结束时间截图
USB3.0与2.0分别对⼿机充电两个⼩时后的电量对⽐
导电碳油
USB3.0与2.0充电柱状对⽐图
便携式吸尘器
上⾯的就是使⽤intel B75芯⽚组主板的USB接⼝充电的结果,⼤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相同的时间内,使⽤USB3.0确实要⽐使⽤
USB2.0的充电电量⾼,根据柱状图的显⽰,相同时间内两者差距接近50%。下⾯⼩编就使⽤另⼀款主板来进⾏USB3.0及2.0接⼝来进⾏充电试验,选⽤的主板是intel Z77芯⽚组,看看结果是否与intel B75芯⽚组的结果相同。
台式机与笔记本USB充电测试⼆
看过了intel B75芯⽚组主板的充电结果,接下来⼩编就使⽤intel Z77芯⽚组的主板来进⾏相同的测试,看看不同芯⽚组的主板在使⽤USB接⼝充电时会不会有差距。
USB2.0充电开始时间截图
USB2.0充电结束时间截图
USB3.0充电开始时间截图
USB3.0充电结束时间截图
USB3.0与2.0分别对⼿机充电两个⼩时后的电量对⽐
USB2.0/3.0充电对⽐柱状图
看过了不同台式机芯⽚组之间的USB接⼝充电对⽐,⼤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测试进展到现在,不同芯⽚组之间的USB接⼝充电差异并不是很⼤,不同的两款主板芯⽚组通过充电测试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可能⼤家会问,⼩编使⽤的是正常的主板I/O⾯板的USB接⼝,有没有考虑到主板扩展的USB3.0接⼝是否与I/O⾯板上的USB3.0在充电⽅⾯是不是⼀样的,为了满⾜⼤家的好奇⼼,⼩编也使⽤主板扩展的USB3.0接⼝进⾏了⼀下充电试验。
上到上⾯的充电对⽐截图,相信⼤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在同等硬件环境下,同样的充电时间长度下,使⽤USB3.0与USB2.0对同⼀款⼿机进⾏充电时,很明显的可以看到USB3.0的充电效果要好于USB2.0。同时使⽤主板I/O⾯板上的USB接⼝与主板扩展的USB接⼝对⼿机进⾏充电,测试结果也⼏乎接近。不过测试还没有完成,我们还不能最后下结论,接下来我们在来使⽤笔记本电脑的USB3.0与2.0接⼝来进⾏充电试验,看看得到结果⼜会是怎样的?
台式机与笔记本USB充电测试三及总结
看完了台式机不同主板芯⽚组的USB3.0与2.0以及主板I/O⾯板上的USB接⼝与主板扩展的USB接⼝充电测试,下⾯我们就再进⾏⼀下笔记本的USB3.0与2.0接⼝的充电测试。现在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率以及⾮常⾼了,⽆论你是在星巴克消磨时间,还是在KFC吃午餐,随处可以看到使⽤笔记本的朋友。所以使⽤笔记本的USB接⼝为⼿机充电更是⾮常的⽅便及实⽤。今天⼩编就投其所好,为⼤家测试⼀下,看看笔记本的USB3.0与2.0接⼝在为⼿机充电的时候,会不会与使⽤台式机的USB接⼝充电有什么差异。前⾯已经介绍了本次测试所使⽤的笔记本电脑的型号与基本配置,下⾯我们就通过测试截图来更直观的对⽐⼀下。
上⾯看到的就是使⽤笔记本电脑的USB3.0接⼝对⼿机进⾏充电的截图,从图上来看,经过两个⼩时的充电之后,所达到的电量⼤概与台式机差不多,基本是在60%左右。下⾯我们再来看看通过笔记本电脑的USB2.0接⼝来充电,看看之间有没有差距。
USB接⼝充电对⽐柱状图
USB接⼝充电对⽐柱状图
看到截图相信⼤家已经到了答案,与之前我们使⽤台式机的USB接⼝进⾏测试的结果基本相同,在同样的时间内(两个⼩时),同样是关机充电,笔记本电脑上的USB3.0与USB2.0接⼝充电测试结果与台式机充电是相同的。
编辑总结:依据上述试验结果证明,在相同时间内(两个⼩时为限)使⽤USB接⼝为⼿机充电,USB 2.0充⾄40% ,3.0充⾄60% 那么USB 2.0充满理论时间为300分钟 USB 3.0理论是200分钟。综上,充电速度,应该是3.0⽐2.0快50%。同时在测试中⼩编也针对⽂章开始所提到的,不同主板芯⽚组之间以及台式机与笔记本、主板I/O⾯板与主板扩展USB接⼝之间的充电结果进⾏了对⽐,所得到的结论是,同样是USB3.0,因为电流输出相同,差别不⼤。剑式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