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传林叠片系数
来源:《决策探索(中旬刊)》 2020年第10期
文/周传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梯已成为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伴随着电梯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电梯事故量居高不下,电梯运行事故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新隐患。由于电梯事故频发,有些人谈梯“变”。文章探讨了电梯广告给电梯带来的安全问题及其规范方向。
关键词:电梯广告;安全问题;规范方向
一、电梯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电梯广告是一种新型广告媒体,它是指在城市楼宇电梯内壁上制作、刊载的广告载体。电梯广告类型多样,以商务电梯、楼宇电梯为主,表现形式主要为在电梯轿壁或轿门安装的平面广告,还有一种是在电梯内安装的电子广告(投影仪或者液晶多媒体广告播放机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 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截至2017年,我国电梯总数量约已超450万台,电梯广告也呈蓬勃发展态势。而电梯广告带来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例如因在电梯轿内私自加装电子广告设备引发火灾造成的电梯困人伤人事故,因在电梯轿门上张贴平面广告增加轿门厚度使轿门运行卡阻造成电梯无法正常运行等。 近年来,有些地区的特种设备监管部门认为私自在电梯轿厢内安装与电梯安全无关的接电广告设备行为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中第十五条的相关规定。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监管部门对咨询“电梯内是否能加装广告”的答复是,《特种设备安全法》未禁止该行为。 二、电梯广告引发的安全问题
(一)视觉、听觉污染
电梯广告虽然大多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人们阅读次数太多终究会厌倦,一些液晶电视循环播放广告的时候声音太大,严重影响业主们的生活和工作。“到处可见的广告让人十分厌烦,现在连电梯里也是,简直就是一种视觉污染,物业凭什么自作主张把广告引进来?”不少人对小区住宅楼电梯内的广告持反对态度。
(二)时有经济纠纷
对于广告收益问题,广告商、物业管理者与业主之间存在许多分歧,容易发生纠纷,产生矛盾。
(三)标准规范不完善
目前,电梯广告作为一种新生媒介,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认定和约束,特别是针对电梯广告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
(四)对电梯安全的影响
在电梯轿门上张贴平面广告会增加轿门厚度,使轿门运行卡阻造成电梯无法正常运行;在电梯轿内加装电子广告设备,引发短路或火灾,造成电梯困人伤人事故;因电子广告设备产生的电磁信号干扰易造成电梯通信故障等。
三、规范方向
结合电梯现有技术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标准,笔者认为规范电梯广告行为应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依据国市监特设函〔2019〕64号《电梯施工类别划分表》的要求,改变轿厢自重(制造单位明确的预留装饰重量或累计增加/减少质量不超过额定载重量的5%除外)即为电梯改造,所以电梯内广告设施总重量应不超过电梯额定载重量的5%,否则应按改造电梯处理;
第二,应规定广告的固定方式及其强度,防止脱落伤人事故;
第三,应规定广告尺寸或者占电梯轿壁面积的比例、电子广告的亮度,避免人的视觉审美疲劳或不适;
第四,应规定平面广告不准张贴在轿门上,防止轿门开关门卡阻或磨损变形;
发电机出口断路器
第五,依据《电梯技术条件》(GB/T 10058-2009 )3.3.6运行中轿厢内最大噪声值的相关规定,电子广告产生的音量不宜大于55dB(A);
第六,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 2.10接地的相关规定,电子广告设备及其线管、线槽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当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
扫把头 第七,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 2.11电气绝缘的相关规定,电子广告设备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Ω;
usb视频设备
第八,应规定电子广告设备产生的电磁信号强度,防止对电梯的通话、通信等弱电设备造成干扰;
第九,应规定电子广告播放的时段,防止影响人的正常休息;蜂巢发动机
第十,应规定电子广告设备满足国家电子产品相关的一系列强制性标准。
四、结语
电梯广告进电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人说,就应该一刀切,保持电梯内的清洁环境。也有人认为,这也是物业增收的一种方式,收益可以用于小区维护和建设,应该理性引导。笔者认为,每一个事物的诞生都有它的市场规律,只有合理引导,正确规范,制定标准,建立准入制度,才能让这项新事物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
[1]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EB/OL].[2020-9-28]./a/151221324_99917468.html.
[2]电梯技术条件:GB/T 10058-2009[EB/OL].[2020-9-28]./p-3022522515429.html.
作者单位:
湖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宜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