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 266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智慧车站建设的价值,分析了当前地铁车站运营管理的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目标、思路和技术方案。智慧车站作为智慧城轨的最佳实践,应重点围绕安全、服务、提效、降本四个核心需求进行建设,全景可视化管控、自主运行、业务系统闭环处置、智能客服和智能站务,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智慧车站建设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智慧车站;全息感知;自主运行;智能客服;智能站务
1.前言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共有48座城市开通城轨运营线路283条,共计运营里程达8898.18公里,运营车站数达到5983座,线网规模和运营线路数量双双位居世界首位[1]。地铁的关注点已经从建设期的保开通向运营期的安全和降本提效转变。车站作为地铁运营的基本单元,集中了车站运营管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是地铁运营价值输出的重要体现,所以,以车站为抓手,率先开展智慧化建设,通过对一系列高效智慧化应用进行验证,再由
点到面,逐步扩展到线路和线网,是建设智慧城轨的有益探索。
准入控制系统根据市场调查,目前全国总共有超过29 个城市参与建设或有意向建设智慧车站。各个城市根据其本身的特点在建设内容上有所倚重, 但就参与建设的智慧车站项目而言,智慧车站应用项点繁多且无统一标准[3]。总之,保障运营安全、提高乘客出行服务质量,是智慧车站建设的根本,提升运营工作效率、优化队伍建设是地铁企业管理的目标。抓住这些核心是建设智慧车站的关键。
2.需求与问题分析
1.降本增效需求迫切。地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每公里地铁需要运营人员 50 ~70 人,地铁运营成本中,人力成本几乎占一半[4];同时,地铁也是所有城市的能耗大户。面对客运营收不能支撑经营成本的局面,降本增效就成为地铁运营的核心需求之一。 刻字笔2.运营异常发现、处理能力不足。车站内的运营异常,例如客伤、安全隐患、设备问题,目前很多工作还需要人工巡站、巡检来发现,异常发现不及时、处置效率低,特别是针对应急事件,更是缺乏快速布岗、协同的闭环处置手段。
3.车站系统集成度低。已经实施的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程度低,且没有进行有机的整合,或系统独立、或界面独立,站务人员需要从多个系统获取信息,人工自行综合判断,无法对车站内部整体事态高效、全面掌控,甚至有的业务数据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维护、线上线下双轨制管理,不能起到提效的作用。
4.作业标准化落实不彻底,作业效果不易把控。涉及运营安全的核心业务工作,对人员能力依赖较高,同时由于人员之间能力水平的差异,处置不当或不足,会导致运营生产存在隐患。车站内的巡站、设备巡检和应急处置等工作主要依赖大量培训和个人业务水平,实操过程中缺少标准化工作手段,对工作效果和结果也不易把控。
5.客服对人力依赖程度高。站务人员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乘客问询的工作,包括问路和票卡处理,特别是在很多城市地铁已经精简站务人员的情况下,乘客的问询服务得不到满足,想问不到人;针对乘客出行的导乘信息服务,很多都没有实现电子化,信息的发布和更新不及时,这些都不同程度降低乘客出行的满意度。
6.车站人员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线下存在大量纸质管理。车站人员管理是车站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对站务人员、三保人员(安检、保安、保洁)和来站施工人员的登记、考勤
、排班、培训……等等,这些工作仍然大量采用线下纸质管理或双轨制管理,工作效率低、繁琐。这些工作占用了值站负责人和行值人员的大量精力,压缩了站务人员在安全和服务工作上投入的时间,若要实现人员结构优化,这些工作必须要有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
水性附着力促进剂
3.建设目标和思路
基于以上的现状和问题,智慧车站建设目标应从更安全的运营、更高效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更卓越的绩效四个方面开展建设:一是更安全的运营,设备故障快速感知, 快速准确处置;大客流快速感知,快速准确处置;突发事件快速感知,快速准确处置。二是更高效的管理,车站运作状态可视化、运行自动化;现场管理精准化、高效化;人员技能复合化。三是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便捷的服务获取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服务;更良好的服务体验。四是更卓越的效率,车站自主化服务,车站智能巡视巡检,精简人站务员。[3] 智慧车站建设总体思路:顶层设计、弹性架构、分期建设。系统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管控平台:以综合监控为数据核心接入基座,并进行扩展,面向业务人员提供统
齿轮修复一的智慧车站管控平台,实现跨专业的数据共享接入、全站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提供一站式车站运营工作管理、设备联动、突发事件告警、运营一键响应及处理。
2.面向场景管理:改变传统信息化建设面向功能和设备的设计模式,结合车站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实际需求,对各类数据进行梳理和综合再利用,实现站务工作流程数字化和工况可视化,向站务管理人员提供个性化、辅助式、多系统联动的操作界面,满足车站运营生产组织常态及应急需求,实现客流监控分析、运营风险预警、应急预案可视化、人员设备定位监控、运营资源调配、事件处置辅助决策等功能。[2]
3.技术支撑:利用智能传感器、3D数字孪生、智能视频分析、大数据、AI算法和蓝牙AOA人员定位等新技术,实时全息感知车站环境、人员、设备的状态,及时发现安全风险点,智能辅助排除故障和风险,实现业务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地铁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模杯
4.系统总体架构
点子通图 1 系统架构图
总体业务架构共分为三层,底层是信息感知层:利用智能设备、传感器准确实时获取运营现场、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感知层;中间层是数据处理层:接入异构海量数据,数据按照不同分类、不同重要程度与实时性要求,进行实时流式处理与离线分析处理,同时在这一层构建智能算法仓,包括;AI视频分析、客流预测、设备调控、设备故障预测等给前端和上层应用赋能;上层是业务应用层,基于数据处理层提供的实时处理和离线分析处理的数据能力,可在现有应用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应用,搭建智慧安防、智慧运营、智慧能源、智慧乘客服务、智慧运维等功能,并具有弹性扩展能力,实现综合分析、研判、预测预警、监督执行,全方位提升行业智慧化水平。
5.智慧车站建设内容
5.1全景可视化管控
1.全息感知。目前智慧车站的建设的数据源主要是采用综合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掌握了大量的设备、环境数据。但是,想要满足智慧车站的应用,必须在综合监控系统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增强,将机电设备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将客流监测、一体式环境监测、扶梯远程监控等数据纳入监控范围;新增状态感知、数据管控、自动运行、智能诊断等场景联动;新增人员管理、设备管家、无线单兵系统;同时共享地铁“城轨云脑”线网中心大数据和统计分析指标再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形成决策支持,从而为车站管理赋能,为车站智慧赋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