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阅读: 评论:0

田美娥
(西安石油大学)
摘要
压线板
本文回顾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目前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简述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探讨了目前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指出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发展趋势制约因素
ee22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目前有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Davidsson)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这比德国人戴姆勒(GottliebDaimler)和本茨(KarlBenz)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
戴维森发明的电动汽车是一辆载货车,长4800mm,宽1800mm,使用铁、锌、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的一次电池。其后,从1880年开始,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从一次电池发展到二次电池,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在人类交通史上的辉煌一页。1890年法国和英伦敦的街道上行驶着电动大客车,当时生产的车用内燃机技术还相当落后,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而电动汽车却维修方便。
1900年美国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为15755辆,蒸汽机汽车1684辆,而汽油机汽车只有936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进步,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T型车问世,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大规模批量制造汽油机汽车,由于蒸汽机汽车与电动汽车存在技术及经济性能上的不足,致使在市场竞争中前者被无情的岁月淘汰,后者则呈萎缩状态[1]。
我国大城市的大气污染已不能忽视,燃油汽车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已有16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中。我国现今人均汽车是每1000人有10辆汽车,但石油资源不足,每年已进口石油几千万吨,随着经济的发展,假如中国人均汽车持有量达到现在全球水平——
—每1000人有110辆汽车,石油进口就成为大问题。因此在我国研究发展电动汽车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措施,而是意义重大的、长远的战略考虑。
电动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废气排出比燃油汽车减少92%—98%[2]。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中获得,如煤、核能、水力等,可缓解人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以及对其日见枯竭的担心。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有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
1电动汽车的历史
2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
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要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现代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比亚迪、丰田、奇瑞等汽车公司都推出各自的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将会慢慢成为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必然[3-5]。
相对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四大部件,即驱动电机,调速控制器、动力电池、车载充电器。
纯电动汽车的品质差异取决于这四大部件,其价值高低也取决于这四大部件的品质。纯电动汽车的用途也与四大部件的选用配置直接相关。
纯电动汽车时速快慢以及启动速度取决于驱动电机的功率和性能,其续行里程的长短取决于车载动力电池容量的大小,车载动力电池的重量取决于选用何种动力电池,如铅酸、锌碳、锂电池等,它们的体积、比重、比功率、比能量、循环寿命都各异。
3.1动力电机及调速控制器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研究的重点是各种类型的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按电机的类型划分,电驱动系统可分为直流驱动系统和交流驱动系统两大类。早期由于直流电机控制比较简单,电动汽车多数采用直流电机。然而,随着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交流电机的动态性能己经达到或者超过直流电机的水平,其本身具有体积小、功率大、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优点,由于没有了电刷和滑环等,也克服了直流电机因换向器带来的缺点,因此交流驱动系统将逐渐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驱动系统。在交流驱动中,驱动电机主要采用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包括无刷直流电机)以及开关磁阻电机[6]。电动汽车调速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的种类相关,交流调速控制器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7-8]。
哑光玻璃3.2动力电池
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要想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电动汽车,要依靠先进的蓄电池。近些年对于电动汽车用蓄电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9-13]。经过10多年的筛选,现在普遍看好氢镍电池、铁电池、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氢镍电池单位质量储存能量比铅酸电池多一倍,其它性能也都优于铅酸电池。但目前价格为铅酸电池的4~5倍,正在大力攻关让其成本降下来。铁电池采用的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铁元素材料,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也有厂家采用。锂是最轻、化学特性十分活泼的金属,锂离子电池单位质量储能为铅酸电池的3倍,锂聚合物电池为4倍,而且锂资源较丰富,价格也不很贵,是很有希望的电池。我国在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3.3车载充电器
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总体上可分为非车载充电装置和车载充电装置。非车载充电装置亦称地面充电装置,包括专用充电机、专用充电站、通用充电机、公共场所用充电站等,它可以满足各种电池的各种充电方式要求。通常,非车载充电器的功率、体积和质量均比较大,能够满足各种功率需求。车载充电装置是指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采用地面交流电网或车载电源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装置,包括车载充电机、车载充电发电机组和运行能量回收充电装置,它将交流动力电缆线直接插到电动汽车的插座中给电动汽车充电。车载充电装置通常使用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接触式充电器,也可以是感应充电器,其完全按照车载蓄电池的种类进行设计,针对性较强[14]。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成果[1
4-17]。
4.1目前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
4.1.1蓄电池的储能量
目前电动汽车蓄电池的电容量有限,电动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需要每天充电,而传统的汽车大致一到两周加一次油;而且每次出行也有几百公里的距离限制。这会使使用者一时难以适应。美容枕
4.1.2价格因素
目前由于电动汽车的各项技术特别是蓄电池技术尚不成熟,且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高。特别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由于其配置两套动力系统,其购买价格一时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比亚迪F3DM有两套动力系统,其公布的动力系统成本增加了5万元,相当于每年要节省8千元的油费才能比传统汽油车经济。混合动力车省油有限,丰田Prius省油大致10%-20%,奇瑞A5-ISG在北京奥运试运期间公布的省油参数为10%。可以算一笔帐,假设家庭年行驶2万公里,汽油车百公里油耗
3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4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7.5升,年油费9450元,混合动力车省油20%节省了1890元,无法抵消其车价成本的增加。
4.1.3公用配套基础设施
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纯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
4.2未来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成熟程度和中国国情来看,纯电动汽车应是今后大力推广的发展方向,而混合动力作为大面积充电网络还没建立起来之前的过渡技术。2009年中外车厂都先后推出了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比亚迪先后展示了F6DM和F3DM双模电动车和F3e纯电动车。长安与加拿大绿电池生产商Electrovaya合作,共同拓展加拿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推奔奔纯电动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推出了以电动为主的ChevyVolt混合动力车,MiniCooper推出了其纯电动版。
混合动力车动力系统复杂,成本昂贵。其优势是保留了传统汽油汽车的使用生活方式,根据汽油机和电动机混合程度,充电次数和传统汽油汽车加油次数相当,或者不用充电。行驶距离也不受限制。
钙锌复合稳定剂纯电动车省去了油箱、发动机、变速器、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相比传统汽车的内燃汽油发动机动力系统,电动机和控制器的成本更低,且纯电动车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因电动车的能量来源——
—电,来自大型发电机组,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甚至混合动力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纯电动汽车使用成本在下降。按比亚迪F3e纯电动车公布的数据,百公里行驶耗电12度,依照0.5元的电价算,百公里使用成本才6元。而其原形车F3汽油车百公里耗油7.6升,按目前6.2元的油价,成本是46.5元。相比之下,电动车的使用成本才是传统汽油汽车的八分之一。
未来必须攻克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使电动汽车的购买成本大大降低,增加电池容量,延长续行里程。
公用超快充电站是纯电动汽车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将它完善到位才能使纯电动汽车商业化畅行无忧。另外,充电机与车载电池的电缆连接器必须规范,形成电池品种、电压分档、快慢(功率大小)诸要素的一致,否则纯电动汽车及公用超快充电站无法有效对接,这个产业目前白纸一张,有待我们去开拓,但必须规划、设计成型后实施。
纯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的大型充电机、专用电缆、线缆连接器乃至计费、收费系统,这是汽车行业新的零部件,它们没做到位、不完善则制约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时与此相关的零部件制造商应以此形成产业链,共图发展。
只要克服了电动汽车目前的不足,由于其带来的环境利益和使用成本低廉,相信纯电动汽车将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2369.htm·fr=ala0_1_1
2郭文双,申金升,徐一飞.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环境指标比较[J].交通环保,2002,23(2):21-23,30.
频闪灯3陈清泉,詹宜君.21世纪绿交通工具一电动汽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房筱莉.电动汽车发展动态[J].东北汽车运输,2002(1):22-23.
5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郑金凤,胡冰乐,张翔.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应用概述[J].机电技术,2009(增刊).
7金轲.电动汽车交流调速控制器的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05.
8高超,李宪平,张志学.电动汽车电机调速控制器的减振装置.中国,CN200520103203.X[P].2006-08-30
9许香泉.电动汽车与电动汽车用电池[J].电池,1995,25(2):87-89,94.
10伦景光,陈全世.从第12居已际电动车辆套认看电动汽车电池的进展[J].世界汽车,1996(1):16-19,26.
11郭丽,彭元亭,管琤.EV/HEV二次锂电池的热模拟[J].船电技术,2004(2):43-46.
12张杨.纯电动汽车用磷酸亚铁铿电池管理系统[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略)

本文发布于:2023-05-16 08:3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14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动汽车   汽车   电池   充电   驱动   车载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