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定义和分类及飞机研制过程

阅读: 评论:0

飞机定义和分类及飞机研制过程
  有动力装置和固定机翼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动力装置用于产生推(拉)力或动力升力,机翼用于在大气中运动时产生升力。也有人把气球、飞艇以外的航空器泛称为飞机。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飞行。
  一、飞机的分类
    飞机是航空运输系统的运载工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飞机的飞行性能已达到很高水平。以速度为例,虽然目前大部分民航机都是亚音速(即飞机飞行速度与音速之比或称马赫数M小于0.75)民航机,但跨音速(M在0.75至1.2之间)、超音速(M在1.2至5.0之间)民航飞机也已投入运营,如前苏联1977年投入运营的图-144飞机,英、法合作发展、1976年投入定期航线运营的"协和"号飞机等。
自动奶茶机
    所有飞行器可以分为航空器和航天器,前者是大气飞行器,而后者是空间飞行器(如火箭、航天飞机、行星探测器等)。航空器可分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如气球、飞艇等)与重于空气的
航空器,如飞机与各种直升机、滑翔机、旋翼机等。飞机是最主要的航空器,由于它的用途很多,其分类方法也很多。
(一)按构造分类
按不同的构造可将飞机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机翼数目,飞机一般可分为双翼机和单翼机。
按发动机类型可分为活塞发动机及螺旋桨组飞机和喷气式飞机。
静压实验按发动机数目可分为单发动机飞机、双发动机飞机、三发动机飞机和四发动机飞机。
按起落地点可分为陆上飞机、雪(冰)上飞机、水上飞机、两栖飞机和舰载飞机。
按起落方式可分为滑跑起落式飞机和垂直/短距起落式飞机。
此外,还可按尾翼位置或数量、机身数量分类。
(二)按用途分类
    由于飞机的性能、构造和外形基本上由用途来确定的,故按用途分类是最主要的分类方法之一。现代飞机按用途主要可分为军用机与民用机两类,另有一类专门用于科研和试验的飞机,可称为研究机。下面主要介绍民用机。
1. 旅客机 用于运载旅客和邮件,联络国内各城市与地区,或国际间的城市。旅客机可按大小和航程进一步分为:洲际航线上使用的远程(大型)旅客机;国内干线上使用的中程(中型)旅客机;地方航线(支线)上使用的近程(轻型)旅客机。目前各国使用的旅客机大都是亚音速机。超音速旅客机有两种,其最大巡航速度约为二倍音速。中型旅客机使用较广泛,既有喷气式的,也有带螺旋桨的,如"三叉戟"。
2. 货机 用于运送货物,一般载重较大,有较大的舱门,或机身可转折,便于装卸货物;货机修理维护简易,可在复杂气候下飞行。
3. 教练机(民用) 用于训练民航飞行人员,一般可分为初级教练机和高级教练机。
4. 农业机、林业机 用于农业喷药、施肥、播种、森林巡逻、灭火等。大部分属于轻型飞机。
二氧化氯发生器加药5. 体育运动机 用于发展体育运动,如运动跳伞等,可作机动飞行。
6. 多用途轻型飞机 这类飞机种类与用途繁多,如用于地质勘探、航空摄影、空中游览、紧急救护、短途运输等。
农、林业机、体育运动机、多用途轻型飞机均属于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范畴。在美、英等国,通用航空一般指既不属于军用航空、也不属于定期民用客货运输的航空活动。 组成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机体、起落装置、动力装置、飞行控制系统、机载设备,以及其它系统。作战飞机还有机载武器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
飞机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现。100多年来,飞机作为航空技术的重要代表,随 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航空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也同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的作用。在现代飞机上,综合运用了一系列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就,包括力学、材料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喷气推进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等各个方面的成果,实际上现代飞机已成为一个先进而又复杂的工程系统。正因为如此,也促使了飞机的设计工作、设计方法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和革新,并逐步向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发展。
一、飞机的分类和对飞机的要求
飞机按其功用可分为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两大类。军用飞机的功用主要是完成空中拦击、侦察、轰炸、攻击、预警、反潜、电子干扰以及军事运输、空降等任务。民用飞机是指非军事用途的飞机,包括商业用的旅客机、货机等运输机,它们已成为一稀快速、方便、舒适、安全的交通运输工具;还有一些通用航空中使用的飞机,如用于农业作业,、护林造林、救灾、医疗救护、空中勘测和体育运动等。为了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对不同的飞机就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对于军用飞机称为战术技术要求;对于民用飞机称为使用技术要求。
激光点云数据处理它除了飞机最大:速度、升限、航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载重量、机动性(对战斗机)等指标外,还有如能否全天候飞行,对机场以及对飞机本身的维修性、保障性等方面的要求。从发展看军用飞机和现代大型旅客机的飞行速度、升限和航程都不断增加。现代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通常为音速的两倍多,即Ma>2;飞行升限约在20000m以上。如图5.1的苏—30MK和图5.4的阵风式战斗机均为第三代(也有称之为三代半的)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苏—30MK设计中采用翼一身融合技术,其Ma数最大为2.49,升限为18.5km,转场航程可到3700km;且机动性能很好,使用载荷系数(也称使用过载系数)可高达9g,能完成著名的“眼镜蛇”机动,是其他飞机不易做到的。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战场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而复杂,各种新型雷达、先进探测器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对军用飞机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为了提高军用飞机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各国正努力发展低可见度的隐身技术,图1.1所示F—117A是美国使用早期隐形技术的第一代亚音速隐身飞机,其外形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 平面拼接而成。
目前正在发展中的第四代战斗机(俄罗斯称之为第五代战斗机)更着重强调同时具备隐身技术、超音速巡航、过失速机动和推力矢量控制、近距起落和良好的维修性等性能,美国的F-22是其第一个代表机种
二、飞机的研制过程
一种新飞机的投入使用,须经过下述四个阶段。
1.拟订技术要求
通常可由飞机设计单位和订货单位协商后共同拟订出新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或使用技术要求。技术要求确定了飞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主要使用条件和机载设备等。设计单位必须保证新飞机能达到这些技术要求,订货单位则根据这些要求来验收新飞机。因此,飞机的技术要求是飞机设计的基本依据。
2.飞机设计过程
飞机设计单位根据拟订好的飞机技术要求进行飞机设计。飞机设计一般分为两大部分: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总体设计:主要工作是确定全机主要参数,即全机重量G,发动机推力户和翼载G/S(S为机翼面积);确定飞机的基本外形,如机翼、尾翼平面形状、大致尺寸和气动布局;选择发动机;然后进行飞行性能的初步估算。如满足要求,则画出飞机的三面图;进行飞机的部位安排;确定结构型式和主要受力构件布置,并给出飞机各部件的
重量控制指标。结构设计:在总体设计基础上,进行飞机各部件结构的初步设计(或称结构打样设计);对全机结构进行强度计算;完成零构件的详细设计和细节设计,完成结构的全部零构件图纸和部件、组件安装图。
3.飞机制造过程 .
飞机制造工厂根据飞机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进行试制。完成后装上全部设备、系统和发动机,由飞机工厂首批(一般称“0”批,生产2~4架)试制出来的新飞机即可投入全机强度、疲劳和损伤容限的验证试验和试飞。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单位中大部分设计工作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来完成,包括分析、计算、构形设计,并可直接用计算机绘图、发图。有的已发展到CAD/CAM一体化,可采用无图设计,只需在制造时把已储存在计算机里的全部数据传递给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使整个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达到高度的集成化。
民宿管理系统4.飞机的试飞、定型过程在通过全机静强度试验、某些必要的疲劳、损伤容艰的早期验证试验、起落架试验和全机各系统试验后进行试飞。通过试飞全面检验飞机能否确保安全,性能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把设计、制造中和试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更改设计或改进
制造方法等全部排除。最后将飞机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在新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往往须进行相当数量的科学研究和试验。比如为选择满意的外形须做大量的风洞试验;对用新材料(如复合材料)制作的结构性能进行某些专题研究和试验(详见6.7节);对某些关键的结构件或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疲劳或损伤容限的设计研制试验,为详细设计提供数据或进行早期验证等。新飞机的研制工作还要与使用密切结合。这包括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往的使用经验;还有在新飞机的使用过程中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20:2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4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飞机   设计   技术   要求   使用   用于   进行   分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