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阅读: 评论:0

寄生:共生生活双方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寄生物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一种生活方式。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分类:寄生部位: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称为内寄生虫;寄生在宿主体表的寄生虫称之为外寄生虫。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如猪带绦虫等。人畜共患寄生虫:既能寄生于家畜,又能寄生于人的寄生虫。如日本血吸虫、猪囊虫、旋毛虫、棘球蚴。长久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的某一个生活阶段或终生不能离开宿主体,否则难以存活的寄生虫。暂时性寄生虫(间歇性寄生虫):指只在采食时才与宿主接触的寄生虫种类,如蚊子等。 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特定的宿主,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能够寄生于许多种宿主的寄生虫叫非专一宿主寄生虫专性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寄生关系中的那部分时间是必须的,没有这一部分,寄生虫的生活史就不能完成。专性寄生虫必然同时又是长久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指可寄生也可不寄生而营自由生活的种类。
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居的动物都称为这种寄生虫的宿主。终末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性成熟阶段) 或有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如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体。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
主)证据智能系统  某些种类的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二个中间宿主,后一个中间宿主有时就称作补充宿主。贮藏宿主(转续宿主)或叫转运宿主:即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着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保虫宿主  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多量,无明显危害,通常把这种不惯常被寄生的宿主称之为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带虫者)  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这种宿主即为带虫宿主。它在临床上不表现症状,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传播媒介  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潜隐期:寄生虫从感染到发育成熟,由体内排出新的虫体阶段的时间。两种类型彩喷机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的发育史,这种寄生虫称土源性寄生虫;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发育史,这种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钢格板压焊机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动物机体并能生活一段时间。潜伏期:从寄生虫侵入宿主之日起,到引起宿主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那一段时间。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慢性感染:寄生虫多次低水平感染或在急性感染之后,由
于不彻底,未能清除所有病原体,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动物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一种状态。只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虫才大量繁殖,导致发病,甚至造成患畜死亡。多寄生现象或混合感染:动物机体同时有2种以上虫种寄生。
带虫免疫:即寄生虫在宿主体保持一定数量时, 宿主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一旦宿主体内虫体完全消失,这种免疫力也随之结束。这种免疫现象就是带虫免疫。
自愈现象:初次感染时产生的抗体和再次感染时的抗原物质相结合所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和危害:机械行损害、夺取营养和血液、毒素的毒害作用和引入其他病原体传播疾病。
线虫的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骨灰盒寄存架猪后圆线虫病:由后圆属的线虫寄生于猪的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而引起的。需要蚯蚓
作为传播者.
猪囊尾蚴病沙画工具: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引起的疾病。生活史:虫卵被猪或野猪等中间宿主吞入,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到身体各处,尤以运动较多的肌肉,如股、肩、心、舌、颈等处为多。到达寄生部位后约经60-70天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人吃了含有囊尾蚴肌肉后,囊尾蚴中的头节外翻吸附在肠壁上,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孕节和虫卵可随粪便排出。流行病学:a.主要流行于北方;b.有连矛圈;c.成虫大量散播病原;d.肉品检验制度不严格 ;症状与病变:脑部:出现神经症状;眼部:失明或视力障碍;肺或喉头:呼吸困难,可听见呼噜声;肌肉:运动障碍 ;重症病猪:两肩显著外展,臀部不正常肥胖宽阔,成狮子体型 ;诊断:以猪囊尾蚴的囊液为抗原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进行生前诊断,一听:有否呼噜声;二看:有否狮子膀、腮腺有否肿大、眼球有否突出;三查:舌下、眼结膜有否囊虫;四剖检:在咬肌、腰肌等肌肉中可看见包囊。防治:吡喹酮:50mg/Kg 1次/天口服连用三天;预防a.防止猪吃到人粪;b.禁吃米猪肉;c.坚持卫生检验制度。
猪旋毛虫病:寄生于小虫和肌肉通过口和胎盘感染。生活史: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
宿主感染时,现为终末宿主,后变为中间宿主;流行病学:感染源:患病鼠;包囊幼虫的有很强的抵抗力;治病作用:幼虫寄生于肌肉,形成包囊,使肌肉变性,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结发炎;症状病变:体温升高,腹泻,疝痛,发痒,运动僵硬,肌肉疼痛类似风湿;肌肉中有长梭形包囊;诊断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人生前检查时酸性白细胞有否增多,用腓肠肌活检。猪用舌肌活检;猪死后诊断;区别诊断:与猪囊虫、住肉孢子虫区别。防治:噻苯哒唑;预防:严格执行肉品卫生检验制度;坚持科学管理;灭鼠;及时;
日本血吸虫:日本分体吸虫病由分体科分体属的吸虫寄生于哺乳动物肝脏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引起的寄生虫病。生活史: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 →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流行病学:传染源:人、家畜、野生动物;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感染途径:与疫水接触;感染季节:春末夏初。致病作用:童虫的致病作用:引起局部炎症,表现为搔痒和丘疹,称为尾蚴性皮炎;虫卵的致病作用:虫卵主要沉积在肝内门静脉分支以及结肠肠壁静脉内,仅在肠黏膜的虫卵可以脱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其余的虫卵沉积在肝脏和结肠内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成虫
的致病作用:机械性损伤如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症状:粪便带血,黏液;多数慢性经过、贫血、消瘦;拉痢、腹水、巨脾。诊断:粪检;血清学诊断:环卵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尾蚴反应、ELISA 。防治:吡喹酮(为特效药):30mg/Kg
猪蛔虫:寄生部位:寄生于猪小肠;生活史:雌虫产卵→虫卵→含一期幼虫的虫卵→二期幼虫的虫卵→猪吞食→卵壳破裂,幼虫出来:大多数钻入场壁血管随血流到门静脉→肝(三期,蜕皮一次乳斑肝)→肺(四期,咳嗽)→咽喉→小肠(五期)发育为成虫。流行病学:生活史简单;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致病作用:幼虫阶段:肠壁出血、水肿、炎症;成虫阶段:蛔虫性肺炎、吸收营养(最大的危害)、阻塞肠管、虫体代谢产物引起过敏反应;蛔虫异路游走到胆管和胆囊内。临床症状:仔猪感染早期有轻度咳嗽,体温升高到40度左右;蛔虫穿胆,腹部剧痛,经6-8天死亡;蛔虫过多阻塞肠道,表现为疝痛。病理剖解:乳斑肝。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例剖解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防治:伊维菌素
巴贝斯虫病:宿主:牛、羊;寄生部位:血液;传播媒介:硬蜱。主要症状: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热。稽留热,贫血,黄疸,血尿。形态特点:梨形、圆形、杆状或阿米巴样。
寄生于红细胞内,也可寄生于其它循环或固定细胞内。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繁殖。终末宿主:在蜱体内进行孢子生殖;中间宿主:在哺乳动物体内进行裂殖生殖。
硬蜱:属于硬蜱科,是家畜体表一种重要的吸血性外寄生虫,俗称“草爬子”。流行病学:大多数硬蜱发育过程中的幼虫期和若虫期寄生在小型哺乳动物(兔、刺猬、野鼠等),成虫期寄生在家畜。有的硬蜱发育过程中需要更换宿主,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将硬蜱分成三种类型,即一宿主蜱(不更换宿主,幼虫、若虫、成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发育)、二宿主蜱(幼虫、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发育,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发育)、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三个宿主体上发育)。
莫尼茨绦虫 为大型绦虫,无顶突和小钩;体节宽,成节内有两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两侧,虫体外观边缘整齐;卵巢和卵黄腺在近体两侧构成花环状;睾丸数百个,分布于整个体节内;子宫呈网状。莫尼茨绦虫卵内有梨形器,内含六钩蚴。
曲子宫绦虫:大小与莫尼茨绦虫类似。节片中仅有一套生殖器宫,生殖孔左右不规则地交替排列于节片的侧缘;雄茎囊外伸,虫体外观边缘不整。孕卵节片子宫呈波状弯曲,几乎横贯节片的全部。虫卵呈椭圆形,无梨形器。
无卵黄腺绦虫 :虫体窄细,节片极短,肉眼观分节不明显。成节内有一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左右不规则地交替排列在节片的侧缘,子宫位于节片中央,无卵黄腺。有的种类可在链体中央看到由子宫形成的一条白线。虫卵内无梨形器。症状:营养不良;消化系统障碍,拉稀;腹痛。机体中毒,可有明显的神经症状。诊断: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粪便检查进行诊断。粪便检查法:清晨清理畜舍时,查看新鲜粪便可能到活动性的孕卵节片,放载玻片间检查,根据虫体的内部结构特点即可确诊;还可采用漂浮法或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常用的驱绦虫药吡喹酮、丙硫咪唑、硫双二氯酚、氯硝柳等药物都有良好的作用。预防:1、选择合适的时机驱虫:应在放牧后4~5周时进行“成虫期前驱虫”;间隔2~3周后,再进行第二次驱虫。全动物同时驱虫。驱虫后的的动物要及时地转移到清净的安全牧场。2、牧场净化: 污染的牧地空闲2年;采用轮牧减少感染机会。3、减少地螨滋生:土地连续几年耕作,大大减少地螨量,有利于绦虫病的预防。4、合理放牧:避免在低湿地、清晨、黄昏和雨后放牧。
伊氏锥虫病又称为苏拉病,是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马血液和淋巴液所致疾病。流行病学:传染途径:机械性传播、胎盘、注射;马属动物常以急性经过,死亡率高;传播媒介是虻。临床症状:进行性消瘦、贫血、粘膜出血;黄疸、高热、心肌能衰退、伴发
水肿和神经症状。病变: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断面呈髓样浸润。诊断:血液检查:直接涂片法、鲜血压滴法;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动物试验。防治:血虫净;预防消灭传播媒介
弓形虫:可经口、皮肤、黏膜及胎盘等途径侵入人或动物体内。猫因摄入含弓形虫缓殖子、包囊的动物脑和肌肉等组织而感染。人的感染多因食入含有包囊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也有食用弓形虫病患畜禽的生乳或生蛋后感染。临床表现:猪高热稽留,便秘或腹泻,呕吐,呼吸困难,咳嗽,体表淋巴结肿大,耳部和腹下有淤斑或较大面积发绀。孕猪发生流产或死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胃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硬结。
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生活史:中间宿主为扁卷螺。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猪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流行病学:囊蚴对外界有较强的耐受性,发病有明显季节性。致病作用与症状:对肠道机械性损伤;妨碍消化和吸收;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肠黏膜炎症、出血、水肿、溃疡、坏死;机体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吡喹酮 30-50mg/Kg  口服。预防:严格粪便管理;消灭中间宿主;发酵处理水生饲料;定期预防性驱虫。
食道口线虫:寄生于反刍家畜和猪的大肠,主要是结肠。由于某些种类的食道口线虫幼虫可钻入宿主肠黏膜,使肠壁形成结节病变,故又称结节虫病。流行病学: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经口感染易感动物。某些种类的食道口线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后,钻入肠壁,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肠壁形成结节,一部分虫体在其内蜕两次皮,然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宿主到成虫排卵需30~50d。虫卵在低于9℃时不发育,高于35℃或60℃(猪结节虫)则迅速死亡。春末夏秋,宿主易遭受感染。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17:2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0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宿主   寄生虫   感染   寄生   虫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