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血清IL-1、IL-6水平的影响作者:盛丹虹 陈肖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26期 [關键词] 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羟氯喹;肾小球滤过率;炎症因子
按摩脚盆 [中图分类号] R473.5;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26-0063-04
The efficacy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IL-1 and IL-6 levels
SHENG Danhong CHEN Xiaorong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Hangzhou Fu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Hangzhou 3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interleukin-1 (IL-1) and interleukin-1 (IL-6) levels. Methods 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2) and the control group (n=32).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rbesart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24 h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ve and serum IL-1 and IL-6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eGF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1.54±9.32) mL/(min·1.73 m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66.68±7.43) mL/(min·1.73 m2) before treatment,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5.13±10.63)mL/(min·1.73 m2)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Diabetic nephropathy; Hydroxychloroquin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flammatory factor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1.6%,其中有25%~40% 的患者会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DKD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主要特征,而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则预示着肾病的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2-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进行降尿蛋白,但是对于大量蛋白尿的患者疗效不佳[4]。随着对DKD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DKD的发生、发展与微炎症反应及免疫因素密切相关,免疫调节及抗炎也成为DKD研究的热点[5]。羟氯喹具有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因子、抗血小板、降脂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6]。本研究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羟氯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我院肾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确诊2型糖尿病,且符合DKD诊断[7],尿蛋白定量>0.5 g/24 h;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原发及继发肾脏疾病的患者;②1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引起的肾损伤,以及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8]的患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④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⑤对羟氯喹过敏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均进行知情告知,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将上述64例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
1.3 观察指标
前后两组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血肌酐采用酶法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根据改良MDRD公式[9]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比较两组患者eGFR的变化。同时测定并记录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試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血清IL-1、IL-6水平则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寿司模具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前后比较
eGFR及尿蛋白定量水平的比较:前,eGFR及尿蛋白定量在两组患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后eGFR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eGFR后升高明
热饮机
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前后血清IL-1、IL-6水平的比较
血清IL-1、IL-6水平在两组患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后,血清IL-1、IL-6水平在两组患者均有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DKD也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第二位的重要病因[10]。DKD病理上的表现主要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基底膜的异常增厚、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增多,最终导致肾小球的硬化的发生[11]。DKD的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相关研究显示,该病与糖、脂等营养物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活性增强、血流动力学变化、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以及组织缺氧等多方面的因素[12-13]。随着对DK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目前认识到自身免疫紊乱与微炎症反应均与DK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Navarro等[14]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是肾损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田林
红等[15]研究指出,IL-1、IL-6等炎症因子可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形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体内RAS活性,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肾小球基膜的滤过屏障功能等一系列肾脏保护机制,且对于降低DKD患者的尿蛋白有明确的循证学依据,是DKD的一线药物[16]。但是这类药物对于临床蛋白尿期的DKD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且难以逆转疾病进程,因而进一步从免疫调节及抑制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有效药物已经成为DKD研究的重要方向[17]。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1.6%,其中有25%~40% 的患者会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DKD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主要特征,而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则预示着肾病的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2-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进行降尿蛋白,但是对于大量蛋白尿的患者疗效不佳[4]。随着对DKD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DKD的发生、发展与微炎症反应及免疫因素密切相关,免疫调节及抗炎也成为DKD研究的热点[5]。羟氯喹具有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因子、抗血小板、降脂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
疗[6]。本研究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羟氯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异氰酸甲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我院肾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确诊2型糖尿病,且符合DKD诊断[7],尿蛋白定量>0.5 g/24 h;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原发及继发肾脏疾病的患者;②1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引起的肾损伤,以及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8]的患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④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⑤对羟氯喹过敏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均进行知情告知,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将上述64例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旧衣服加工设备
中间道路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
1.3 观察指标
前后两组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血肌酐采用酶法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根据改良MDRD公式[9]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比较两组患者eGFR的变化。同时测定并记录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血清IL-1、IL-6水平则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前后比较
eGFR及尿蛋白定量水平的比较:前,eGFR及尿蛋白定量在两组患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后eGFR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eGFR后升高明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前后血清IL-1、IL-6水平的比较
血清IL-1、IL-6水平在两组患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后,血清IL-1、IL-6水平在两组患者均有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DKD也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第二位的重要病因[10]。DKD病理上的表现主要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基底膜的异常增厚、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增多,最终导致肾小球的硬化的发生[11]。DKD的发病机制相对较
为复杂,相关研究显示,该病与糖、脂等营养物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活性增强、血流动力学变化、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以及组织缺氧等多方面的因素[12-13]。随着对DK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目前认识到自身免疫紊乱与微炎症反应均与DK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Navarro等[14]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是肾损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田林红等[15]研究指出,IL-1、IL-6等炎症因子可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形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体内RAS活性,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肾小球基膜的滤过屏障功能等一系列肾脏保护机制,且对于降低DKD患者的尿蛋白有明确的循证学依据,是DKD的一线药物[16]。但是这类药物对于临床蛋白尿期的DKD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且难以逆转疾病进程,因而进一步从免疫调节及抑制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有效药物已经成为DKD研究的重要方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