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74期
①董岗彪,刘 莹
(常熟理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现象表现在思想、文化生活、学习、交往、语言、消费等各个方面,它的二律背反性决定了其存在正负功能。引导校园时尚文化,既需要理性的态度,又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积极行动。 关键词:文化;大学校园时尚文化;大学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7)02-0053-05
大众流行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1]。它“所向披靡”的穿透力和大学生标举个性的姿态相互作用,形成了大学校园时尚文化。
一、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现象
(一)校园思想时尚
1980年以来在中国知识界和大学校园掀起的“尼采热”“弗洛伊德热”“萨特热”“海德格尔热”,而今余绪仍在。这些思想家的后现代主义萌芽到了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人这里,形成了一股蔚为大观的潮流,席卷了西方知识界和大学校园。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赞同游戏、不确定性、暧昧、混沌,具有反语言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整体主义、反宏大叙事的理论基调。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开始迈入消费时代的中国社会和刚过“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脱离依赖、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口味,与“如饥似渴”的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建立了“热切的对话关系”。尼采首先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认为理性会压制人的其他特质,仍能得到今天的大学生的服膺;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和“他人即地狱”的观点,至今仍为大学生所津津乐道;德里达的“解构”(实质意思是“松活一下”)成了大学校园内外“大话”和“恶搞”的通行证;女权主义让感慨性别歧视、待遇不公的女大学生看到了希望……后现代主义似乎可以让人挣脱一点传统的束缚,而各取所需,建构自以为是的自我镜像。
(二)校园文化时尚
读畅销书、听流行音乐、参与极限运动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时尚的文化生活方式。任羽中曾总结了“2002年大学校园六大阅读时尚”:读图(卡通漫画)、韩流(韩剧走向纸面)、童书、网络(网络文学)、
小资(自助旅行手册)、成功(励志书)[2]。在网络时代和“快餐式”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不容否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冷落[3]。随着阅读内容的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读图”代替了“读字”,《蜡笔小新》和几米、朱德庸的漫画等,这种一看完就扔、非经典、轻松愉快的书成了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图书”逐渐盛行,“读屏”成为新的时尚,《我恋爱,我容易吗?》《草样年华》等青春小说在出版前就已经通过网络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
流行音乐一直流动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港台风”“欧美风”未落,“日流”“韩潮”又起,周杰伦、艾薇尔、BOA、RA I N的歌声不时在耳边响起。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歌曲创作大赛、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如
—
3
5
—
①收稿日期:2007-01-20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现象及引导”(KY200668)作者简介:董岗彪(1973-),男,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
火如荼,有些明星还在某些大学举办校园巡回演唱会,大学生陶醉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众狂欢中。“呼啦圈”“溜旱冰”“跆拳道”“瑜伽”“卡丁车”“蹦极”等时尚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热爱运动、寻求刺激、挑战极限的需要。而传统的体育项目经过了商业的运作,也搭上了时尚的“末班车”,如由篮球运动发展而成的街头三人篮球对抗赛,在商家丰厚的奖金、奖品诱惑下,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松籽油
(三)校园学习时尚
在当前大学生中,文史哲等传统专业和学科受到冷落,而计算机、动画、外语、经济、法律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和学科备受青睐。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纷纷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考证”“考级”“考研”为特的学习时尚已成为目前大学校园的盛景。在他们看来,证书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时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很难到满意的工作,多考取几个证书可以增加竞争资本。律师资格证书、口译等级证书和会计资格证书等深受欢迎,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已成为他们的普遍需求。同时,“考研”热持续升温,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透露,“每年差不多有将近40%的本科生进入到考研行列当中。如2006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27.
5万,而2005年报考人数为117.2万,同比增长9%。”[4]此外,托福、雅思、GRE等考试也成为有一定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争相追逐的目标。
(四)校园交往时尚
如今,大学生的交往方式越来越现代化、个性化,他们乐于通过结伴购物、聚会、同游甚至泡吧、K 歌、健身等方式来增进理解,建立人际关系。当然,更为普遍的是运用手机和网络进行日常的联络,拇指文化和网络文化成为校园里的盛景。而网络更是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网络交往也成为校园交往的主要时尚方式,、网上论坛、聊天软件、网络游戏等都发挥了校园交往手段的作用。
(五)校园语言时尚
共同的学习生活,趋同的受教育程度,使大学生对日常语言的内容和风格具有共识性,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造出不少新词语,如老孔(假正经)、特困生(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大跌隐形眼镜等。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拇指文化在校园中日渐风行,改编、恶搞花样百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网络语言成为校园时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银(人)、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小强(蟑螂)等词语,对于父辈来说简直无从理解。同时,网络上的戏谑语也成为大学生语言交流的时尚。
(六)校园消费时尚
大学生越来越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消费,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做头发、出入健身房等消费已变得越来越寻常。他们已有明显的品牌偏好,不少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在吃的方面,选择的标准上升为食物精致、美观、香味俱全以及环境要符合身份;吃饭的名目也变得繁多起来,生日、朋友拜访、考了高分、当了学生干部、评了奖学金、家里汇来了款等都可以成为互相请客的借口。在时尚消费观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非名牌不穿,据“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服装上的消费支出已高于在学习用具上的消费,占全部总支出的53.1%[5]。而电子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使电脑、手机、CD、MP3、电子词典成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据《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调查,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 DA; 12%的人拥有MP3。当前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额约为1万元,这个数字已经高出同期全国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6]。
二、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功能
“当代大众文化既是福音又是恶魔。”作为其衍生现象的大学校园时尚文化也良莠并存,既有积极的正功能,也存在明显的负功能。
(一)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正功能
1.校园时尚文化以其丰富性、娱乐性,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蜡笔小新》的另类搞笑,舒缓了学业带来的压力;几米、朱德庸的漫画作品,让大学生在放松的同时,丰富了精神世界;课余生活中,结合校园生活进行再创造的校园歌曲、校园小说等,形成了属于大学生体的文化,让缺乏归属感的大学生得到心理的慰藉。此外,大学生创造的日常流行语,体现了他们创造自我体标志的愿望。
2.校园时尚文化加快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校园流行歌曲的创作、主持人大赛的展开、个性短信的创作、传统经典的再创作等,不单是校园时尚文化的展现,还是通往未来“生活技能”的通道。在就业压力下形成的为就业而学习的学习观,让大学生们还未步入社会便
—
4塑料薄膜连续封口机
5
—
先了解到就业的艰难,使得他们自己不再沉溺于幻想,能够明确方向和目标,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做出规划。此外,跨地区、跨国家的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大学
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展。网络文化的校园传播,克服了大学生校园内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与社会、世界的全方位接触。
3.校园时尚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展了以自主、自立、自信、自强为特的青年亚文化。校园时尚文化让大学生有了自己的运动、娱乐方式,有了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了不同于父辈的消费观念和处世哲学,有了自己所标志的代际体的尺度。正如“考证”“考级”“考研”热潮所反映的,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其中得到了一定的实现。
4.校园时尚文化“有意识地扬弃了传统的思考问题的程序和模式,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灵活运用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7],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后现代主义思想熏染下的校园时尚文化,追求实验与革新,主张理解与反思,重视开放性和启发性,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和互动式的关系,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于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不无裨益。同时,校园文化上的创新,也改变了精英文化独撑天下的局面,预示着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前景。
(二)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负功能
1.校园时尚文化使部分大学生生活方式外在化,人格缺失,理性缺乏。时尚学习虽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种实用主义的学习观与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背离的。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在于育人、发展人,
在于对人和人格的培养。“考证”“考级”“考研”式的实用学习弱化了人格养成的教育和学习,而将教育和学习变得外在化、功利化,学习被异化为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投入。
2.校园时尚文化使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趋于流行化、虚无化。在时尚文化的大潮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常常陷入自认为是个性创新而实质是学舌、复制的误区。校园时尚语言中的“无厘头”式的语言解构,如“郁闷”一词的泛滥和“大跌隐形眼镜”的说法,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剧变下的一种“后现代”的自嘲和虚无感。
3.校园时尚文化使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错位,盲目跟风,攀比现象严重。为了追求时尚,为了人情、面子,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买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等消费品,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这种“你要我也要”的攀比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节约美德相背离。时尚消费,表面上是张扬个性,实则演变成消解个性、盲从潮流的高消费。
4.校园时尚文化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人生观,缺乏务实、勤奋、刻苦的自觉性。有的大学生在穿名牌、下饭馆、泡网吧、打游戏、爱情消费等方面很舍得投入,但是到了学习上则投入不足。部分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部分男生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有的大学生心安理得地花父母的钱,不去考虑、计划未来的人生,放任自己成为“靠老族”,享受生活,不思进取。这种放弃责任、搁溺享受的做法明显受到时尚文化所裹胁的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5.校园时尚文化使得民族文化传统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对流行时尚的盲从,使得部分大学生把人生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而放弃崇高、理想和责任感。有人说,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网络语言被大量地从网络空间沿用到现实生活中,在使沟通变得简约化的同时,也对汉语言传统造成了一定伤害。时尚运动中裹胁的“崇洋”(如“哈韩”)思潮,难免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
追求自我的大学生在当代消费狂欢中迷失了自我,他们将自我的实现与成为白领阶层等同,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沦为小资生活的摹本。于是,他们不自觉地甚至可悲地陷入了时尚文化二律背反的怪圈:追求特立独行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追求特立独行的人中的一员;张扬自我、夸示个性却消解了自我和个性;与传统决裂却在某种意义上重蹈覆辙,成为享受的奴隶;拒绝、反抗主流却随了大流。成长于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感受甚于常人,他们想要有适合自己风格、表现自己个性的东西。于是,他们急于抓住机会表现自己,但却常常偏离了正轨和初衷。由于他们过度地强调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反传统,反主流,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使他们很容易失去判断是非的准则,丢弃以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引导大学校园时尚文化
(一)理性地看待大学校园时尚文化
—
5
5
—
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是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不加批判地默许或欢迎,我们应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是具有时代彩的青年文化。我们应该肯定和认同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健康向上的部分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不良的部分进行坚决的抵制。面对各各样的时尚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文化多元化追求,高校、教育者的态度应是:尊重选择,理解学生对时尚的接受和追求;放下姿态,深入学生和加强研究,把握校园时尚文化的动态,为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指导;为我所用,发挥校园时尚文化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培养真正的个性和发挥自身的潜力;旗帜鲜明,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力,坚决制止不良时尚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蔓延。视频文件加密
(二)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1.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地位。其次,要思想教育先行,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防止
过分扩张个人价值的倾向。再次,要引导学生走出某些价值取向的误区,改变大学生由于自我化而淡化集体主义观念的现象,确保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2.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注意时尚文化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大学校园时尚文化中存在一些粗俗低下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此类“时髦”坚决地予以抵制,帮助分析校园时尚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性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生活以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使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时尚文化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创造文化的使命。
3.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婚恋观。大学生仍处于一个对婚恋问题懵懂的年龄阶段,不能妥善处理自己情感方面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具体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首先,对大学生恋爱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管理。比如禁止在公众场合有过分亲密行为,减少这种行为对周围人的干扰,避免大学生因“跟风”而恋爱。其次,开设两性教育课程或设立咨询室,制作相关知识的网页,使大学生对于两性知识和婚恋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再次,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知道逃避责任、不计后果的严重性。
4.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一是在大学生中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优良传统。二是引导大
学生根据家庭状况适度消费,不盲目攀比,抵制人情消费。三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和抵制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四是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保持正常的消费心理,并通过心理咨询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抚平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建设校园先进文化
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引导作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大学应该让教员们通过研究,通过教育,成长为学术大师、科学家、著名学者,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8]。因此,学校应培养一批具有敬业精神的专家型教师,使他们能够正确、深入、有针对性地对校园时尚文化进行分析,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平等互动;拓展现有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时尚,比如开设服饰文化、公关礼仪课程等;通过开设讲座、论坛,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消费观念,促进其理性、适度地接受时尚文化;开展文学、影视或音乐作品的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电热手套
2.建立校园文化宣传系统,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发挥校园网站、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的作用,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校园正气,培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提高大学生对时尚文化判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明辨
是非,了解不良时尚文化对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和组织方式,增强大学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认同感。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团员的作用,使他们以典范的言行影响周围同学,并帮助周围同学,扩大校园先进文化的影响力。
3.发挥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是鼓励社团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推广积极向上的校园时尚文化。二是对于学生活动,
—
6
5
—
学校除了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外,其余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大胆放手,给学生锻炼组织领导能力和互动协作的机会。三是鼓励创新,培育特,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和活动的水平。
4.开通心理和网上论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和网上论坛,与大学生
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信任,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消除自卑,放下包袱,建立自信,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地对待时尚文化。作为当今时尚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共享性等特点,我们要抓好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网络在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抵消不良时尚文化的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1]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0,
(6):141-144.
[2]任羽中.2002年大学校园六大阅读时尚[N].中华读书硫芥子气
报,2003-02-19.
[3]蒋湘祁.当代大学生读书选择动因探析[J].长沙通信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5-17.
[4]刘万永.北京“考研热”提前升温[N/OL].中国青年报,
(2006-05-08)[2006-05-10].htt p:/// content/2006-05/08/content_1375831.ht m.
[5]唐点权.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及学习支出倾向性调查
运动头[J].青年研究,2001,(12):20-24.
[6]国内首个大学生消费报告出炉:年均消费超万元[E B/
OL].北京晚报,(2004-12-29)[2006-09-26].
htt p://ne /f ortune/2004-12/29/con2 tent_2391818.ht m.
[7]毛晓红.试析另类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和
作用[J].江苏高教,2002,(2):56-57.
[8]许智宏.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创新人才[E B/OL].解放日
报,(2006-06-23)[2006-09-30].
htt p:///gb/node2/node171/node64316/ node88622/node88625/user object1ai1382441.ht m l.
[责任编辑:罗 香]
The Pheno m ena,Functi on s and Gu i dance of Fad Culture on Cam pus
DON G Gang-b iao,L I U Ying
(Social Sciences D epart m 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215500,J iangsu,China)
Abstract:The Phenomena of fad culture on ca mpus dis p lay in ca mpus thought,cultural life,study,contact,lan2 guage,expense and s o on,its antinomy is making clear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 on coexisting.To guide fad culture on ca mpus,we need not only rati onal manner,but als o positive acti ons t o strengthen the ideol ogical and po2 litical educati on f or undergraduates and t o construct advanced culture on ca mpus.
Key words:culture;fad culture on ca mpus;undergraduates;guidance
—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